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智
9月20日滬指回落到反彈起點,甚至再創新低2023之后,大盤是再次筑底,等待反彈,還是會就此殺向2000點下方?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點:9月7日發起的反彈,究竟是一波什么性質的行情?如果是一波“中級反彈”行情,則在短期回落前期低點之后,大盤將蓄勢整固,準備新一輪的反彈(甚至是更為持久、強勢的反彈);否則,如果僅僅只是又一次的技術性修復行情,則此次回落2023之后,滬指極可能就要跌破2000點,開始新一輪“更低平臺”上的調整,成為“十八大”期間,A股行情運行的大方向。筆者認為,要確認9·7行情的性質,就必須厘清如下問題。
首先,推動9.7反彈的主因是什么?筆者認為是宏觀政策的“轉向預期”。9月初所發出的類似政策信號激發了市場的想象,一則是9月5、6日發改委密集審批的60個項目;二則是胡錦濤主席在APEC的“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的有關“政府扶持基建投資”的講話。
其次,這個主因屬于什么性質的要素?應當屬于“決定中期趨勢(一個月左右)的因素”。由于是政策預期發生了變化,因此,當時筆者傾向于認為可能是一波“中級反彈”行情。
再次,這個決定“中期趨勢”的“政策轉向寬松預期”得到兌現了嗎?我們看到,實際上是沒有的。至少是沒有“確認信號”來印證這一預期。為何未能“兌現”?一方面,根據筆者的分析,胡主席9月8日的那個“政府扶持基建投資”講話,本身并沒有代表“中國政府表達政策轉向”的意圖。至今已經時過半個月,國內各部委和相關主流媒體,均沒有進一步跟進“政府扶持基建”的相關舉措和媒體宣傳,這一依據沒有確認;另一方面,發改委密集審批基建投資項目,本身究竟是一次“常規性”的集中審批?還是“帶有救市意味”的政策操作?發改委5月底的時候也集中審批了100多個項目,當時為何不見“政策轉向、政策底?”,而發改委自己也一直在否認“政策救市說”。因此,這一依據也存疑,無法對行情形成持續的支撐。
由此可見,由于缺乏“政策轉向”的確認信號,“9·7行情”并未能擺脫一般意義上的“修復性反彈”性質,而成功進化為一次“有持續政策扶持的中級反彈”。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沒有貨幣政策的“跟進”,只靠“積極財政”推動投資的“單腿穩增長”,已經弱化了“政策救市”的分量,而隨著QE3和日本、英國再次寬松的跟進,中國央行在未來的貨幣政策操作上的空間,被擠壓得更為窘迫。
如此,整個建立在“政策轉向寬松”基礎上的“反彈行情”,由于預期的“政策基礎”動搖而逐漸土崩瓦解。此時,什么大小非解禁、大股東減持,外貿惡化、房地產調控,上市公司業績無改善希望等,這些老生常談的利空也跟著一起“起哄”,加劇了行情的下行烈度。
如果,下周一之前市場仍然得不到宏觀政策“確認轉向”的明確信號,或者宏觀經濟增速企穩反彈的信號,則我傾向于認為,滬指此次回落將難以繼續在2000點上方構筑平臺,而更可能完成在8月底、9月初沒有完成的下破2000之旅。
實際上,除了政策預期的“柔性破滅”之外,來自資金面的“現實壓力”則是直接推手——9月19日,受此前逆回購到期形成的資金缺口影響,短期資金成本驟然抬升,隔夜回購利率從2.93%大幅攀升59BP至3.52%,7天回購利率上升18BP至3.33%,14天回購利率則上升39BP至3.69%。
為了對沖,央行旋即在9月20日進行了1600億的“逆回購”,補充市場資金(其中,7天期交易量550億元,中標利率持平于3.35%;28天期交易量1050億元,中標利率持平于3.6%)。
雖然短期資金得到一定補充,但9月末,市場再次面臨商業銀行季度末存貸比考核的壓力,資金面難言寬裕,也對此次暴跌,以及以后下破2000點構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