摘要:高校“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工程的實踐證明:培養“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遵循青年的成長成才規律和要求是前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基礎、注重理論框架學習與能力結構訓練是保證、參與社會實踐與進行社會觀察是路徑。
關鍵詞:高校;“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進入經濟轉型的加速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各類社會熱點問題疊加出現,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思維方式更加活躍、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利益訴求更加多樣,在接觸新事物、新觀念過程中更容易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國外一些企圖遏制中國發展和崛起的勢力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不斷影響我國青年。在這樣的形勢和條件下,中國共產黨要承擔起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就迫切需要使黨的理論學說和思想價值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和擁護,需要一代代由馬克思主義者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開拓,而黨政后備人才是黨的事業長盛不衰的重要保證。大學生是青年一代中的精英,他們的政治信仰狀況直接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大力培養“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不同時代,高校“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同的時代內涵。與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不同,新時期的高校“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雖然未能經受生與死的考驗,但仍然面臨是與非、苦與樂、得與失、中與西等各方面更為復雜的挑戰,仍然需要經受住政治的考驗、事業的考驗、名利的考驗、生活的考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培養的高校“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基本要求是:高度的理論自覺、鮮明的實踐品格、深厚的群眾根基、奮進的創新精神。[1]
二、高校培養“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有力探索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負有對青年學子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神圣職責。它具有教育體系完備、教育內容系統、教育手段齊備、教育資源充足、教育經驗豐富等優勢,義不容辭地要肩負起造就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歷史重任。[2]高校的這一使命說明,高校對我黨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培養大批“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高校實施“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工程的實踐
黨政人才是人才結構中最高層次的群體,是擔負著組織領導責任的最重要人才,但他們的素質現狀并不令人樂觀。廣東省梅州市委組織部2002年曾對800名干部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發現干部隊伍呈現“五偏”特點:學歷偏低、年齡偏大、觀念偏舊、流動偏慢、待遇偏低。[3]地處梅州市的高校——嘉應學院在對當地黨政管理人才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從鞏固黨的政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高度出發,與梅州市委聯合實施“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工程。從每屆本科三年級優秀學生中嚴格選拔60人作為培養對象,利用課余時間和寒、暑假,進行為期兩年的系統培養,再從中選拔30名的優秀培養對象,作為“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下派到各鄉鎮基層任職,同時對他們進行后續跟進培養和管理。
9年來,“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工程共選拔培養對象540名,共有270人被確定為市委組織部選調生,并下派到基層任職。這些選調生在參加工作以后,都能夠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贏得了基層黨委、政府和各級干部的肯定。
(二)高校實施“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工程的特點
高校實施“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工程,以在校大學生作為未來領導者潛在的人力資源群體,從中提前選拔優秀對象進行培養,使黨政人才的培養對象從現職現崗的干部提前延伸到在校優秀大學生,使其培養的主陣地“前置”于高校。“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工程的實施對高校培養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對固本強基工程,增強地方發展后勁,以至于推進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 質量第一,堅持榜樣示范作用
“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培養對象必須是政治思想素質好、身體健康、品學兼優、愿意扎根鄉鎮基層、服從安排、能力較強的本科三年級學生骨干、三好學生、中共黨員和優秀學生干部。選拔工作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按照宣傳發動、自愿報名、民意測驗、黨總支推薦、資格審查、筆試、面試、學校黨委確定、市委組織部審批、向社會公布等程序依次進行。通過以上程序,確保進入“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培訓班(下簡稱黨政班)的學生都是大學生的優秀分子,從源頭上把好關。黨政班是先進集體的代名詞,是一個培養合格的黨政后備人才的集體,是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這在學生中已形成共識。
2. 定向培養,突出實踐育人原則
黨政班緊扣提高政治素質與履行崗位能力等內容進行系統培養,采取理論培訓、基礎知識培訓、實踐鍛煉、領導才能模擬等形式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具體措施為:成立獨立的黨、團組織,進行系統的理想信念教育,開設領導科學、管理學等課程,邀請鎮、村在職干部以及各門類專家教授舉辦專題講座;安排學員到各地工農業建設生產一線參觀學習,到延安、古田、井岡山等參觀考察;寒暑假安排學員到鄉鎮掛職鍛煉等。通過系統的培養,提升學員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提高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學員在實踐中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堅定了扎根山區、建功立業的信心。
3. 動態管理,實行優勝劣汰機制
