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春
摘 要: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創辦于1938年12月,1950年因學校行政機構整編而撤銷。它以“訓練教育學術專材,研究高深教育學術”為目的,對西北教育進行了積極的研究和改進,并培養了一大批教育研究人才,成為近代中國教育研究機構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抗戰期間,由師范類院校創設的教育研究機構僅此一家,其教育研究體現了自己的特色,為教育學術研究做出了卓著的貢獻。
關鍵詞: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李建勛;師范研究所;教育研究機構
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于1938年7月奉國民政府教育部命令籌設,當年12月初籌備就緒,開始工作;中經1943年移設蘭州,1945年改稱教育研究所,及1946年奉令改組,至1950年因學校行政機構整編而撤銷,凡12年。期間以地處西北之偏,復以時局之亂,而研究所各項事業始終不輟,計招收研究生51人,出版研究專刊5種,并有多項研究成果完成,對中國教育學術多所貢獻。研究所除培養學術專才,研究高深教育學術外,還組織指導社會教育實驗區、國民教育實驗區等社會教育事業,對西北教育進行積極的研究、輔導和改進。回顧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的發展歷程,探討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對于推動此類教育研究機構的建設并促進中國教育學術的發展和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創立與沿革
1937年“七·七”事變后,平津陷落,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奉令西遷陜西西安,于9月間與相繼遷來的北平大學和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北臨時大學。1938年春,西安形勢告急,西北臨時大學奉令遷往陜西城固。是年4月,奉令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改組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1938年7月,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在《戰時教育實施方案》中關于“師范學院應獨立設置,或將大學教育學院改稱”等規定,將教育學院改稱師范學院。[1]時值抗戰期間,因政府統制外匯,限制學生出國留學;而一般具有研究興趣的大學畢業生,又苦于無研究處所可供進一步研究。教育部以抗戰建國工作正在邁進之際,教育學術研究極關重要,乃斟酌各校原有人才設備,指令各校就原設研究科部,添招新生,或增設科部,以應急需。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因此參照《大學研究院暫行組織規程》第1條及《師范學院規程》第12條之規定,于1938年7月21日奉教育部17330號訓令籌設師范研究所,著手擬定章程,尋定所址,聘請教授及職員,及招考研究生等工作。[2]至12月1日,研究所籌備完竣,開始正式工作。因經費所限,起初僅先設教育學部,[3]并經西北聯合大學常務委員會第57次會議決議,聘師范學院教育系主任李建勛兼任研究所主任。[4]
1939年8月14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奉教育部發教字第197號訓令改組,將其師范學院改組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于9月1日正式成立,繼承北平師范大學之一切,校址在陜西城固。原西北聯合大學創辦之師范研究所由西北師范學院繼續辦理,稱“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所主任由李建勛先生兼任。[5]
1940年3月,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國立西北師范學院遷往甘肅蘭州,研究所分兩批搬遷:第一批早在1943年10月遷到蘭州,開始招收研究生,進行研究工作;第二批于1944年2月遷往。[6]至當年12月,研究所設教育學部和語文史地學部,語文史地學部下分語文組和史地組,研究實力有所增強。[7]1945年7月,奉教育部令改稱教育研究所,全所有研究人員6人,其中教授3人。
抗戰勝利后,教育研究所仍舊辦理,并于1946年12月31日奉教育部第42316號訓令,依照教育部頒《大學研究所暫行組織規程》進行改組,改組后所長由教育系主任胡國鈺先生兼任,當時教育系內教授六人、副教授二人、講師四人、助教四人均為該所工作人員,為節約經費,規定上述人員不另支薪津。[8]1950年,學校行政機構整編,教育研究所被撤銷。
