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
摘要構建問題情景,能引發學生專注于知識的探求與問題求索的欲望,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科學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走向科學探究性學習。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關鍵詞創設情境樹立科學的批判精神敢于質疑
探究性學習,就是強調學生在學習思考中的自主性與獨立性,也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思考中自行發現、自主構建新的意義。寬松民主的教學化學教學論認為,學習思考是一個吸收和轉換信息的心里過程,必須采取主動的學習心態才能完成。而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思考心態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問題驅動”,使之產生懸念,從而對于知識的期待。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而化學教學應該致力于問題情景的構建。因為問題情景是知識發生的源泉,是誘發思維的導火索,是智慧生成的土壤。構建問題情景,能引發學生專注于知識的探求與問題求索的欲望,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科學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走向科學探究性學習。
(1)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就是我們設計的問題能調動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自我感悟、自主發脹的空間。這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前提之氛圍,相當于課堂中問題情境設置得以順利實施的潤滑劑。把更多課堂時間還給學生,激勵學生敢于提問,敢于思考,挑戰老師、教材所講的問題,鼓勵學生帶著質疑的眼光去閱讀、發現并進一步探討問題。同時老師也要抱著寬容的心態允許學生犯錯,并且努力讓錯誤變成精彩的教訓,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潛在的動力,讓他們得到嘗試大膽的快樂,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從而在思考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2)課堂中問題情境的設置得以順利實施,需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平時重視發掘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幫助概念的領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主要途徑是營造民主環境,注重科學探究,倡導多向懷疑,鼓勵大膽提問,創設情境,發掘問題,激發提出化學性問題的功能。
例如:在《制取氧氣》一節中,演示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時,直接告知則顯得不能理解。教師可以依據學生所掌握的實驗基本操作來過渡到裝置問題,在學生見識了過氧化氫制氧氣的簡易裝置基礎上,結合高錳酸鉀加熱的文字表達式,在實驗中可以引導討論解決以下問題:①首先對比過氧化氫我們發現這個反應需要加熱,需要什么儀器呢?②高錳酸鉀要放在哪里進行反應呢?③要對固體加熱試管口應該怎么傾向?這樣做,鞏固舊知的同時,也順理成章的導入了本節課新的知識。教學過程中,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己探究、自己設計、自己實驗,科學的分析實驗事實,就能總結出選擇發生裝置,要考慮反應的條件和反應物的狀態兩個主要因素了。這樣既得出正確的結論,又感受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味道。
教師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潛能,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教給發現問題的方法,活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教學中應多肯定,多表揚,一個褒獎眼神、一句勉勵語言,往往會使學生信心倍增,形成戰勝困難的強大力量。在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批判精神,敢于質疑,重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識和習慣上,這點難能可貴。
(3)創設問題情境,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自己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在課堂教學中,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有效途徑有很多,可以設計更具有突發性的實驗,更美觀的儀器安裝,更科學的操作演示,例如:《金剛石、石墨和C60》這節課時改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主動參與實驗,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總結石墨的“導電性”、活性炭的“吸附性”,并親手制得炭黑。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也讓學生體驗實驗的樂趣。
另外,設計思考問題可以步步追問、級級上升、風回路轉;也可故意設置錯誤論點,讓學生站在對立面;也可獨辟蹊徑,提出問題讓學生去辯論,使真相越辯越明。創設問題情境的思路很多,也可借助多媒體、相關習題材料等創設情境問題,創設“心求通而不得”的意境氛圍,使枯燥理論變得精彩生動。如果情景內容本身就很深奧,可能對學生就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也就失去了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可以控制在一個點或一個面上,便于學生實現探究目標,得出正確結論,不能過于繁雜開放。巧問善誘是創造良好問題情境的關鍵。例如:在引入新課以問題“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單質,為什么他們的差異會這么大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以及牽動學生揭開疑團的欲望,它們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不同種物質,可為什么外觀差異那么大?由什么因素決定呢?這些情境的創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播放金剛石、石墨結構、性質以及用途視頻,讓學生總結金剛石、石墨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關系(即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
(4)創設問題情境,應著眼于生活發現、社會經驗。問題源于發現,源于閱讀,源于研究,問題隨處可見。情景的出現將會很快抓住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好奇心迫使他們去思考情景中提出的問題。但情景設置也要貼近生活,最好是學生生活中經歷的內容。在教學中要設法把學生的課堂學習融入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生用化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化學科學來實踐生活,在生活中學化學,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知識的價值。例如在講解《金剛石、石墨和C60》這節課時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使用與現實生活相接近的視頻、圖片等,通過介紹防毒面具的發明的歷史,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毒氣泄露當時每個人都能戴上防毒面具,危險性就小多了。隨著科技的進步,還有很多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值得探討:如汽車尾氣的排放、凈水器的原理、水管的銹蝕與防銹、白色污染的控制、開發利用新型能源等,一個個都發人深思。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情景中的問題肯定會感興趣,但情景中涉及的知識不能太復雜,否則學生將會越想越困惑,教師越講越吃力,據此,在教學中可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課堂氣氛過于喧嘩或者沉悶,都對課堂效率有影響,教師需要把握教學中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的思維保持興奮活潑狀態。
總之,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探索者。因教材而異創設不拘一格的問題情境,這一點研究的路還很長。成功的化學教師必須不斷思考、改進與探求有效教學策略,使每一節課都成為師生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