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洋
摘要師德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也是高職院校得以發展的基礎。新時期高職院校的師德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關鍵在于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與責任心,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結合高職教育特點,在工學結合過程中融入師德教育,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通過構建師生互動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開展高職教育師德建設新要求研究。
關鍵詞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師德建設
師德即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包含了教師的職業理想、責任、態度、紀律、良心、作風、榮譽以及職業技能等內容,師德在于滿足教育活動的需要。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保證;是建設高質量師資隊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高技能應用人才的需要。
1新時期高職教育師德建設存在的具體問題
(1)學校擴招,教師隊伍擴大,工學結合發展快,建設時間短,質量問題多。(2)新增教師多,非師范教師多,應屆畢業生多,師資能力與質量下降。(3)80年代出生教師比例增加,獨生子女、少子女家庭成長教師增加,責任意識、獨立能力和熱愛勞動與艱苦奮斗精神不強。(4)高職教師職業榮譽感、使命感不強,缺乏職業奉獻精神。(5)忽視教育教學質量,缺乏職業理想與職業動力。(6)教師缺乏職業發展規劃,職業發展方向不明確,可持續發展意識不強。(7)高職教師實踐能力差、學習能力差、協作能力差。(8)面向高職教育新形勢、新特點、新內容、新方法的師德建設研究不足。(9)師資隊伍建設片面強調“雙師”,有工具主義傾向。(10)師德建設中未能重視學生評價及社會評價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高職教育師德建設研究的方法目前還主要局限在問卷調查研究和文獻的論證,還未形成嚴謹的方法論體系,局限在對策研究,因此其研究結果導致研究結論的空泛,未能針對當前師德建設存在的具體問題,針對性不夠強,提出的對策缺乏實踐操作性,而且也不易推廣。針對高等職業院校人員和組織特點進行實際論證研究的很少,可歸納整理提升為高職教育師德建設適用模式的幾乎沒有。
2工學結合過程中高職教育師德建設的新要求
2.1必須構建師生互動的師德建設模式
以主體性教育作為理念先導,構建師生互動的師德建設模式。主體性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與未來工作崗位實踐相結合的實訓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范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獨立自主地、自覺能動地、積極創造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主體性教育的核心是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而主體參與的興趣是在師生共同互動中形成的。所以,師生互動是主體性教育的必然要求。以“主體性教育”思想為指導,然后,借助“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理論,構建高職院校師德建設模式的基本框架,對師德建設的組織方式和實踐經驗進行概括,根據新要求構建高職教育師德建設模式。充分尊重高職院校師生的認知特點,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兩者在師德建設上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增加學生對師德建設的需求和評價的比重,充分實現教與學相互激勵、互相促進的師德建設的新模式。該模式以主體性教育理論作為構建基礎,遵循教學相長、相互激勵的原則,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意識為關鍵環節,將師生互動呼應的特色文化活動作為重要載體,最終實現師生共建共享適應工學結合模式需要的師德的目的。
2.2加強師德建設實用性的對策研究
隨著全社會對師德建設關注度的提升,與之有關的對策研究逐漸增多,仔細分析這些研究會發現其中有許多問題。最主要的是不易操作和不易推廣。師德建設新要求的所有研究應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踐中找到切合點才有意義,師德建設研究必須堅持實用性原則,只有具有了可操作性、易推廣性以及能持久性,師德建設才更有生命力、更有實踐價值。只有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進行“模式”研究,才可以克服現有對策研究的弊端,達到上面的這些要求,滿足其實用性。“模式”研究的要點是從“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出發,分析主要矛盾,抓住基本特征,合理進行分類,給人提供“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是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
2.3探索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師德建設新方法
在不同的時期,師德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新時期下,高職教育正處于蓬勃向上的持續發展階段,工學結合已形成共識,各個高職院校都在通過引企入校、訂單培養、工學交替、項目驅動等形式,對工學結合模式不斷進行探索,同時也要積極推進觀念創新和制度創新,探索適合這種模式的師德建設的新的內容、方法和機制等,尤其要使師德建設體現時代性,貼近實際。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行業企業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更要充分考慮經濟、社會和具體行業發展特點對師德提出的新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周期短,目標是重技能重實用。作為教師,必須要適應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符合行業職業道德、工作要求等的需要。在工學結合過程中的師德建設,必須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師德建設的新方法,重視教師職業道德,建立“雙師型”的教師資格認證體系,加強骨干教師與教管人員的培訓,制定高職教師任職標準,樹立先進典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從而推動職教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2.4將專業實踐技能納入師德評價體系
師德評價的指標應具備時代特征以滿足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和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目前,師德評價的指標體系已形成了一系列公認的師德規范。但高職院校師德評價的方案在內容詳盡的基礎上應定出明確的指標,包括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要細化到針對高職院校特點要求的具體的觀察點。
在新時期高職教育工學結合過程中,強調的是重實踐、重技能、重應用的特點,對教師的企業實踐經歷及專業實踐能力方面有了明確的要求,通過實行“訪問工程師”和出國進修等制度,讓教師以掛職鍛煉、企業頂崗實踐,與企業共同合作研發等多種形式,深入到行業企業一線,系統掌握業務技術流程,強化專業實踐操作技能。因此對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進行師德評價時,必須將教師的企業實踐、專業能力提升的情況納入到評價體系中,作為一項重要的觀察點,將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與師德掛鉤,反映高職教育發展規律的內在需求。
師德建設工作中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青年教師這支主力軍,要對如何提高他們的專業實踐能力要求等方面進行研究,使青年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或調研,體驗勞動艱辛,感受生產力進步,培養與企業感情,增加實踐經驗,提高實踐能力,進而增強師德建設的實際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柏育紅.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模式的雙師建設比較研究[J].高教探索,2008(4).
[2]徐海紅.論新時期高校師德修養目標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