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自1938年12月初籌備就緒,開始工作,至1950年因學校行政機構整編而被撤銷,共計存在12年。12年間,研究所師生們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在艱苦的條件下,因陋就簡,結合實際,開展教育學術研究,培養學術人才。然而因時局關系,研究所經歷了三次改組,一次遷校,一次復校等事件,始終沒有一個穩定的研究環境和充足的研究經費,極大地限制了研究所的學術研究,也削弱其學術影響。
二、組織、經費與設備
師范研究所在成立之初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隸屬于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因經費所限,研究所起初僅先設教育學部,學部下分設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及教材教法四科,以便所內教授、專任教授和研究員分門研究,本學部研究生也可在上述四科范圍內選擇問題研究。[9]至1939年9月1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改組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后,稱“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直屬學院,與學系并列。
根據研究所章程,研究所內,設主任一人,綜理本所一切事宜;助教四人,助理教授從事研究工作;事務員三人,分掌圖書文牘及庶務事宜;書記三人,分司圖書管理、繕寫及登記事宜。[10]因經費所限,研究所辦理之初,內部人事組織,力求縮減,原計劃聘請教授四人,減為一人,助教原擬聘用八人,后改為五人,職員方面,計文牘一人,書記二人,其余如庶務、圖書等人員,因經費困難,由師范學院職員兼任。[11]研究所主任一職,自籌辦至抗戰后復員北平前,一直由李建勛先生擔任,其后由胡國鈺先生擔任。教學方面還須聘任專任教授及教授,專任教授一人,曾先后擬聘邰爽秋、黃覺民及范锜等先生均未果,于1940年聘得金澍榮先生為專任教授;教授若干人,擔任研究所教學、研究教育問題及指導研究生,程克敬、齊國梁、魯世英、郭鳴鶴、胡國鈺等知名教授先后在此工作。至復員北平前,研究所工作人員如表1所示。
在體制化的機構中,經費是除組織之外對機構運行有重要影響的因素。因時處戰亂時期,研究所在經費方面一向不寬裕。由于經費限制,研究所在初成立時僅設立教育學一個學部,而在其后的發展中,經費更是制約研究所機構擴充、教授聘請、課題研究、成果發表等方面的主要因素。每每有研究人員歷經辛苦完成的研究成果卻因無經費印刷發表而為同行參考應用,實屬可惜。
研究所成立時,全年經費計18,000元,每月僅1,500元。其來源為:師范學院每月撥給1,000元,為經常費,內含研究所工作人員的工資816元和辦公費184元,費用多半為員工工資所占;由教育部撥師范學院之建設專款下,每年撥給2,000元以作購置圖書及雜志之用;另由教育部每年補助4,000元,以一半作研究調查之用,一半作五名研究生之津貼。[12]如此,用于研究者僅有辦公費每月184元和教育部補助的每年2,000元,由此可見研究所經費之窘迫。研究所在1947年向教育部報告教育研究所改組情形時,曾呈請“希能多予核發研究補助費,以利研究工作之進行”[13]。以戰亂之時,政府對后方撥款,也不過杯水車薪,而研究所自身不能將其研究成果轉化成價值,也不能接受委托研究而籌得經費,所有開銷,一應依賴行政撥款,這也是研究所12年辦學期間始終為經費所困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時局影響,紙幣貶值,物價騰貴,使研究所本來窘迫的經費更是捉襟見肘,研究工作至感困難:無法印刷調查問卷及進行相關測驗;籌措不到實際調查的出差經費;由研究結果編成的研究專刊無法印刷;西文書刊不易購置,無法參考國外最新研究狀況。研究所師生克服時局及經費之困難,堅持不懈,在培養人才和學術研究方面也較有成就,實屬難能可貴。
研究所設立后,即著手置辦相關設備及參考書籍。1939年購置英文雜志32種,英文教育書籍49本,博士論文50余冊,又用教育部撥發的建設專款2,000元及因未聘到專任教授而節余的3,000余元添購教育參考書籍141冊及英文雜志4種。1940年委托教育部代購計算機一架,且該年補助費增加12,000元,指定為充實設備及研究材料之用。此后,每年都以教育部撥發師范學院的建設專款下,由學院劃撥2,000元作購置圖書及雜志之用,參考資料逐漸充實。[14]
三、研究事業
(一)訓練教育學術專材