通過班級管理、建立檔案、定期考核、期中調整、擇優錄用的動態管理辦法,加強對培養對象的管理。同時還通過為培訓班配備專門的輔導員和班主任,聘請各類導師,建立完善黨團組織機構等措施,加強和規范對培養對象的教育引導及監督考核。最后經培訓考核、雙向選擇后,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采取組織考察與公務員錄用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從中選拔出一定數量的優秀培養對象,作為“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選派到基層鄉鎮、街道工作鍛煉。競爭機制的建立,使得學員具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學習更加主動,學習成效更為顯著。
4. 后續跟進,確保創造成長條件
培養合格的“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重在長期不懈的培養,關鍵在成長過程中明確方向。為更好地促進“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成長,須進行跟蹤培養。同時要求鄉鎮黨委要為“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在加強培養的同時注意壓擔子,把“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放到一定的崗位上去鍛煉,放在復雜的環境里去錘煉,放在困難多的地方去磨煉,讓他們感受到工作的壓力,促進其成長、成熟。對工作能力比較強、成績突出、得到大多數干部群眾認可的黨政戰略后備干部,要破除論資排輩的陳舊思想,將其大膽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真正做到“扶上馬,送一程”,讓他們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經受鍛煉,施展才華。
三、高校培養“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啟示
“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引起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的廣泛關注。實踐證明,“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實踐創新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為高校培養堅定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遵循青年的成長成才規律和要求是“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的前提
大學階段是人才成長極為重要的階段,“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從優秀學生骨干中遴選對象,有利于培養政治堅定又有志于從事黨政事業、愿意服務地方發展、能吃苦耐勞的優秀人才,減少人才成長中不必要的彎路。在培養中,一方面在尊重人才成長過程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科學設計了培養內容和方式,系統規劃和推進各項工作;另一方面格外注重高校“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這一特殊要求,著重加強理想信念、信仰立場、理論素養等方面的培養,實現個人職業理想與社會理想的統一。[4]
(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的基礎
“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工程正是在當地黨委政府提出實現綠色崛起發展戰略,卻又面臨后續高素質黨政人才稀缺,黨政干部人才補給難的情況下實施的,因而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從成立機構、建立基地、選拔培養、實踐鍛煉到擇優錄用,以及后續的跟蹤培養等,投入人力和物力,為培訓班學員的學習提供了各種條件,為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的發展創造條件)。高校與當地黨委政府聯合培養“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方式,實現了理論培養與實踐鍛煉的統一,是高校培養“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創新。
(三)注重理論框架學習與能力結構訓練是“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的保證
培養高校“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的關鍵是幫助他們掌握合理的理論知識框架和能力素質結構。在培養過程中,既要通過開展理論學習等有效方式,對培養對象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訓練,傳授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理論框架和基本方法,又要采取專業化的培養方式提高培養對象的學習研究、組織協調等能力。在對黨政班學員的培養中,開設黨的重要理論輔導講座,邀請部分黨政領導、專家學者就黨的創新理論、重要戰略思想、重大政策以及社會思潮、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講解,同時編印了簡明理論學習讀本和相關學習資料。在能力培養方面,引入了辯論、研討、演講等教學方法,在組織、協調、溝通、表達等各方面提高學員的綜合能力。
(四)參與社會實踐與進行社會觀察是“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養的路徑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充分強調了社會實踐在提高個人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培養高校“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既要把組織培養對象參加社會實踐作為引導他們了解社會、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又要找準他們普遍關心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對他們的思想困惑進行有針對性、有說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幫助他們廓清思想迷霧、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察結論。要培養和提高學員的獨立思考、思辨、甄別的意識和能力,澄清其思想上的困惑和模糊認識,增強其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引導他們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及社會熱點現象進行觀察思考,形成更深刻、更理性、更全面、更穩定的看法,進而明確堅定的政治方向。通過社會實踐和社會觀察,達到四個目的:一是引導學生了解基層、認識國情,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二是密切他們與基層和群眾的聯系,培養對黨、對人民的樸素感情,樹立走與人民群眾緊密結合的成長道路的意識;三是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他們的意志品質、培養優良作風;四是增加他們的社會閱歷,培養、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堅定他們對黨的信心和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念。
參考文獻:
[1]王兆國.努力為黨的事業培養一批又一批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J].求是,2011(2):6.
[2]趙志軍,常超,曹世杰.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J].現代教育科學,2002(11):24.
[3]翁永衛.經濟欠發達山區黨政干部后備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啟示[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9(2):28.
[4]劉思林.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探微[J].中國青年研究,2011(8):10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