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靈敏 陳衛中
摘 要:OptiX 是一個包含兩個實用程序的軟件包,其目的是通過更智能地維護您的資源來幫您優化系統。OptiX 是一個旨在使您對系統進行全盤控制的任務管理器。當您卸載任何程序時,OptiX 都會進行監視,確保它們對系統來說無關緊要。該文主要從網絡管理互通原理,以及華為Metro5000與組網時網管信息DCC透傳解決方案進行分析。
關鍵字:華為OptiX 傳輸DCC 透傳功能 原理 方案
中圖分類號:TM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03
1 網絡管理信息互通原理
1.1ECC通信原理
SDH主要的特征是OAM功能的自動化系統程度很穩定,它經過網管端對網元設置命令下發、查詢數據、故障告警定位等主要作用。OAM傳輸的信息主要是經過ECC的模式進行傳輸,而在傳送到網管時又采用了以太網的方式。
從整個的SDH網絡管理來說,SDH管理網(SMN)的通信方式有網管系統與設備網關網元之間的以太網通信模式,網元之間經過ECC模式,以太網通信以及ECC通信聯合起來組成SDH管理網絡,網管以及非網關網元之間的信息:第一、網管與網關網元之間經過TCP/IP協議傳輸信息,同時,網關網元與非網關網元之間經過ECC通信,最后達到它們之間的通信,如圖1所示。
圖1
SDH網元主要是依靠ECC信息傳輸來達到的目標,ECC物理層主要是DCC通道,即SOH中的D1-D12字節,OAM主要的功能就是數據信息的傳輸,提供數據查詢、下發命令等功能,同時,經過STM-N幀中的D1-D12字節傳送的。OAM功能主要還是根據相關數據兼容于STM-N幀中的D1-D12字節處,主要是經過STM-N信號在SDH網絡上傳輸。SDH網元主要是由D1-D12字節提供,均可以參與網絡通信數據的接入,ECC主要參與嵌入式控制通路,該物理層主要的作用就是傳遞網元管理、操作、維護等信息,構成SDH管理網的傳送通路。如圖2所示,在圖2中,主要是經過DCC中D1-D3段,此階段的速率為3×64 kbit/s=192 kbit/s,主要在于傳送OAM信息功能,D4-D12是復用段數據通路字節(DCCM),共9×64 kbit/s=576 kbit/s,用于在復用段終端間傳送OAM信息,DCC通道速率總共768kbit/s,它為SDH網絡管理提供了強大的通信基礎。
根據ITU-T建議,華為光網絡OptiX 系列設備的DCC信息是用到了DCC字節中的D1-D3字節,即再生段DCC,速率為192Kbit/s,用于網元之間的OAM信息交流。
圖2
1.2 DCC通道透傳應用原理
OptiX 系列產品主要是依靠ECC信息通路經過再生段上述的DCC中D1~D3傳輸,再經過復用段(D4~D12)可以用作透傳其它廠商的ECC信息。圖3中就是其它廠家設備的D字節通過華為OptiX 設備透傳:
主要是透傳過程闡述如下:
假設第三方設備利用D1-D3字節來管理自身的網絡信息,則會出現網絡的邊緣的一側,OptiX 產品主要就是將第三方中的D1-D3字節進行映射至D4-D6字節中,同時,還會出現在網絡的另一側,這樣會使得D4-D6字節還院至D1~D3字節,從而達到了網絡傳輸信息。
假設第三方產品利用D4~D12字節去接受自身的網絡管理信息,則會出現于網絡的另外邊緣一側,OptiX產品對此字節段的提供了透明的傳輸作用。
2 華為、NEC傳輸混合組網網管信息的透傳方案
2.1 透傳方案與原理概述
如圖4所示,此圖原理就是傳透原理。以下是7個華為,主要是設備就是由A至F變業務以逆時針確定的兩纖單向SNCP環。
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結合光纜鋪設的實際情況,需把H局WBM、I局WBM設備切入到華為Metro5000的M環中,組成SNCP環,如圖5所示。為了能使NEC網管A局BBM2或BBM1能監控到H局、I局的網絡,現需華為OptiX Metro5000設備透傳其網絡管理信息,根據ITU-T建議,華為OptiX Metro5000、NEC傳輸設備的DCC信息采用的都是DCC字節中的D1~D3字節,即再生段DCC,速率為192 kbit/s。
建立物理連接,A局華為Metro5000 12-SLO1-1光口通過光纖與NEC設備BBM2一155M光口相連,B變華為Metro5000 12-SLO1-1光口與A局NEC設備BBM1一155M光口相連,這樣就行成了一條從NEC傳輸設備網絡經華為Metro5000設備SNCP環的物理光路連接:
2.2 華為傳輸 DCC通道對NEC網管信息的透傳方案
根據ITU-T建議,華為OptiX Metro5000 傳輸設備的DCC信息具體參數調整如下:
A局:12-SLO1-1光口的D1~D3字節與18-SL16的D4~D6字節透傳
G變:13-SL16的D4~D6字節與18-SL16的D1~D3字節透傳