不可否認,研究機構的主持者對于研究事業起決定性作用。研究所自籌備至抗戰勝利后復校,研究所主任一直由李建勛先生擔任。李建勛先生曾于1920年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研究科主任,自1931年起任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研究院教育科學門主任及研究所主任導師,期間進行過多項教育學術研究并指導過多名研究生,對于教育學術研究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有鑒于此,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在籌備成立師范研究所時就將“訓練教育學術專材”[15]作為成立研究所的目的之一,計劃招收研究生進行訓練。1938年因交通阻塞及時局關系,未能招到學生。1939年9月在成都和城固兩處招考錄取二名學生,并奉部令“師范學院各系助教,得兼作研究生”,有助教三人參加研究,此后每年都有人數不等的研究生入所研究,至1948年共錄取研究生51人,其中未到校2人,中途退學5人,休學13人(多數未再復學),實際培養學生僅31人(見表2)。研究生畢業后服務于國立北平師范學院、國立西北師范學院等處,為其時的中國教育輸送了一批高素質人才。
對于訓練教育學術專材,《大學研究院暫行組織規程》、《碩士學位考試細則》、《師范學院規程》、《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章程》及《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章程》等文件法規從招生、訓練、畢業及學位授予等方面都建立起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使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及教育研究所的研究生培養工作有章可循。
1. 招生
根據《大學研究院暫行組織規程》第七條及《師范學院規程》第十二條等規定,研究所擬定《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章程》,其中有關招生之規定如下:(1)師范大學或其他國立省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大學教育院系畢業者;(2)國立省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大學其他學系畢業,曾在中等學校服務二年以上者;(3)師范大學教育系畢業,成績總平均在七十五分以上,教育統計、教育心理、教育哲學、教育行政四科平均成績在八十分以上者免考;(4)師范大學他系畢業生,志愿研究各科教材教法,其平均成績在七十五分以上,本系主科及教育必修科平均成績俱在八十分以上者免考。
以上符合(1)、(2)兩條規定之人員,還須經公開入學考試并及格者,才能成為研究生。考試科目為“教育系畢業者,考試國文、英文、教育概論、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統計;其他學系畢業者,考試國文、英文及其畢業學系之專門科目”[16]。這些規定涵蓋了當時師范學院所有學系,考試科目至為詳盡,并得到嚴格執行。1938年招生考試因時局關系及交通阻塞,原定名額十人,應試者僅二人,又以成績低劣,均未錄取。[17]1940年招生考試,報名者有十五名,其中十二名按規定準予免考,實際參加考試者為田崇禮、余虹、袁向仁等三名,因考試成績未能符合本所預定標準,均未錄取。[18]對符合以上(3)、(4)兩條規定者,予以免考,先后有37人免試錄取,占72.5﹪(見表2)。蓋因研究所地處西北,交通不便,生活艱難,招生尤為不易,多數時候以本校助教或本校畢業生在外服務符合條件者免試錄取,幾近常態,由此可見研究所辦學之難。
2. 待遇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章程》第14條規定:本所每年設獎學金3名,每名150元,給予成績最優異者,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循例照行。章程還規定:研究生除免納學宿費外,由本所津貼每人每月生活費15元,但研究生不得兼任其他任何職業。[19]但在實際執行時,研究生可兼任校內助教,研究生津貼改由教育部補助,每人每年400元,[20]1940年后改為每人每年600元,接受津貼的研究生不得兼任其他任何受有津貼之職務,如其無故退學或被開除學籍,則追回一切費用。[21]
3. 訓練
研究所對研究生的訓練分兩部分,“一為學識之培養,一為技能之訓練”[22]。按《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章程》規定,所謂學識之培養,即研究生須按照規定的教育學科修習三十學分(后遵教育部令改為二十學分,見表3);技能之訓練,即研究生須在修習完學分后,作帶有創造性之論文一篇。[23]
以上所列之必修及選修科目都羅列了詳細的課程綱要,以期學生能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理論和方法,并在與導師合作的專題研究中得到實踐,最終能獨立進行教育研究。
