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陸沛傳 喬德陽
摘要本文闡述了高職院校教師服務企業實踐的必要性。結合化學工程技術學院(以下稱“我院”)教師服務企業的實踐經驗,總結了專業教師借助畢業專題尋求校企合作、依托科研項目服務周邊企業以及實施科技服務企業戰略,實行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等多種服務企業的實踐模式。高職院校教師服務企業的實踐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服務企業實踐
1高職院校教師服務企業實踐的必要性
1.1國外高職教育成功經驗的借鑒
高職教育的興起是社會及產業升級的需求,發達國家高職教育比中國起步早,盡管教育模式有所不同,但對高職教育的理念都強調校企之間的合作,為企業培養合適的人才。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隨著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的提出,企業服務在高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①70年代校企合作在美國得到了推廣和實施,之后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各階段學校中得到廣泛的傳播、發展和運用。
1.2國家政策的導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應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創立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探索高等學校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進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及企業的資源共享,形成協調合作的有效機制,提高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國家目前的導向和重點之一是增加現有教師的服務企業的工作經歷,以此為手段提高專業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能力。
1.3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的趨勢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要具備傳統意義上的專業理論知識,更需要專業所必備的實踐技能和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需的職業能力,同時要具備職業教育的教學能力,而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的核心是行動體系的課程開發、設計與實施能力,這涉及每一個專業教師同樣包括專業基礎課教師。②
2高職院校教師服務企業實踐模式的探索
2.1借助畢業專題,尋求校企合作研究
畢業專題是畢業生總結性的獨立作業,是學生運用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過程,也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是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畢業專題的選題往往成為高年級學生關注的焦點。我院采用的方式是專業教師給出專題題目,企業人員參與,由學生自主選擇。
專業教師選題可以根據當地企業關心的熱點進行選題,一方面可增加高校與企業接觸點,主動尋找共同的交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接觸社會的興趣。我院生化專業教師根據當地企業的資源進行選題,如萬邦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島啤酒(彭城)有限公司生產終端產生的胰島素殘渣和啤酒廢酵母一直得不到較好的利用。生化專業教師以此進行畢業專題的研究,對其進行資源綜合利用,受到企業的歡迎,并主動要求簽訂橫向課題。
畢業專題也可以與當地企業的技術人員參與選題,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專題工作。一方面企業技術人員具有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能夠了解當前本行業工藝的缺點或存在的不足,同時給予一定的課時工作量,制定相應的考核機制,增加其積極性,另一方面專業教師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學校較為完善的科研條件,這兩方面的合作,有助于畢業專題實踐的開展。目前我院已完成了三屆由企業人員參加指導的畢業專題研究。從調查結果看,80%學生更愿意選擇有企業人員參與的課題,他們認為可以了解到企業里實際存在的問題,為今后工作打下基礎。
2.2依托科研項目,服務周邊企業
高職專業課教師首先要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把握本專業領域的研究重點或熱點,才有可能教授好本專業課程。為不斷提高自身學術水平,教師積極從事本專業科學研究工作非常必要,要通過科研工作、參加學術會議交流,不斷提高學術水平,以科研帶動和促進教學。我院多次組織教師與企業洽談,企業關注的是與有相關科研項目的教師,并進行合作聯系。
2.3實施科技服務企業戰略,實行校企聯合培養人才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培養目標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保證。③我院在校園內引進企業建立合作培訓基地。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我們與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各自優勢,由學校提供培訓場所,企業提供設施設備,師資上互通、互派,合作開展企業員工的招生、教學和培訓。
我院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密切與社會、企業、公司等單位進行聯系,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建立靈活多變的人才培養機制,既可以在校內實訓基地培養企業人員,也可以在校外培養人才。在實踐教學環節上,校企共同研究開發實習課程,針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技能、職業操守、敬業精神開發出具有專業特色的實習課程。
3高職院校教師服務企業實踐的思考
盡管我院在實施校企服務企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合作過程中信息缺失,雙方的溝通渠道不通暢。就企業而言,企業大量人才需求的信息,包括數量和人才規格的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到高職院校中。與此同時,高職院校的人才調查工作難以順利開展,不易得到企業方面有效的配合,也就是說有需求但無法傳遞;另一方面由于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對于企業實際采用的新技術、新裝備不夠了解,無法在教學中將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的信息傳達給學生,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高職院校重點是人才培養,但對于生產企業來說,關注的重點是企業的生產效益,因此沒有足夠的動力實現進一步的融合。
總之,實施高職院校教師服務企業的實踐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選擇依賴于實施條件和環境。不管采取何種模式,都需要在實踐中建立和完善。
4結語
高職院校職能是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堅持服務社會的辦學方向,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是高職院校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高職院校只要從服務地方經濟出發,高職院校教師主動服務企業,建立友好的合作關系,就一定能培養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