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球 劉桃菊 蔡海生
[摘要]要實現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的戰略目標,離不開全民的共同參與;而要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公眾參與的成效,又離不開教育的責任,為了充分發揮教育在全民參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的作用,一要加強生態倫理與生態文明教育,二要加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現狀教育,三要及時宣傳與推廣成功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踐經驗,四要做到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并重。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2.8;G40-052.2;X3[文獻標識碼]A[中圖分類號]1674-6848(2012)04-0074-05
[作者簡介]陳美球(1967—),男,江西石城人,江西農業大學鄱陽湖流域農業生態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研究;劉桃菊(1965—),女,江西湖口人,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農業生態研究;蔡海生(1974—),男,江西萬年人,博士,江西農業大學鄱陽湖流域農業生態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土地生態研究。(江西南昌330045)
[基金項目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STELLA的鄱陽湖流域生態系統過程的動態模擬研究”(2009GZN0026)的階段性成果。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發展藍圖,為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展現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途徑和一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的新模式。要實現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范區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先行區”①的戰略目標,離不開全民的共同參與,而教育作為人的素質培養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手段,在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公眾參與的成效等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本文從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公眾參與的必要性論述入手,提出教育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的責任所在,并進一步就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探討相應的對策措施。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公眾參與的必要性
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核心就是要協調好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強調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客觀地說,人類社會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會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關鍵是要把這種影響控制在生態環境的自身調節范圍之內,避免因人類的過度干擾而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雖然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賴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技術手段來緩沖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干預或對破壞的生態進行修復,但最終還要取決于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行為,取決于人們是否能自覺合理地運用這些科學技術。現實中,個別企業為了節省生產成本,置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不用而偷偷地排污,這就是典型的生態責任事例。公眾參與之所以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占據著非常關鍵性的地位,主要基于以下理論依據。
(一)生態環境保護的公益性
在經濟學中,一般根據效用、消費和受益等經濟特性,把產品分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兩大類。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兩個特征的物品或勞務,在效用上不可分割,且為社會公眾所享有,比如地球上的陽光、空氣等。其中,非競爭性是指使用者對該物品的消費并不減少它對其他使用者的供應,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對該物品的消費之外。而兼具競爭性和排他性的是私人物品。顯然,生態環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不論在什么區域,它帶來的種種效益,諸如小氣候調節、空氣凈化、水凈化、水土保護等,都為區域內所有公民所共享,誰也無法排除他人來分享其功效,其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兩個特征表現顯著。生態環境這種公共物品屬性還表現出強烈的區域外溢,即區域外的人們也同樣可以分享這些生態效益。
生態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決定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公益性,同時意味著生態環境保護難以完全依賴于市場這個“無形的手”來調節,而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樹立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福及子孫、有利于人類的公益性事業。人們在不斷追求清潔、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但是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首要因素也是人類自身。正是由于人們的一些不可持續的經濟行為,才出現了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必須充分提高每個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只有通過全民參與,才能協調好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同樣取決于全體公民的意識。只要有那么一部分人的行為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就極有可能將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努力付之東流,現實中極個別化工企業偷排污水,導致河流水質污染、大量魚蝦死亡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證。
(二)將生態環境保護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
生態環境保護不是一兩個項目工程就能解決的,而是貫穿于人們的所有生活之中。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都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生態環境的變化,而這些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文化氛圍、宗教信仰等密切相關。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不良習慣實際上都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如廢舊電池的隨意丟棄、洗滌劑的過量使用、難分解塑料袋的濫用等,都在無意中破壞著生態環境。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中,保持鄱陽湖的“一湖清水”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而水環境的生態安全與人類的生活最為密切,水環境的保護行為更是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中洗滌劑的使用,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施用,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都會對水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看似不起眼的含磷洗衣粉,通過大小水系匯集于鄱陽湖,積少成多,加上周邊農田流失的化肥農藥,將會造成鄱陽湖水質富營養化,云南滇池的水質發臭、江蘇太湖的藍藻暴發就是前車之鑒。正因為生態環境保護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公眾的參與更顯迫切。只有人人都養成良好的、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生活習慣,自覺地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之中,才能確保鄱陽湖“一湖清水”戰略目標的實現。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環境還取決于整個鄱陽湖流域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表面上看只涉及鄱陽湖的周邊地區,似乎是一個范圍較大的湖泊地域問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環境變化,實際上主要取決于整個鄱陽湖流域。流域和湖泊是一個因果關系的有機生態整體,湖泊生態系統的變化是由流域生態系統的變化引起的,鄱陽湖流域才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屏障。①
根據“湖泊—流域”的系統理念,之所以湖泊與流域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完整生態系統,是由于“水”是聯結“湖泊”和“流域”最基本的要素,而“水”這一基本要素的變化又取決于“湖泊”和“流域”之間的水文過程:流域是“水”源,由廣闊的集水面,承納雨水,通過地表逕流(地表水)或滲入地下(地下水),經由大小水系,逐漸向湖泊匯集,從而不斷維持著湖泊的存在。②流域集水面積的大小決定著湖泊的水量供應,流域的地形地貌與植被決定著集水的快慢和泥沙含量,通過各級河流,最終決定了湖泊的水量、泥沙堆積甚至湖盆形態特征。這些現象所表現出來的規律性就是水文過程。強調“人”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主體,是“湖泊—流域”系統理念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看做“湖泊—流域”生態系統變化的主要驅動力。城鎮化進程、工業生產、農業生產、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這些人類必不可少的活動,都會對“湖泊—流域”生態系統產生干擾。有的干擾處于生態系統閥值范圍之內,不會對整體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而有的干擾超出生態系統的閥值范圍,對整體生態系統產生的負面影響比較嚴重,甚至使系統崩潰或成為另一種狀態,如流域內城鎮化進程大量蠶食森林、工業生產中的點源污染、農業生產中的面源污染等都會直接對入湖水質產生影響,對湖泊水生環境產生破壞,導致大量泥沙淤積、水體富營養化、水生生物激劇下降等。③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需要生態經濟區內全民的共同參與,更需要整個鄱陽湖流域全民的共同參與,如此才能構筑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屏障。
