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云
摘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是新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而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正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基礎,選擇怎樣的策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是所有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閱讀效率
閱讀是人們認識事物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數學閱讀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途徑,有效的數學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和推理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然而,當前中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不容樂觀,一些教師為了考試分數、升學率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而選擇了輕視甚至忽視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這一現狀從一些學者所作的研究①②③也可看出。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重視數學閱讀,并選擇合理有效的策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為此,我進行了以下的思考。
1激發學生數學閱讀的內在動機,讓數學閱讀貫穿數學教學過程始終
從范良火等人所作的研究④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閱讀教科書的數量遠比教師要求的閱讀量要少得多,而學生在課堂前、中、后三個過程中閱讀量最高的是在課堂中,原文認為主要原因是學生內在動機及教師的直接指令。的確,學生缺乏閱讀的內在動機和教師缺乏有效的檢查是導致學生數學閱讀量減少的兩個主要原因。基于此,我分別從課堂前、中、后三個教學過程對學生數學閱讀進行了思考和反思,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1)課堂教學前。大部分教師都會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即閱讀教材,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課的學習。但僅僅是寬泛的要求,沒有具體的操作步驟,學生難以實踐。因此,對課前學生的閱讀要有具體的要求,具體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要求學生閱讀與新課有關的數學知識,了解新課知識的來源去向。這一方法能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興趣,擴展學生的數學視野,對新課產生探索和求知欲望。二是要求學生復習與新課有關的舊知。了解新課所需的舊知,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鞏固反思,承上啟下的學習過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產生的問題也是學生數學閱讀的動機之一。以上這兩個具體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新課知識靈活使用。有要求就要有檢查和反饋,教師可以在課堂前兩分鐘讓學生分享閱讀成果,這不但可以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同時也是學生的一種自我展示,讓學生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促進學生更進一步的閱讀渴望。
(2)課堂教學中。課前閱讀所獲得的理論知識和對新知產生的求知欲為課堂教學的展開做了很好的鋪墊,那么如何在課堂中貫穿著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呢?“還課堂于學生”是再好不過的了。在過去的課堂中,教師一味的“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效果并不好。這其實是源于學生沒有真正參與課堂,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而數學閱讀充分滿足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要求。“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正是對這一理念的充分詮釋。這一教學模式首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列出問題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提綱自行閱讀教材,之后由學生將問題解決,教師加以補充,完成新課知識的學習,后十分鐘由學生獨立完成當堂練習。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指明了閱讀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避免學生放羊式閱讀,既浪費時間又毫無成效。因此,問題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問題要難易適中,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其次問題設置順序要由淺入深,具有層次性和啟發性,最后問題要涵蓋本節新課知識,突出重難點。這種通過問題導讀,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數學閱讀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符合學生學習和認知的特點,這也正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一教學模式得以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
(3)課后閱讀。課后閱讀即課后復習、總結與反思,它相對于課前及課堂中的閱讀來說更易被人們所遺忘,然而它在數學閱讀中卻占據著重要地位。課后閱讀能夠讓學生鞏固所學,回味反思,將新知搭建于原有的知識網絡體系中,使知識系統化。這樣的學習過程才能使學生對新知識上升到理解與運用的層面,知識的獲得也實現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為了培養學生課后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①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思考題,留有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主動閱讀教材和資料,以獲得新知識的提升。②要求學生課后先閱讀當天所學知識,再完成布置作業。在通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晚修開始時便拿出作業本,急于完成作業,然而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會經常翻看教材知識點、公式及例題對號入座,做作業的速度也是不快,作業做完后對新知識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原因在于沒有對新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和反思。因此要求學生先閱讀教材,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識以后再完成作業,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師的硬性要求和監督之下,長期執行下去,學生便會感受和享受課后閱讀帶來的好處,課后閱讀的習慣也漸漸養成。
2重視數學語言的轉化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數學閱讀效率
數學閱讀是閱讀者對數學材料的積極能動的信息加工過程,是一種包含認知、理解、吸收和應用的心理過程。數學材料一般是由數學語言(包括自然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組成,這三種語言相互之間可以進行轉化。數學語言的轉化能力是有效數學閱讀的前提,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進程中,應注重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數學語言的轉化能力。在閱讀數學材料時,有時很長的一段文字語言,幾個數學符號或一個圖形就能說明,復雜問題即可簡單化,而學生缺乏的就是這種將自然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的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數學語言的講解,讓學生對這三種不同形式的數學語言進行轉化訓練。例如在立體幾何中,這三種數學語言的相互轉化運用尤其突出,幾乎每個定理都可以用這三種數學語言表示,教師應重點訓練學生這三種數學語言間的相互轉化。又如在具體的解題過程中,訓練學生將題目中的文字信息用符號語言表示出來,再去解題。
(2)在數學閱讀中采取“分步走”的策略。近幾年來,閱讀理解題成為數學命題的熱點之一,這種題型一般篇幅較長,構思別致新穎,涉及內容較廣。這類題一是考察學生的心里素質,二是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對于篇幅較長的題型,例如應用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取“分步走”的閱讀策略,即將題目分成幾個小部分,然后分部分閱讀,將每一小部分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逐一擊破,最后將所得信息進行分析整理,歸納匯總,進而解題。這種“分步走”的閱讀策略也讓學生在心理上客服畏難情緒,產生自信心,有助于解題。
加強數學閱讀,是提高數學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應予以重視,并采取靈活有效地策略,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獨立探究和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