F變:13-SL16的D1~D3字節與18-SL16的D4~D6字節透傳
E變、D變、C變:13-SL16的D4~D6字節與18-SL16的D4~D6字節的透傳
B變:13-SL16的D4~D6字節與12-SLO1-1光口的D1~D3字節透傳
這樣就實現了NEC網管信息在華為Metro5000設備上的DCC透傳,具體配置見如下命令行:
//A局
:cm-set-fiberport:12,1,enable,d4-d6; //華為設備自身ECC通信改為采用D4~D6字節
:cm-set-dccphy:12,1,D1,18,1,D4,add; //NEC設備網管信息字節D1~D3從OptiX 10G設備12-SLO1光口1透傳至18-SL16的D4~D6
:cm-set-dccphy:12,1,D2,18,1,D5,add;
:cm-set-dccphy:12,1,D3,18,1,D6,add;
//G變
:cm-set-fiberport:18,1,enable,d4-d6; //華為設備自身ECC通信改為采用D4~D6字節
:cm-set-dccphy:13,1,D4,18,1,D1,add; //13-SL16的D4~D6字節與18-SL16的D1~D3字節透傳
:cm-set-dccphy:13,1,D5,18,1,D2,add;
:cm-set-dccphy:13,1,D6,18,1,D3,add;
//F變
:cm-set-fiberport:13,1,enable,d4-d6; //華為設備自身ECC通信改為采用D4~D6字節
:cm-set-dccphy:13,1,D1,18,1,D4,add; //13-SL16的D1~D3字節與18-SL16的D4~D6字節透傳
:cm-set-dccphy:13,1,D2,18,1,D5,add;
:cm-set-dccphy:13,1,D3,18,1,D6,add;
//C變、D變、E變
:cm-set-dccphy:13,1,D4,18,1,D4,add;
:cm-set-dccphy:13,1,D5,18,1,D5,add;
:cm-set-dccphy:13,1,D6,18,1,D6,add; //D4~D6在網元上的透傳
//B變
:cm-set-fiberport:12,1,enable,d4-d6; //華為設備自身ECC通信改為采用D4~D6字節
:cm-set-dccphy:13,1,D4,12,1,D1,add; //13-SL16的D4~D6字節與12-SLO1-1光口的D1~D3字節透傳
:cm-set-dccphy:13,1,D5,12,1,D2,add;
:cm-set-dccphy:13,1,D6,12,1,D3,add;
2.3 華為Metro5000與NEC組網時網管信息DCC透傳解決方案
華為OptiX 155/622H Metro1000傳輸設備是多業務兼容設備,主要是同步傳輸STM-1/STM-4光作用,線路速率問題是從STM-1被STM-4所替代。OptiX Metro 1000主要是面向業務接口以及強大的交叉能力豐富。華為M環各網元至A局T2000網管的OAM信息都是單向路由,網絡監控安全性太低。
由于H局、I局NEC傳輸設備復用段DCC(D4~D12)字節無法實現對華為Metro5000傳輸設備網管監控信息的DCC透傳,G變與F變間的直接路由中斷,從而導致華為M環中各網元至A局T2000網管的OAM信息都是單向路由。因此,為實現華為M環中各網元至A局T2000網管的OAM信息都是雙向路由,需在G變與F變之間開通一用于華為T2000網管OAM信息的ECC路由,這可利用華為OptiX設備的“擴展ECC應用”功能來實現。
2.4 擴展ECC的應用原理
當兩個或多個網元之間沒有光路互通時,可以用以太網來擴展ECC通信。擴展ECC分為自動擴展ECC和人工擴展ECC。在自動擴展ECC方式下,只需要將兩個網元的以太網口用直連網線連接(或標準網線通過HUB連接),擴展ECC即通,不需要指定server和client,如圖6所示。
2.5 華為傳輸網管信息透傳的解決方案
如圖7所示,利用華為OptiX傳輸設備“擴展ECC應用”功能,采用自動擴展ECC方式在G變與F變之間開通一EPL以太專線業務作為華為網管信息的透傳通道,這便實現了華為M環各網元至T2000網管OAM信息的雙向路由。
參考文獻:
[1] 白雁濱.光纜線路障礙點的準確測量[J].同煤科技,2009(3).
[2] Irwin Math,司馬義.光纖傳輸的原理及安裝技巧[J].安防科技,2003(7).
[3] 郎旭.淺談塑料光纖在短距離通信中的應用[J].西北煤炭,2003(1).
[4] 張繼軍.MER在網絡維護中的作用[J].中原工學院學報,2009(3).
[5] 張利,朱濤,張杰.MSTP傳輸系統故障的處理思路與方法[J].煤炭科技,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