在修習課程的同時,研究生還要與所內導師合作,進行專題研究,研究題目與抗戰時局和西北高等、中等及師范教育緊密相關。通過這種課程加研究的訓練方式,能夠讓學生盡快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與特點,同時加強教育研究為社會實際教育服務的意識。
4. 畢業及學位授予
按照研究所章程第九條之規定,研究生入學后,須提出論文題目,由研究所主任指定教授一至二人指導其研究。研究期限至少二年,應修畢規定課程,完成學位論文(見表4),由研究所主任將研究生修業成績及研究論文轉送院長,提交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經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及格并經教育部復核無異者,授予碩士學位。[24]
根據1935年教育部頒布的《碩士學位考試細則》第三條之規定,研究生畢業還須經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及格。作為考試機關的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依《大學研究院暫行組織規程》第八條“應有經部核準之校外人員參加”之規定,由學校延聘經教育部核準的校內外委員若干人(各占半數)組成,并由教育部指定一人為主席(見表5)。考試分兩種:學科考試和論文考試。學科考試由碩士學位考試委員就候選人所修學科中指定與論文有關系的科目兩種以上,以筆試方式進行;論文考試由考試委員就候選人所交論文提出問題以口試方式進行。細則第五條規定,考試成績之核算,論文成績占60﹪,學科成績占40﹪,兩種成績均須在60分以上為及格。考試委員會對候選人考試成績最后決定是否合格,并提出報告書。成績不及格者,須再在所屬院所繼續研究滿一年后,始得重新提出論文,并重新進行全部考試。對考試合格之論文、考試試卷及各項成績,在考試結束后一個月內送教育部,經復核無異者,方可由學校授予教育碩士學位。
(二)研究高深教育學術
抗戰期間,教育研究的中心任務,是如何迅速普及教育,提高民眾素質,激發愛國情操和增強民族精神,因此,教育學術研究受到格外重視。研究高深教育學術,是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的另一目的。該所側重于中等教育的各種研究,在李建勛先生的主持下,對中學師資和國文教學法的改進、英語課本和寫作錯誤的分析、師范教育等問題的探討,貢獻良多。
研究所成立之初,因種種原因未能聘到專任教授,研究工作由教育系教授講師及家政系主任兼任,且因地處陜南,交通不便,研究材料不易寄發和收集;又因經費困難,研究設備也不完善,所以研究進展緩慢。先后開展的研究課題有李建勛主持的“戰前與戰后教育”、程克敬主持的“師范學校訓育”、魯世英主持的“教師人格”等。[25]1941年8月國立西北師范學院于城固召開本師院輔導區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后,研究所即開展了對中學教材、教法的分科研究,主要有金澍榮主持的“中學英語教材及教法之研究”、“改進西北師范區中等學校師資之研究”、李建勛主持的“中學國文因素分析教學法與普通教學法之比較”、劉亦珩主持的“中學數學教材教法之研究”等,以期能以研究成果“協助師范學院所劃區內教育行政機關研究教育問題并改進其教育設施”。[26]這些專題研究多由指導教師和研究生共同完成,學生在實際研究中學習,通常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研究課題集中于中學各科教材教法如英語、國語、數學等及師范學校各科教材教法如訓育、家事、教育行政、教育通論等方面,并著眼于時局(抗戰中)和地域(中國西北)及自身的師范特色,對社會教育和中學師資進行廣泛調查研究(見表6)。
表6所列之研究成果中,已出版者系由研究所自印,其它已完成而尚未出版及大體完成之專題研究,因研究所經費困難,無力印刷,乃呈請教育部準予補助,奉令《中學數學教材教法之研究》、《師范學校之訓育》、《師范學校教育行政教本》三種由教育部審核印刷,《高級中學英語課本之分析》、《中等學校教師人格之特質》兩種由教育部補助三萬元,由研究所自行印刷出版。其他尚有多種研究成果,限于經費,未能印行。
《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章程》規定:研究生除專題研究外,須在入學后提出論文題目,由主任指定教授一二人指導研究,并以此撰寫學位論文。[27]前述專題研究加上約30篇學位論文,及其它發表于當時教育刊物的單篇文章,對于研究所12年的存在期間,當屬蔚為大觀。其中李建勛、許椿生合著的《戰時與戰后教育》針對當時中國教育之缺點及戰后之需要,對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及各級學校之設施,提出改進辦法,可供教育行政官廳、各級學校當局及大學教育學系參考,是眾多研究成果中影響較大的一種。
