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北春
摘 要:混凝土在現代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其施工質量的優劣和施工安全是整個工程項目的有利保障。在混凝土基礎工程中混凝土基礎的主要形式有很多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板基礎等,該文結合工程實踐經驗針對混凝土施工中的鋼筋工程、模板工程和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進行了分析闡述旨在與同行共勉。
關鍵詞:建筑工程 混凝土 施工技術 質量 控制
中圖分類號:TU7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1
混凝土施工就是按照設計圖紙的要求,進行鋼筋制作綁扎、模板擺放和固定、用符合質量要求的原材料、按規定的配比進行拌制、運輸、澆筑、養護等,同時,對各個環節都是嚴格的把關,不容疏忽。由于現在社會消耗的趨勢逐步增大,建筑也對建筑材料更是不斷的追求完美,在這種情況下,高性能混凝土作為普通混凝土的替代品,成為混凝土材料中最為突出的。新材料與新技術手段的應用,為土建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求還能節省資金與造價,提高施工單位的收益,具有很強的價值。在混凝土施工中,要保證每一部分工程的施工質量,并將各個分工很好的結合起來,共同將建筑工程施工順利完成[1]。鋼筋與混凝土的配合使用可提高構件的強度和作用性能。鋼筋混凝土基礎可分為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板基礎等。下面分別介紹。
1 建筑工程中獨立基礎施工技術
獨立基礎即框架或框支結構中框架或框支柱的柱下獨立基礎。其施工工藝流程:澆筑混凝土墊層基礎彈線支基礎側模板綁鋼筋立柱主筋澆筑混凝土。
(1)施工準備:仔細閱讀圖紙,確定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做好施工配合比,根據基礎的尺寸選擇不同型號的鋼模板。采用木模板的要制作好各種尺寸的模板,放線員在澆筑好的基礎墊層上彈出基礎外邊線及臺階線。(2)模板安裝:逆差基礎的模板主要是側模板,可以用墊層直接當作底模。在支模板時要考慮混凝土流性的側壓力,防止澆筑混凝土時產生脹模現象。(3)綁扎鋼筋:綁扎前要按圖紙計算下料長度進行鋼筋配料,下料時要考慮鋼筋因彎曲或彎折產生的變化,并考慮混凝土保護層、鋼筋彎曲、彎折的規定,計算下料長度。(4)澆筑混凝土:混凝土澆筑前要對模板工程和鋼筋工程進行驗收,并做好隱蔽工程驗收記錄,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混凝土澆筑,澆筑前模內的垃圾要清理干凈,基礎底部要澆水潤濕,但不要有積水,施工中要確保配合比準確,計量認真并控制好混凝土的坍落度。(5)模板拆除:側模的混凝土強度應能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損壞。(6)混凝土的養護:混凝土澆筑完畢后2 h在自然條件下平均氣溫高于15 ℃,就要進行覆蓋澆水養護,使混凝土在一定時間內保證水泥水化作用所需要的適當濕度和溫度條件,混凝土的澆水養護時間,對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不得少于7 d;對摻用緩凝型外加劑,礦物摻合料或有抗滲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小于14 d;當采用其他品種水泥時,混凝土的養護應根據所采用水泥的狀態來決定。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采用不透水和氣的薄膜(如塑料薄膜布)養護。用薄膜將混凝土表面展露的嚴實并完好無損的包裹起來,在混凝土不缺失水的情況下得到更好地養護。
2 瀝青混合料的攤鋪技術措施
條形基礎的鋼筋模板工程與獨立基礎的施工工藝基本相同,但混凝土澆筑方面施工方法略有不同。
(1)澆筑:根據混凝土基礎頂面的標高在兩側木模上彈出標高線;如果采用原槽土模時,應在基槽兩側的土壁上交錯打入長10 cm左右的標桿,并露出2~3 cm,標桿面與基礎頂面標高平,標桿之間的距離約3 m左右。(2)分層連續澆筑:根據基礎深度宜分段分層連續筑混凝土,一般不留施工縫。各段各層間應相互銜接,每段間澆筑長度控制在2~3 m距離,做到逐段逐層呈階梯形向前推進。
3 板式筏板鋼筋混凝土基礎
(1)板式基礎:板式基礎的特點是板厚,有的可達1 m。澆筑時作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要考慮施工措施。施工放線時應注意的是:在大面積墊層澆筑平整后,放線工作主要把柱子的位置要準確放出。放完后經復驗無誤才能綁扎。柱子框線要明顯,若設置后澆帶的,也要把后澆帶的線放出并有明顯標志。
(2)鋼筋綁扎:一般均為上下兩層鋼筋,每層都有縱橫兩個方向的上下皮鋼筋。應根據圖紙上的方向規格準確綁扎,并要進行認真核查做好隱蔽工程驗收記錄。架空上下兩層要相當數量的撐鐵,撐鐵規格應不小于20 mm。柱子插筋位置要準確,事后要核查。
(3)模板安裝:主要考慮隨深度增加所產生的混凝土側壓力逐漸增大,要做好側模支護工作和整體加固防止出現脹模現象。
(4)混凝土澆筑:清理模板內的雜物,澆水潤濕。由于基礎厚且面積大可按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大體積混凝土的特點是由于體積大,水化熱熱量大,而造成內部升溫很高,容易由于內外溫差過大造成混凝土裂縫。澆筑時要采取分層澆筑的措施,以便隨時散發水泥水化熱。大體積混凝土基礎的整體性要求高,一般要求混凝土連續澆筑,一氣呵成。施工工藝上應做到分層澆筑、分層夯實,但又必須保證上下層混凝土在初凝之前結合好,不致形成施工縫。在特殊的情況下可以留有基礎后澆帶,即在大體積混凝土基礎中預留有一條后澆的施工縫,將整塊大體積混凝土分成兩塊或若干塊澆筑,待所澆筑的混凝土經一段時間的養護干縮后,再在預留的后澆帶中澆筑補償收縮混凝土,使分塊的混凝土連成一個整體。基礎后澆帶的澆筑,考慮到補償收縮混凝土的膨脹效應,當后澆帶的直徑長度大于50 m時,混凝土要分兩次澆筑,時間間隔為5~7 d,要求混凝土振搗密實,防止漏振,也避免過振。混凝土澆筑后,在硬化前1~2 h,應及時抹壓,以防沉降裂縫的產生。澆筑方案應根據整體性要求、結構大小、鋼筋疏密、混凝土供應等全體情況,選用適合的方式。后澆帶一般是大體積混凝土縱向長度50 m時在中間人為設置的施工縫。該部分的寬度由設計確定,一般寬為80~100 cm,深度等于大體積混凝土的厚度。該部分分開的兩段中的鋼筋按圖紙連續而不斷開,支模時,要將橫向鋼筋先不綁,縱向鋼筋割斷若干根開洞使人能進入后澆帶內支模操作,待兩邊混凝土澆完后,拆除模板并按設計規定的間隔時間到可澆灌時,將后洗帶內清理干凈,并澆水濕潤,焊好開洞的鋼筋,綁好該部分橫向鋼筋,即可澆灌混凝土。
4 結語
混凝土技術的創新和發展,能夠推動現代建筑行業的積極發展,是現代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施工技術,在今后,我們應對混凝土作進一步的研究與發展,為我國的建筑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慧琳.淺談混凝土基礎施工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2):150-150.
[2] 周森.淺談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施工技術[J].建材發展導向,2012(3):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