二、教育在構建全民參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機制中的責任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中,影響公眾參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推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又是人的素質培養的根本手段,在調動全民參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積極性方面,有著自身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是因為教育是提高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的根本手段。意識是行為指南,只有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才能自覺地采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因此,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和提高,是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公眾參與的基礎。而教育是人們意識養成的重要手段,教育能使人們掌握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懂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從而養成正確認識環境、理解環境、保護環境以及優化環境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教育的質量關系到大眾生態環境意識的好壞,也關系到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成敗。二是因為教育是增強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能力的重要途徑。生態環境教育能使人們掌握社會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內在機理和現代環境的基礎知識,從而獲得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能力。一方面有助于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實施各項社會經濟活動時,能盡量避免對生態環境破壞的行為;另一方面有助于人們自覺地采取利于生態環境整治的措施,對于已破壞的生態環境或不可避免要破壞的生態環境,能采取科學的生態修復措施技術,恢復其生態功能,如礦山毀棄地的復墾、水土流失地的修復、沙化土地的治理、面源污染的防治等等。
三、充分發揮教育在全民參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作用的對策
(一)加強生態倫理與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倫理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屈服論”、“征服論”后,人類自身總結的“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也是人們很好地處理“人類中心論”與“生物中心論”的結果。它強調既要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自然規律,也不否認人類對自然界的能動作用,提倡保護性地、可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①其核心是把人類的道德倫理觀從人與人之間,延伸到自然界生態環境,提倡人類在不斷追求物質生活享受的同時,要不斷提高自然道德水平,自覺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穩定性和平衡性。而生態文明教育是建立在生態倫理基礎之上的生態環境教育,是在提高人們生態意識和文明素質的基礎上,使之自覺遵守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原理,積極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代間、代際間的關系,根據發展的要求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活動,以促進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服務。②傳統的教育認為凡是對人有益的昆蟲就是益蟲,應受到保護,相反害蟲就必須消滅,但是,生態文明教育不再突出是否對人們的經濟有用,而是更強調對整個生態環境的穩定與平衡作用,它是以“生物多樣性”來替代“保護益蟲,消滅害蟲”的教育。
(二)加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現狀的教育
了解生態環境現狀,明確生態環境的潛在威脅,是激發人們的生態環境危機感和樹立人們的生態安全責任感的必要舉措。心理學認為,只有深刻認識現狀問題,才有對問題危機感的敏銳反應,才能樹立解決問題的責任感。這樣人們一旦產生危機感和責任感,就會主動去關注這一問題,從而激發起解決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要加大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戰略目標的宣傳力度,從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高度,讓公眾認識到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關系的重要性,同時更應介紹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環境威脅,讓民眾了解如何才能維持鄱陽湖的“一湖清水”,讓人們明白水土流失、企業排污、化肥農藥的濫用、生活垃圾的隨意扔放等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到鄱陽湖“一湖清水”的維持。①
(三)及時宣傳與推廣成功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踐經驗
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既可造福于人類,也可遺患于人類。要通過教育,幫助人們認識現代科學技術客觀上產生的正負效應,以此強化真正造福人類、維護生態平衡的科學技術,弱化或抑制可能危害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科學技術,特別是要及時宣傳與推廣成功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踐經驗。比如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遵循“山是源、江是流、湖是庫”的系統思想,把山、江、湖作為流域組成的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提出了“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治山必須治窮”的系統管理理念,采取了系統、協調和綜合的措施開展鄱陽湖流域的資源開發、利用、治理與保護相結合的手段,②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總結了小流域綜合開發治理模式、紅壤丘陵立體開發模式、山地生態林業規模經營開發模式、南方水田農林復合生態經濟模式、“林—草—豬—沼—果”生態良性循環經濟模式等成功經驗,這些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生產模式,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四)既要重視學校教育,更要重視社會教育
生態環境教育離不開學校的系統教育,特別是在生態環境基礎知識的普及、生態倫理觀的形成、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等方面,學校教育至關重要。但是,生態環境教育貫穿于人生的始終,且生態環境問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也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發展而不斷予以認識和解決,只有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生態環境保護需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之中,而社會輿論氛圍對社會公眾的言行舉止能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助于公眾之間環保意識和行為的相互促進和不斷提高。只有當企業偷偷排污的行為成為過街老鼠、垃圾分類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時,才有可能構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因此,必須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教育,營造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氛圍,積極宣傳科學的、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生活生產好習慣,將生態環境保護行為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不能破壞植被表土層、不能隨意丟棄廢舊電池、垃圾分類、適當使用洗滌劑、不用難分解塑料袋、多用農家肥少用化肥農藥等等。
①國務院:《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2009年,http://www.gov.cn/jrzg/2009-12/16/content_1488908.html.
①陳美球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屏障構建探討》,《人民長江》2011年第11期。
②劉永、郭懷成:《湖泊—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③曾濤、陳美球等:《“湖泊—流域”系統理念及其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的應用》,《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①Joseph,R.,Environmental Ethics,Wadsworth Group, 2001.
②陳麗鴻:《中國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綜述(2008—2010年)》,《林業經濟》2011年第11期。
①虞國慶:《教育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大有作為》,《江西教育》2010年第2期。
②陳美球、魏曉華:《鄱陽湖水環境保護的經驗與啟示》,《鄱陽湖學刊》2010年第4期。
責任編輯:胡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