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民族特色的土家樓,碧綠清澈的河水,枝葉茂密的棕櫚樹,還有山間隱隱約約的葡萄架……這便是三都了。一個只有一條街、一條河的少數民族聚居縣。
穿過城區,車子行駛在崎嶇的盤山路上,在雨水的陪伴下,越過“山路十八彎”,終于來到目的地——葡萄園。打開車門,一陣清風拂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記者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萬物呈現出自然之魅,雨后的青山綠得泛藍,山間云霧繚繞,仿佛與天相接,站在這里突然覺得整個世界都開朗了。不可思議的是,高山上竟栽滿了葡萄。此情此景,聯想起去年在吐魯番葡萄園內摘葡萄的場景。
新疆吐魯番是公認的葡萄之鄉,憑借盆地獨特的氣候、光照條件,吐魯番葡萄以品種多、味甜聞名全國。同樣是葡萄產區,三都的葡萄卻長在高山上,山上、山下的氣候反差,讓這里的葡萄具有一種獨特的甘甜。
三都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月亮山腹地,素有“鳳凰羽毛一樣美麗的地方”之稱,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也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轄21個鄉鎮,總人口36萬,少數民族占96.9%,水族人口占65.9%。近幾年,三都根據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葡萄產業。據統計,目前全縣無公害葡萄的種植面積達到10.6萬畝,掛果面積6.5萬畝。每年全縣葡萄產量至少有10萬噸。小小的葡萄竟然成為水族、苗族、布依族農民致富的主要產業。
山有多高 葡萄就有多高
三都流行一句話:“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乍一聽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但經過實地考察后,才明白,原來這里的葡萄大部分種在山上,是覆蓋在大山上的一頂“綠帽子”。
站在高處遠眺,對面的高山被葡萄園包裹,一片片綠色映襯下,仿佛這里的葡萄是天地靈氣融合之產物,下面的樹林里隱隱能看見幾座土家樓,深邃、靜謐。近處,密密麻麻的葡萄架連成一片。被雨水洗刷過的葡萄看上去更加晶瑩透亮,有圓的、橢圓的,有套在袋里的,還有露在外面滴著雨珠的,粒粒如翡翠般嫩綠、小巧精致,好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來的,稱之為“水晶葡萄”,當實至名歸。
三都水族自治縣農村工作局副局長王興成似乎也被眼前的美景所感染,一臉興奮地說:“水晶葡萄是我們自己培育出來的品種,今年栽下去,明年就可以結果,第四年時產量開始高漲,之后會越來越高。而且口感好,不僅當地人喜歡吃,在市場上也非常受歡迎。”途中,我們經過用白色水泥路鋪成的葡萄長廊,有10公里長,環繞在群山之間,目前正在建設當中,將來會作為介紹葡萄文化的展示區。
如今,三都的“水晶葡萄”在全國各個葡萄品種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三都葡萄究竟為什么這么受歡迎?它誘人的外表、甘甜的口感,得益于什么樣的自然條件?當地又是如何在崇山峻嶺上發展起了這樣的優勢產業?
兩大優勢 鑄就葡萄產業
三都葡萄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主要有兩個優勢,一方面是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宜,另一方面是管理和技術水平高。
據了解,三都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水熱充沛,陽光充足。土質疏松無污染,富含豐富的有機礦物質。而且在山地種植葡萄,晝夜溫差大,非常有利于葡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積累,使葡萄甜度增高,大大提升了葡萄品質。至今,走進葡萄園內,還能感受到那里小氣候的突出和獨立。
水晶葡萄就是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生長出來的,從海拔300米到900之間均有種植。海拔越高,葡萄口感越好。從安全性來看,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水質潔凈、環境優美的三都,生產的葡萄起碼超過無公害產品。
在管理和技術方面,水晶葡萄具有適應性廣、抗病性強、產量高等特點,易成活,管理比較粗放。這也是當地選擇種植水晶葡萄的一個因素。但是這些最終還是會影響葡萄品質。最初,農業干部親自上山種葡萄,幫助農民學習技術和管理知識,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帶頭作用。在與王興成的交談中,記者能感受他和農民之間那份深厚的感情。