鑒于西北師范學院自身的師范屬性和培養中學師資的教學目標,它對師范教育和中學教育較為關注,因此多項研究課題與師范學校和中等學校的教材教法相關。另外還有與時局緊密相關的研究如“戰時與戰后教育”和“戰時民眾組織與訓練”等,以及教育原理范疇的研究如“智慧之因素及其活動條件”、“青年期之特性與教育”等。這些課題涵蓋了教育學研究的各個環節,反映了對教育學理論的探究,多為發韌之作。研究多數采用了問卷調查、教學實況的參觀調查等研究方法,一般都強調從實際出發,同時以研究成果為現實教育服務。
四、結語
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的建立是教育學術研究體制化的重要形式,是近代教育學術發展到較高階段的必然要求。研究所在辦理過程中,盡管辦學條件簡陋,圖書資料缺乏,生活也很艱苦,但它薈萃了李建勛、齊國梁、金澍榮、程克敬等知名教育學者和一大批潛心教育學術的研究生,對于西北教育的研究、輔導與改進,都非常積極,其研究也體現了其師范特色,為教育學術研究做出了卓著的貢獻,也為教育學術研究保存了火種,是近代中國教育研究機構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抗戰期間,由師范類院校創設的教育研究機構僅此一家,它培養的教育學術專才和開展的教育學術研究,影響了其后半個多世紀中國教育學術的發展,從而奠定了它在中國教育學術史上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王明漢,衡均編.西北師范大學校史(1939-1989)[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6.
[2]甘肅省檔案館藏西北師范大學檔案.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概況(民國三十三年五月)[B].檔案號:33-001-0314.
[3][9] 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城固)編. 師范研究所概況[Z].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校務匯報,1939(1):6-8.
[4]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編.李建勛先生兼任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主任[Z].西北聯大校刊,1939(10):19.
[5]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城固)編.院務概況[Z].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校務匯報,1939(2):4.
[6]甘肅省檔案館藏西北師范大學檔案.二十八年度至三十二年度各學期工作報告表[B].檔案號:33-001-0319.
[7]國立西北師范學院(蘭州)編.院務概況[Z].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校務匯報,1943(62):4.
[8][13]甘肅省檔案館藏西北師范大學檔案.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教育研究所改組情況[B].檔案號:33-001-0181.
[10][15][19][23][24]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章程[Z].西北聯大校刊,1939(13):15-16.
[11][17]甘肅省檔案館藏西北師范大學檔案.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籌設經過報告[B].檔案號:33-001-0319.
[12][20]甘肅省檔案館藏西北師范大學檔案.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二十八年度計劃書[B].檔案號:33-001-0319.
[14][21][26][27]甘肅省檔案館藏西北師范大學檔案.國立西北師范學院院務概況[B].檔案號:33-001-0593.
[16][22]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師范研究所招生簡章[Z]. 西北聯大校刊,1938(6):26.
[18]甘肅省檔案館藏西北師范大學檔案.國立西北師范學院研究所二十九年度研究生新生[B].檔案號:33-001-0316.
[25]《西北師大校史》編寫組.西北師大校史[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31.
(責任編輯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