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催人老。即使曾經的網上大鱷重出江湖,再熟悉的碼頭也難免有物是人非之感,等到說話都對不上茬口的時候就會明白,自己早已經被拍死在沙灘上了。過去,側個身子往網絡論壇里鉆,拜堂口,謁見意見領袖的程式是:“俺對樓主的仰慕之情猶如滔滔江水延綿不絕。”現在微博上打個照面,二馬錯鐙之際撂下的“切口”就倆字兒——“粉你”!網絡在創造語匯的同時也在顛覆著概念,譬如“吃貨”,以往是腦殘的別號,現在卻成了美食家的謔稱,敢以“吃貨”自居的游俠,身上多多少少還得沾點四海游歷的風塵。
前些日子赴黔公干,一出龍洞堡機場,就被拉到一處香樟掩映的農家樂里吃了頓辣子雞,主人說這是貴州特色,不能不嘗。雖然來去匆匆,周到的接待方還是安排我們到凱里品鑒了一下酸湯魚、幾頓飯吃下來似乎悟出了點門道,雖然同屬辣菜系列,黔菜原來獨具風味,既沒有川菜的麻,也沒有湘菜的重油重鹽。憑心而論,黔菜的適口性應該更廣,擁躉應該更多,為什么在八大菜系里沒有座次,名頭也不及川菜、湘菜響亮?
對這個問題,“吃貨”一族有種種解釋。黔菜就像是一顆顆尚未串在一起的珍珠,散落在民間,不像川菜以名廚名店為標志,而是由鄉間大媽、鄰里大嬸花樣翻新。陽朗辣子雞、扎佐蹄膀、凱里酸湯魚,花江狗肉,黔菜名吃遍布,但因為少有深孚眾望的字號領軍,黔菜也就缺乏標準。比如回鍋肉,有白炒的、有豆腐干炒的、有蒜薹炒的,十個廚師十個主張。而由誰來發掘整理厘清民間佳肴的制作工藝呢?從餐飲業發展史看,這項任務只能由那些聲名遠播、歷久不衰的老字號和大飯莊扛起來。看遍北上廣深,黔菜門面還真不算多,“三個貴州人”、“花江狗肉”、“凱里酸湯魚”的集群與其他菜系的陣容還形不成抗衡之勢。
黔菜的境況不禁叫我們產生了關于貴州農產品的聯想。老話稱這個內地山區省份“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其實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上蒼給你出了一道難題,肯定會在其他方面給予厚償。以現代觀念考察,貴州還真是一個得天獨厚生產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好地方。
省農委主任劉福成說,貴州位于云貴高原東斜坡地帶, 92.5%為山地和丘陵,73%為喀斯特地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得全省境內立體氣候明顯,小氣候區域眾多,生物種類豐富,具有氣候、生物和資源多樣性的特點和優勢,孕育了大量的名、優、稀、珍品種資源,具有發展優勢特色農牧業的資源和條件。
貴州素享“空調氣候、公園環境、礦泉水質、西南樞紐”的美譽,畜牧產品優質安全,具有土、香、純、凈等特質。
貴州具有大范圍、大規模生產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蔬菜和有機蔬菜的獨特優勢。
貴州是全國唯一兼具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的茶區,是出產高品質綠茶的理想區域。
貴州地處多種氣候交匯的過渡性地帶,能生產從亞熱帶到溫帶的各類優質水果。
漫山遍野的珍稀物產怎樣形成產業聚集發展優勢?也許,就像百年老店、中華老字號成就了八大菜系一樣,貴州農產品在“黔”字大旗下集結,集團挺進大市場最終還要仰仗龍頭企業的引領。眼巴前現成的例證:“老干媽”提升著辣椒、油菜、大豆種植業,帶動著200萬農民致富。茅臺酒廠消化著25萬畝糯高粱,每年給仁懷市農民人均兜里揣進300元現金。
正是看準了這條道,貴州省委副書記陳敏爾7月在農業結構調整現場會上提出,要把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當做最大的綠色希望產業來抓。當務之急是做多、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陶華碧憑借一門家家都會的手藝締造出一個標準化生產的“辣醬帝國”,這個案例格外耐人尋味。看來,貴州不僅物產豐饒,民間加工工藝也是一座極具開采價值的富礦,這份資源也能催生行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