據介紹,管理方面主要有除草、施肥、整形、修剪、套袋和無害化防治等幾項措施。在葡萄生長期要進行多次除草,使土壤保持疏松和無雜草狀態,促進葡萄生長;施肥時,要充分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漚肥、廄肥、綠肥、作物秸稈等農家肥為主,配施礦物鉀肥、硫酸鉀、石灰石等無機(礦質)肥料,這樣能保證葡萄對養分的需求,同時不受有害肥料的污染;葡萄整形主要采取棚架式,以雙龍干形樹形為主,行距3米,株距4米,架高2米左右;一般在葡萄落葉后至上凍前(12月上旬至次年元月中旬)進行修剪。果實套袋在果粒黃豆大小時開始,在雨季來臨前結束。有兩種袋子可供選擇。一種是經過處理的聚乙烯紙袋,為純白色, 每個成本為7分錢;另一種是外面為棕色、里面為黑色,像牛皮紙一樣, 每個6.5分錢。采訪中農戶告訴記者,他們一般選擇白色袋子,因為經過對比后發現,使用白色袋子的葡萄,著色均勻,果實偏黃綠,糖度高,品質好,價格相對高一些。如果使用黑色袋子,口感上稍微要差一些,價格相對便宜。
在葡萄架上,記者見到一個個黃色粘板,究竟這些黃板有什么作用呢?農村工作局侯維兵解釋說,這是黃板誘蚜,是病蟲害防治的一種物理措施。在病蟲害防治方面,縣里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提倡果園采摘后要及時清園,將病果枝填埋或焚燒,培養健壯樹體,減輕病害侵入,按照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使用糖醋液殺蟲、太陽能燈殺蟲等物理技術或者打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等化學技術進行防治,確保葡萄無害化生長。
“我們的葡萄是絕對安全健康的產品,摘下來就可以直接吃。”王興成邊說邊摘下一串遞過來給記者品嘗,水晶葡萄果然細膩爽口, 剛放進嘴里時特別甜,輕嚼中又帶著一點點酸,滋潤肺腑,口感清新,回味無窮。
葡萄產業帶動致富
一路上,我們路過好幾個村,其中交梨鄉印象最深,房子新,也很整潔。最難得的是,在街上能看見不少年輕人,因為貴州農村很多由于貧窮,年輕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小孩,村里空蕩蕩的。
據王興成介紹,在種植葡萄的主要鄉鎮中,交梨鄉所占面積最大,是最早的葡萄種植發起地和核心區,全縣的葡萄就是從這里種植并推廣的。
交梨鄉主要有苗族、水族、布依族等,平均海拔在630米,由于地形破碎,人均不到4分田,過去,以種田為主的農民缺乏穩定可靠的經濟收入。所以這里曾經是全縣最貧困的鄉鎮之一。
2005年,鄉里群眾自發在房前屋后和石縫山坡試種水晶葡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此后開始大面積推廣。2009年,政府開始大力扶植葡萄產業,使交梨鄉葡萄種植得到快速發展,取得了產地認證和產品質量認證,助推交梨鄉葡萄種植面積由2009年的8119畝發展到現在的3.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0%,戶均達6畝左右。在交梨鄉,陡坡山地均有葡萄栽種,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一半是來自葡萄。如今的交梨鄉已經列入富裕村的行列。
在交梨鄉葡萄種植區,記者見到采摘歸來的農婦,幾人挎著筐邊走邊聊,她們皮膚黝黑,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能讓人感受到她們內心的滿足和幸福。
合作社帶動聯合銷售
據介紹,在銷售方面,當地主要采取合作社統購統銷、群眾參與的方式進行,以鮮銷為主,省外主要銷往湖南、廣西等地。
目前全縣合作社有十多個,最大的合作社有一千多戶,以村為單位。合作社負責與客商聯系,客商直接開車到農民的山間地頭來收購,基本是現摘現賣。縣里注冊了 “山野水晶葡萄”品牌,農戶統一使用。路邊停著許多收購葡萄的貨車,旁邊是一箱箱剛摘下的葡萄,正準備裝車。銷售商告訴記者,三都水晶葡萄雖然粒小但是特別甜,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尤其受女士歡迎,他們每年都來這里收購,市場零售價都在10塊錢左右一斤。
當記者問農戶銷售情況時,一位大姐興奮地說:“我們家的葡萄7月中旬左右就上市了,基本一個月內就能賣完,現在根本不愁銷。”王興成補充道,有時候產量不夠,合作社還會控制銷售商的數量。根據產品品質來劃分,批發價格在每斤2.5元-3元。農戶平均一畝地可以產2500公斤葡萄,產值達一萬元。
目前縣里的旅游業也才剛剛起步,未來希望能夠將荔波、三都 、黔東南七縣連在一起共同發展生態旅游業。三都將會以葡萄為載體實現農旅結合,帶動葡萄采摘、觀光、旅游為一體的休閑農業的發展。
作為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把葡萄引上山并把山包裹起來,體現了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高山之顛的葡萄園,展示著當地農民的智慧與不屈不撓的精神,水族農民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營造了一處令人嘆為觀止的大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