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峰



靈寶市向南約5公里處有個楊公寨,它坐落于一個孤立的山頂上,四周全是深澗,相對落差在50米以上。山頂上是平坦的土地。楊公寨依懸崖邊緣環筑,完整而獨立。楊公寨是舊時代豫西民居建筑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縮影,這里現存的兩道青磚結構的寨門有兩層樓高,寨門門額四周環繞著回形花紋。寨中小院都有著基本相同的結構,很多院門上方有前伸的屋檐和精美的磚雕裝飾,其中幾座院落的門前還立有小型石獅子或刻有荷、菊、梅花等圖案的門墩,墻體上雕飾以梅、荷、石榴、蝙蝠或者福、壽等傳統圖案和文字,門窗上也有大量的雕花紋飾。
楊公寨的建造方位基本是坐北朝南,有兩道寨門,還罕見地設有甕城。第一道寨門為夯土筑就,門洞用青磚包砌,高約4米,寬約3米。留有木質寨門一扇,高大厚重,開闔自如。磚砌門洞內留有凹陷,門扇打開后,恰容其中,門道通行順暢,毫無阻礙,在設計和建造上,既堅固宏偉,又靈巧細致。內外均有方形磚砌門臉,外墻門洞正上方鑲嵌有匾額,刻有三個幾何感極強的篆書大字,不少人看了,解釋不一,推測是“楊公寨”或其他名號,這還有待方家確認。頭門與二門之間是一塊兒幾十平方米的甕城平地。向東有小道,沿寨墻而行。戰時應當是作為迂回支援的交通聯系道。第二道寨墻和寨門更加高大,現存殘高約10米,墻體極厚。第二道寨門高度和寬度均超過第一道,也設有木質大門,青磚包砌門臉和門洞,外門臉完好無損,門洞上方鑲嵌題刻“群峰聳秀”,提示周遭地貌,也能展現古寨主人的眼光和胸懷。內門臉已坍損不存。門洞內長度約有10米,筆直幽遠,側壁有輔窯,作藏兵洞。
寨中道路系統簡潔有致,主路由南直街、中橫街和北直街組成。再由其他盡端式支路通向各家,分開各戶。寨中建筑非常密集,住宅群體根據與道路關系而定,各個朝向都有,不拘泥于定式。由于靈寶地處豫、陜、晉交界處,建筑形制和做法受陜、晉影響大:住宅用地和庭院都呈縱向發展、橫向有限的縱長形,庭院壓縮幾乎成為天井,廂房都是單坡頂,坡向院內(豫西稱為仄字房)。建筑高度較大,多為假兩層,一層空間較高,正常生活起居使用。二層空間較低,儲放糧食、木料、雜物。用材和裝飾上也與陜、晉相似。但楊公寨和靈寶其他地方的民居一樣,還保留有中原地帶歷史深厚、社會開明、經濟富足的特點,建筑造型和細節古樸、厚重、堅實、細致,特別在裝飾上繁簡對比、手法大膽,精簡得當、講究品位,毫無夸耀之感。
在南直街西側、中橫街南側有數處宅院保存完好,規格、布局、規模上各有特色,但又統一有序,在建造年代和修建方式上有很強的一致性。寨東南有一老人仍在居住的古宅,現只存東西廂房,土墻小門,非常簡單,但進門正對的廂房山墻上卻有巨大的“五蝠獻瑞”磚雕影壁,氣度非凡。木質的門窗、壁板古拙、雅致,這所宅子就是有“大清道光八年”題記的古宅之一。在南直街和中橫街交叉的西側,并列有兩棟完好的大宅。它們的門樓、門屋、廂房、正房一應俱全,雖已年代久遠,但仍堅固可靠,巍然屹立。庭院精致小巧,幽雅安靜。卵石和磚瓦鋪砌的圖案精細、有趣。排水系統完整有效,毫無積澇。屋檐懸挑處為防止風吹雨侵,安裝有特制的金屬護板,現仍完好無損。在兩所宅院正對大門的廂房山墻上,都有巨大而精美的磚雕影壁和土地神壇,形制相同而內容迥異:一個為抽象、簡潔、規則的幾何紋樣;另一個為新奇、大膽的正圓多蝠吉祥圖。古宅的墻體高大結實,磚墻砌工極細,磚縫考究,大面積實墻墻面平整如鏡。住宅屋檐厚重有力,出挑深遠,頗有遠古之風,也盡顯古寨當年的繁榮和氣派。在中橫街南側有一組小宅:矮墻小門,非常簡素??稍陂T頭上有一帶精雕門楣,趣味頓生,以少勝多,很有見識。寨中許多古寨門頭都有題記,如“業精勤”“耕讀傳家”等,使寨中彌漫著濃厚的歷史和文化氣息。寨子的東北部有一組宅院,今已破敗??雌饋砭褪钱數毓糯ㄖ牡湫推拭妫簤w為外磚里坯,內埋木柱,屋頂為抬梁式構架,內部空間為兩層,中設木質樓板。空間劃分靈活,內虛而外實。寨子的北部建筑大多無存,僅存基石。從排列整齊的基石之間還能看到有石頭鋪裝路面的北直街直通北寨門。在中橫街北側的寨中心還留有全寨唯一的古井,村民講,以前北寨門上有戲樓,寨里人可以坐在水井旁,也是寨中唯一的公共空地上看戲、娛樂、熱鬧。
從中可以看出楊公寨中小院都有著基本相同的結構,一磚一木均顯示出主人布置的精心。尤其是四合院的院墻經濟地利用了房子的后山墻,進門迎面的照壁是利用了廂房的山墻。院子多是小型四合院,被稱為“四水歸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但對于生活在黃土塬上常年用水困難的百姓而言,這種結構形式的實用價值更大于象征意義。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寨子里的居民已慢慢遷出,現在只剩下7戶人家,而且多是老人。大多數宅院成了無人修繕的危房。
黃土塬在季節的輪回里將黃又綠,蒼茫一片,楊公寨在我們的視野里漸行漸遠。歷史在棄舊換新,就像江河季節的前行。楊公寨是舊時代豫西民居建筑獨具代表性的一個縮影。也許,就在不遠的一天,它會徹底地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
作者單位: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