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湖南湘西邊塞鳳凰縣的旅游開發也迅速推進。文章淺析了旅游開發對鳳凰古城的影響,并對其進行了相應評價,以期為鳳凰縣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旅游開發;鳳凰
鳳凰古城位于沱江之畔,群山環抱,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文學巨匠沈從文一曲《邊城》,將他魂夢牽涉系的故土描繪得如詩如畫,也將這座靜默深沉的小城推向了世界。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后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一、鳳凰旅游開發得天獨厚的優勢
1.美麗的古城風光。古城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明清時期形成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城內石板小街,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城外沱江蜿蜒,漿聲舟影,山歌互答。 曾有文人這樣寫道:
“風且真是山清水秀。
橋下有清波蕩滾令人心醉的沱江,
兩岸有參差架登令人心依的吊腳櫻,
回水處是七級浮屠令人駐足的萬名塔,
水下是依依搖擺扣絲扣帶的并藻,
水上是蘭槳輕搖層原乘過的舟船,
兩岸青山, 一江清水。
兩岸麗人, 一江歌醉。
……”①
2.濃郁的民族風情。鳳凰古城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縣,苗、土家、漢為多。
苗族為土著民族,是鳳凰最古老的民族。苗家不僅有攔門、借婚、打歌問姓、走坡求婚、篩新娘、戲新郎等奇異婚俗;趕苗場、新娘打窩窩傘、吹苗嗩吶、織花帶、火燒食等別有情調的生活習俗;還有絢麗的苗族服飾;四月八、 六月六、 禾花節、趕秋等民間節日習俗; 以及花鼓舞、苗歌苗戲、剪紙、刺繡、蠟染、扎染、苗族銀飾等民間藝術與工藝。
二、鳳凰旅游開發存在明顯不足
1.文化內涵挖掘不夠。鳳凰美麗的古城、神秘的民族風情、燦若繁星的地方名人等都說明鳳凰有足夠的魅力吸引游客, 但是“鳳凰并沒有在200多個古城鎮文化旅游中脫穎而出②”。來鳳凰的游客, 很大一部分都只對沱江吊腳樓群和沙灣一帶美麗風景留下深刻印象, 認為其他的景點,如沈從文故居、南方長城等可觀性不強。這除了開發時間與資金方面的制約外, 與景區文化內涵的深挖與外顯也有著重大的關系。
鳳凰其實有很多很好的文化資源還沒有挖掘, 名人佚事資源被淹埋的現象尤甚。一般游客都知道沈從文和黃永玉, 但對其他風云人物如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湘西軍閥陳渠珍、末代苗王龍云飛的了解甚少。這些都應該深入挖掘, 并進行完滿的表達, 以體現文化旅游的特點, 充分滿足游客對當地歷史的追尋, 并引起深深的思索, 實現游客進步。當然,這也對導游的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鳳凰當地許多未受太多教育的中老年夫婦、上學的孩子都充當著導游的角色,可連他們都說不出他們身邊的名人軼事。
2.文化特色逐漸被同化。鳳凰多姿多彩的民族風在向現代化變遷的過程中, 與中國主體民族漢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逐漸縮小, 本族文化特色呈現被同化、衰退的趨勢。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著裝的同化。受電視、電影、網絡等現代大眾傳媒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以及游客的影響和熏陶, 苗寨村民尤其是年輕人開始潛移默化、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大眾的著裝風格, 他們不再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穿本民族的服裝, 即使穿也只是在節日或表演等特殊場合。本民族的服裝成了戲裝, 大眾化的流行服飾取代了苗族服飾, 成了生活裝。
二是苗族藝術或手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鳳凰陽戲、儺堂戲、花鼓舞、刺繡、銀飾具有鮮明的地方鄉土特色和民族特色, 近年來, 由于現代化的沖擊, 日益衰落。如今, 苗寨年輕人一般都不愿意學習本民族的手工藝和藝術, 他們寧愿外出打工為生, 有些村寨青壯年幾乎都出去打工了, 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孩子長大又會去往城市。
3.旅游商品開發水平低。盡管古城旅游已有20多年歷史,但是苗寨開發旅游的時間并不長,開發還處初期,旅游商品無論從特色、質量或其他方面來看,都還處在不成熟、低水平階段。
鳳凰苗寨市場上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有苗繡、銀飾、銀器、蠟染、扎染及苗族服飾等, 但大部分是外地機器大規模加工輾轉來的舶來品。像機器批量生產出來的銀器、銀飾或苗繡等旅游商品做工粗糙, 款式單調, 缺乏設計上的創新和突破, 產品同質現象嚴重, 根本反映不出苗族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若能在手工藝的精致和風格設計上有突破, 生產出價廉物美的銀器和銀飾,在市場上也是具有競爭力的。苗繡也是如此, 過去苗寨的苗女嫁妝基本上都是手工做的。現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很多家庭都不手繡服裝了, 只有一些年紀大的婦女或老人偶爾會干些手繡活, 但繡品很少拿到市場出售, 年輕人沒有人愿意學刺繡, 苗繡逐漸退出苗族文化舞臺。
鳳凰歷史悠久、山青水秀、民族風情濃郁,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獨特。但是在旅游為主的現代化沖擊下, 封閉的古城正走向開放, 加之無序開發、惡性競爭, 這些都成為鳳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障礙。鳳凰要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建立旅游優勢產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真正成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
注釋:
①付宜強.美麗的鳳凰[J].中國民族,2004(4).
②劉艷化.芻議文化旅游地建設[J].南華大學學報,2005(8).
(作者簡介:申玲玲(1986-),女,漢族,貴州大學人文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專業:民族學,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族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