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蔡佳
摘要:伍爾夫《墻上的斑點》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皆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其“重精神,輕物質”的觀念深刻揭示了戰時英國人的精神危機,更充分體現了作者非凡的創新能力及獨特的審美意識。
關鍵詞:伍爾夫;意識流創作;文學觀念
英國文學歷史上,以伍爾夫為代表的意識流創作徹底顛覆了傳統小說的寫作手法,標志著英國文學的又一個高峰。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墻上的斑點》的結構與寫作方式,結合伍爾夫的創作理念,簡要評析其意識流寫作。
瑞士心理學家羅夏提出了觀察人潛意識的“墨漬測試”。①只要被試者面對墨漬圖畫,忘掉一切外部壓力,憑直覺講出他所觀察到的東西,便能透露出他的潛意識和人格基本特征。這種理論與《墻上的斑點》在文化范疇上不謀而合。從形式上看,小說意識流的結構特征也十分明顯。作品以墻上的斑點作為現實主干,不斷由主干泛漾到非現實的意識中去,又不斷回到現實,如此循環反復,彰顯了意識飄逸流漾的本質特征。
伍爾夫認為,外在的事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識和感覺。在文學觀念上,伍爾夫比較關注怎樣了解生活的真實和怎樣使文學具有靈性的問題。她控訴現實主義作家編織情節,歪曲了生活的一般性質,好像生活的發展方式與情節如出一轍,把生活變成了虛假的東西;同時批判他們只注重生活的外殼,抓不住現實的基本精神。她在劍橋大學一篇題為《貝內特先生和布朗太太》的著名演講中指出,傳統小說家“制造工具,訂立了章法”,但是,“對于我們來說,這些章法無疑是毀滅,這些工具也等于是死亡。”她說:“這是因為他們不關心精神,只關心軀殼……他們描寫不重要的東西,花了大量的技巧和功夫來使瑣碎和短暫的東西看上去像是真實和永久的。”②從這可以看出,伍爾夫強調生活與人的意識都具有與確定秩序不相容的多樣性,小說的職能就是要超越具體現象去把握生活的基本精神,文學應盡可能挖掘和開發心靈的奧秘。
《墻上的斑點》中,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區別非常明顯。所謂現實世界,主要指“斑點”蝸牛與文末的那段談話。當蝸牛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斑點時,它象征的意義是無限的;一旦被買報紙的談話拉回現實,看清斑點不過是只蝸牛。所以,主人公希望排除一切干擾,離開生活表面那些生硬的事實,沉到意識和精神深處。生活非常沉悶,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會很難生活下去。
雖然伍爾夫內心生活的經驗表面上脫離了社會生活的現實,就像這篇作品只關注摔倒在長滿水仙的草原上的感覺,而不注意正在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意識離不開社會存在,其作品還是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了特定的社會意識。如果羅夏的“墨漬測試”被認為是一種可以讀出人的潛意識和人格特征的心理學手段的話,那么《墻上的斑點》雖然表面上雜亂無章,但無章的意識下存在著某種內在的有機聯系——渴望擺脫陳腐和令人窒息的生活方式,追求如魚得水的自由——這個主題的基本方向是反對束縛著人的維多利亞風尚。對主人公來說,她總是有一種深切的向往和追求,就像希望在大海中抓住一種真實的東西,而什么是真實的東西,主人公通過后印象派繪畫的意境加以表現。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在這里人們可以像魚兒用鰭翅劃開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劃開世界,輕輕地掠過荷花的梗條,在裝滿白色海鳥卵的鳥窠上空盤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過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間的閃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這里是多么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③——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 ④
可見,新的生活觀成了伍爾夫意識流創作的重要依據,摒棄現實主義文學觀出發點成就的是這種小說在形式上的根本變化,伍爾夫堅持小說創作應當表現內心的主觀體驗,大力抨擊傳統小說反映外部世界的客觀現實。在她的作品里,讀者感受到的是人物零碎、片段的經驗,最終將這些散亂的印象組合成完整的圖畫;躍然紙上的是人物的意識活動、情感、思緒等的真實表露,而情節的連貫、跌宕退居其次;環境的描寫蘊涵象征意義,主題意義則寓于人物對事物的觀察之中。但自《墻上的斑點》之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伍爾夫的作品中所談論和所表現的主要是中、上層社會的婦女和小資產階級人物的心理體驗,忽略了那個時代為大多數人所關切的最緊迫的矛盾,這種脫離時代的創作勢必在隨后的三十年代里面臨新的考驗。但是,伍爾夫和她的意識流小說帶來的影響,足以使她在文學史上占據相當的地位。
注釋:
① 羅夏“墨漬測試”(Inkblot)的理論基礎是,在對隨機墨漬進行解釋時,被試的注意力被轉移,而使人們的心理防御相對減弱,進而深藏于心中的想法慢慢浮現。
② 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愛爾蘭作家,他創新的文學手法對現代小說有著深遠影響,代表作包括《尤利西斯》和《為芬尼根守靈》。
③ 惠特克年鑒(Whitaker's almanac):號稱英國最好的年鑒。
④ 伍爾夫:《墻上的斑點》見《鬧鬼的屋子及其他》[英]弗吉尼亞·吳爾夫著、蒲隆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頁。
參考文獻:
[1]劉俐俐.外國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弗吉尼亞·伍爾夫著,翟世鏡譯.論現代小說[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3]龔翰熊.現代西方文學思潮[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張文靜,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蔡佳,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