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蓋茨比美國夢的幻滅絕非偶然,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的追求與信仰與社會格格不入,而把理想寄托在虛無縹緲的美國夢上加劇了他的悲劇命運。菲茨杰拉德通過《偉大的蓋茨比》一書揭露了美國資產階級社會的貪婪腐朽的本質。
關鍵詞:理想主義;幻滅;虛偽;腐朽
美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移民國家,從早期的歐洲移民開拓新大陸開始,很多早期殖民者就渴望建立一個人間伊甸園——一個具有物質和精神生活雙重富裕的地方,其實這可以說是美國夢的早期雛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大大豐富,美國夢也逐漸清晰明朗。就像是美國獨立宣言中所宣稱的那樣: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力,如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力。美國社會宣揚一種思想那就是只要你想要成功,不斷付出努力,就可能得到回報。在美國內戰之后,隨著工業的大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美國夢開始大行其道,并開始變得更加詳細具體即是對金錢和成功的渴望和追求。美國夢此時已經深深扎根在人們心中,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演變成一種信仰。面對這種扭曲的社會觀念,菲茨杰拉德通過蓋茨比的遭遇告訴人們美國夢的荒誕、頹廢以及那個時代人們的道德淪喪、精神空虛。
蓋茨比生活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此時的美國經濟空前繁榮,人們被絢麗浮華的美國夢所包圍,而以蓋茨比為代表的青年一代受美國夢的迷惑,竭力追求自己的美國夢而淪為社會的犧牲品。蓋茨比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人物,盡管對金錢具有強烈的欲望,渴望發財成功,但他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愛情的理想。所以某種程度上說,蓋茨比的悲劇源于他對愛情理想的盲目追求。蓋茨比之所以不擇手段的尋求財富,一個根本的原因是他對那個時代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浪漫主義幻想。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他單純的認為,只要擁有了財富,他就可以獲得完美的愛情,而卻沒有看到,他所謂的愛情早已不復存在,同時他也沒有意識到他所深愛的黛西的真正面目。在他心中,黛西是美國上層社會的完美代表。在他心中,黛西已經被大大美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對于黛西的愛很大程度上是他對于愛情的幻想,他用盡畢生精力,苦苦追求的愛情不過是他親手建造的空中樓閣。而在實際生活中,黛西和所有腐朽墮落的資產階級一樣,空虛、冷漠、自私。她沒有思想,沒有道德,以享樂為人生的最終目標。她每天關心的是消遣活動,追求浮華而虛榮的生活。正如米勒指出:《偉大的蓋茨比》的主題是:“癡情地美化一個毫無價值甚至是東西的潛在悲劇。黛西就是這個“東西”。她是個不值得蓋茨比愛的俗物。她的形象被稱為“象銀子一樣熠熠發光。”她的聲音“充滿了金錢”,她捧著蓋茨比華麗的襯衫竟嚎啕大哭,她此時表現出來的感情比對其它任何東西的感情更自發、更強烈。她對蓋茨比的襯衫的反應是非常荒誕而有諷刺意味的。因為她不是對蓋茨比本人,而是對他的財產所流露出的感情。因此,在蓋茨比所處的世界里,最可愛的人被看成最可愛的物,一切的一切都被物化了,毫無崇高精神可言。對于蓋茨比愛情的荒誕可笑,菲茨杰拉德是持同情態度的,而同時作者也暗示在那樣的時代,愛情至上的蓋茨比是注定無容身之地的,而他的結局也可想而知。不論遇上誰,蓋茨比都無法生存下去。
蓋茨比的悲劇還在于他盲目地迷信金錢的威力,他單純地認為,只要擁有了金錢,他的社會地位就可以提高。要想擠進美國上流社會,只擁有金錢遠遠不夠,在爾虞我詐的社會,只有善于拉攏各種勢力,獲得虛榮、勢力的社會的認可才可能真正成為其中一員,從而保持長久的實力。而蓋茨比卻不諳其中的道理,幻想通過揮金如土的宴會與黛西重溫舊夢。結果證明,蓋茨比的單純夢想很快破滅。
蓋茨比美國夢的破滅并不單純代表他本人理想的幻滅,而是代表了同時代中那些追求美國夢的人的理想的幻滅。所謂的美國夢,所謂的成功、財富與夢想,不過是資產階級欺騙人們的伎倆。菲茨杰拉德本人也曾經是狂熱的美國夢的追隨者,資產階級編織的美國夢擁有華麗的外衣,它熠熠發光,令人心向往之,并企圖借著公平自由的美國夢來掩蓋資產階級冷酷無情、貪婪自私、爾虞我詐的一面。菲茨杰拉德看穿了美國夢的真面目,認識到美國夢的荒誕空虛。而蓋茨比作為一個追求精神世界的局外人與那個虛偽荒誕的世界格格不入,注定要以失敗而告終。而他的美國夢的破滅也宣告美國精神的衰退。物質文明的高度繁榮帶來了心靈的荒蕪和扭曲,狂歡享樂的表象下隱藏著巨大的精神空虛和迷茫.不僅是蓋茨比,整個社會都遭受著這種精神疾病的仿徨和痛苦。但是,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存在著希望,每個人都應該把正確的理想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
美國夢是資產階級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它本身就是一個資產階級編造的謊言,任何狂熱追求者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失敗,要么與資產階級為伍,要么被社會無情的吞噬。菲茨杰拉德通過本書揭露了美國夢的腐朽墮落的本質,又諷刺了那個時代美國夢追求者的貪婪與無知。蓋茨比美國夢的破滅是對資產階級虛偽貪婪本質的最赤裸裸的揭露。
參考文獻:
[1]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著.王小梅,譯.《偉大的蓋茨比》[J].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2]鄧蜀生.世代悲歡“美國夢”[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休姆.美國夢美國噩夢[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楊瑞君(1981-),女,山東菏澤人,碩士,菏澤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