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慶



中國歷史上三大名錦,蜀錦最在人氣,云錦最為貴氣,而宋錦盡顯文人雅士之韻,有“錦繡之冠”的美名。宋錦,是指具有宋代織錦風格的錦緞,因產地主要在蘇州,故又稱蘇州宋錦。宋代織錦吸取了當時成熟的花鳥畫中的寫生風格,又發展了遍地錦紋,形成色彩更加復雜的絲織品。明清以后織出的宋錦稱為仿古宋錦或宋式錦,統稱宋錦。宋錦在紋樣組織上精密細致,質地堅柔,平伏挺括;在圖案花紋上對稱嚴謹而有變化,豐富流暢而又生動;在色彩運用上艷而不火,繁而不亂,富有明麗古雅的韻味。這些美麗的織錦與古代書畫一起被保存了下來,有著極大的收藏和研究價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彩織極樂世界圖軸》《靈鷲球紋錦袍》《紅地盤條四季花卉紋宋式錦》《錦群地織金纏枝四季三多紋錦》和遼寧博物館收藏的《織成鳳儀圖》堪稱蘇州宋錦的稀世珍品。
歷史淵源
蘇州宋錦的淵源可追溯至春秋時,地處江南的吳國貴族已經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織錦。歷經各時代的發展,織錦工藝在北宋時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南宋時蘇州成立了作院,有40多個品種。宋錦到了元朝逐漸衰敗,明朝時又有所恢復。據嘉靖《吳邑志》記載,當時蘇州的絲織品已經成為重要的商品,“比屋皆工織作,轉貿四方”。尤其是錦的生產,已經超過蜀錦,成為天下第一。民國朱啟鈐《絲繡筆記》引褚人獲《堅瓠集》:“秘錦向以宋織為上。泰興季先生,家藏淳化閣帖十帙,每帙悉以宋錦裝其前后,錦之花紋二十種,各不相犯。先生歿后,家漸中落,欲貨此帖,索價頗昂,遂無受者。獨有一人以厚貲得之,則揭取其錦二十片,貨于吳中機坊為樣,競獲重利……今錦紋愈奇,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矣。”宋錦業后受太平天國戰爭影響,蒙受重大打擊,至同治、光緒年間重新復業,當時蘇州城區尚有織錦機約300臺。清末民初時又因社會動蕩,宋錦業生產逐步萎縮。近代以來,宋錦主要用于裝裱書畫,一直遠銷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如北京榮寶齋,上海朵云軒、九華堂等都是蘇州宋錦織造戶的老主顧。
圖案演變
宋錦的圖案具有濃烈的民族風格,把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表現得既含蓄又文雅,使人一看到紋樣就能心領神會。《絲繡筆記》卷下“宋皇室規定”對文武百官按其職位高低每年分送“臣僚襖子錦”,其花紋各有定制,分為:翠毛、宜男、云雁、瑞草、獅子、練鵲、寶照。明正德《姑蘇志》載,蘇州所織海馬、云鶴、寶相花、方勝等錦,無色炫耀,技藝勝于古代。而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二十八“錦裸褫”對裝裱用錦的花色記錄更詳細,其中說到“今蘇州有落花流水錦”。蘇州產宋錦的圖案構成,多以幾何形為骨架,在不同地位填進各種自然紋樣或小幾何紋樣;或者以幾何圖案為底紋,上面再鋪以各式折枝花、纏枝花、串枝花、團花以及散點排列的各種花卉;也有把幾何形錦紋填在自然紋樣中的,這樣不僅把自然紋樣襯托得更加豐富飽滿,而且寓意吉祥。
織物分類
蘇州宋錦最初大多用于裝裱書畫,后來隨著織錦技藝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用途不同、風格各異的三大類,即重錦、細錦和匣錦。重錦組織細密、圖案規整、富麗堂皇,常用于裝裱名貴字畫、禮品盒包裝,也用來制作特種服裝和花邊。重錦又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根據織物成品的外形、用途,設計合適的紋樣,如宮廷專用的掛軸、卷軸,純屬裝飾繪畫型。因而其圖案多是佛像、經典故事畫等。另外根據宮殿中所設各式龍椅、寶座的實際尺寸設計的鋪墊、靠背等,其紋樣風格與宮殿室內環境和設施相協調,紋樣題材多為云龍、云蝠、夔龍、纏枝寶相花、各種錦地開光等。第二類紋樣多為大型多彩加金的暈色錦,花紋形式上有錦上添花、幾何填花、天華錦等。細錦是明清時期宋錦中功能適應性較廣的品種,其紋樣格式也最多樣化,常見的紋飾題材有植物、動物、器物等。匣錦質地松薄,花紋格式基本與細錦相同,但較簡單素凈,一般只采用小幾何紋、小花卉、小動物及八寶之類的器物紋樣。
珍品賞析
《彩織極樂世界圖軸》亦稱“石青地極樂世界織成錦圖軸”,長448厘米,寬196,3厘米,故宮博物院收藏。原藏養心殿、乾清宮,上鈐“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乾清宮鑒藏寶”等印璽。
圖軸以一佛二菩薩為中心,上下左右安排了278個不同神態的菩薩、天王、羅漢、伎樂等人物形象。配景為仙山樓閣,中間有雄偉的宮殿建筑、山石樹林及彩云,仙臺下有盛開蓮花的寶池,并點綴孔雀及黃鳥。制作這樣內容復雜、形象豐富、色彩多變、結構嚴謹的巨幅繪畫性的宋錦作品,在工藝技術上有著極大的難度。第一,需要有精通畫理的“挑花”匠人挑制“花本”;第二,有機工裝配出專用織機上的提花裝置;第三,有“挽花”匠人與織工配合制作。從成品特點分析,此畫是乾隆初期蘇州織造府管轄下的巧匠之精心杰作。如此大幅的佛教題材宋錦,不僅是研究清代織錦技術以及佛教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傳世織成錦中的稀世珍品,舉世僅此一幅。
《織成鳳儀圖》織于元代,長53.5厘米,寬54.8厘米,現藏于遼寧博物館。該幅巨制經歷代遞藏,保存完好。卷前鈐有明人“肅世子之章”和“仁育萬物”兩大印章,入清后歸宮廷所藏。
織工在桃紅色緞地上以五彩絲線織出百鳥朝鳳和玉蘭花樹,并以拈金線勾勒羽毛、玉蘭枝的輪廓。整個畫面雍容華貴、金光燦燦,展示出元代織金工藝的時代特征和杰出成就。圖軸畫面可分為左右兩部分,右邊一樹玉蘭怒放,仿佛幽香襲來,周圍小鳥盤旋;左邊一藍一白兩只鳳凰凌空飛舞,旁邊喜鵲、白鶴環繞,呈現出一派祥和、歡快的景象。
《靈鷲球紋錦袍》織于北宋,是1953年在新疆與青海交界處阿拉爾地區的古墓里發現的,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靈鷲球紋錦袍是目前故宮博物院中唯一的一件北宋織物真品,色彩和諧,織工精細,可見北宋高超的織錦工藝。錦袍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裝飾紋樣,這種紋飾叫球路雙鷲紋,以幾組大小圓圈相切與交疊構成幾何骨架,大圓中是一對背向而飛的雕類圖案。黃色經絲,淡黃、黑、黃綠、白四色緯絲,交叉纏結,環環繞繞,構成圓環形的中心圖案,在宋代流行,稱為“球路紋”。華麗典雅的裝飾,神秘的宗教氣息,可見其異域風情。
《紅地盤條四季花卉紋宋式錦》織于明代,長140厘米,寬32厘米,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錦面在六簇形聯合排列骨架內,分別填織梅花、牡丹、菊、寶仙花等,又在主花周圍沿六簇形骨架邊緣部位,填織龜背、鎖子、吧字、雙矩幾何形花紋,這些花紋交錯連環,并都寓有吉祥的含義。這件明代盤條四季花卉宋式錦,造型簡練規整,在色彩處理上則采用淡色相間、金線勾邊的方法,即在花紋的邊緣都鑲上一層淡色,外面再勾上金線,以緩沖對比關系,統一主調,達到富麗和諧的效果。
《錦群地織金纏枝四季三多紋錦》織于清代,故宮博物院收藏。
此錦為清中期宋錦,題材及配色都有宋風。以纏枝桃花、牡丹、菊花、寶相花為每朵花頭,分飾佛手、柑橘、桃子、石榴,寓意多福、多子、多壽,是中國傳統紋涵所在。織錦做工精細,外觀沉著穩重,為蘇州織造宋錦中的精品。
2006年宋錦織造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09年宋錦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