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玲


資本進入養豬行業是一種趨勢。資本進入養豬業整體上有利于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淘汰一些不合格的或經營管理和技術水平低的企業,而且可以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壯大。
我國養豬業產業水平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養豬人才的緊缺。人才斷檔是影響養豬業發展的很重要的因素。
大企業養豬,社會監督的強度更大,更有利于提高我國生豬市場的保證量,穩定我們的豬肉消費。
今年以來,我國豬肉價格一直處于持續低迷狀態,養豬業中大批的散戶撤出,社會資本進入,有人說,養豬已變成富人的事情。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開始投入養豬業,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促使資本轉身投入養豬業,跨行業養豬真能賺錢嗎?這種趨勢對這個行業好還是不好?對此,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博導王楚端博士有其獨到的看法。
資本進入養豬業利于行業發展
近兩年,養豬業成為資本投資的熱門項目。從2008年傳出高盛集團斥資2億—3億美元在中國收購十余家養豬企業起,隨后的2009年,網易創始人丁磊也開始養豬,養豬產業上下游的企業及養豬企業也紛紛大張旗鼓地加入或擴大養豬。除中糧集團投入巨資養豬外,包括武鋼集團、復星集團、北京中實集團、廣東德美化工等原本與養豬行業無關的業外資本也紛紛涉足其中,掀起了一股“養豬熱潮”。
王楚端認為,跨行業養豬是近兩年比較敏感的一個話題,資本進入養豬行業是一種趨勢。從上市企業規模看,近幾年我國出現了不少以養豬為主業的上市企業,數量已經超過10家。近二三十年以來,我國豬業整體發展很快,但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養豬應該像美國一樣,有專門的群體、資本來經營,在美國,有很多上市公司進入養豬行業,養豬行業主要是以社會化的方式進行。
王楚端指出,如今越來越多的資本樂意并且能夠進入養豬業,主要是因為看到了養豬業的商機,看到了中國養殖產業發展的潛力。除此之外,生豬養殖受到熱捧的原因之一是國家給予財政補貼。根據農業部規定,標準化規模養殖在3000-1萬頭的,國家給予80萬元的財政補貼。以武鋼養豬為例,一方面資本流動具有趨利性,另一方面從企業發展角度看,如果企業在主業遇到了發展的瓶頸,那么企業有可能會將視線導入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此尋求新的發展空間。這種情況在過去十年已經出現,我國的很多產業,如房地產行業、煤炭行業都逐步涉入養豬行業,這是企業選擇多元經營、降低企業風險的一種方式。
王楚端認為,我國是一個城市化進程非常快的國家,很多農民選擇進城務工,養豬的少了,如果外邊的資本不進來,最后將會出現無人養豬的問題。資本進入養豬業,正好可以解決無人養豬的問題。
在過去30-40年里,資本的選擇主要是在工業、商業、金融方面,現在應該輪到農業的大發展了,無論從資本角度還是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看,農業應該是未來的投資重點。這些投資涉及到農民、農業、農村的發展,也涉及到廣大消費者的生活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有大量資本進入,其次還需要土地流轉等方方面面的條件,并保護農戶利益。
資本進入養豬業,整體上有利于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淘汰一些不合格的或經營管理和技術水平低的企業,而且可以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壯大。養豬業朝向工業化發展,向產業化經營發展,對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整體來說都是有利的。大企業養豬,一方面有利于接受公眾的監督;另一方面,從管理制度和監管角度講,相對比散戶、個人企業上更嚴格。大企業對生豬可以利用統一的標準和制度進行管理,對生豬的質量有相應保證。大企業養豬如果查出質量問題,一個禮拜內公司的股票就會有賠跌的風險。所以從企業自身角度來講,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著想,企業自身也會規范養殖。
資本進來離賺錢還有相當長的路
資本投入養豬業,就意味著賺錢嗎?王楚端教授認為,資本進入養豬業離賺錢還有相當長的路,其中很關鍵的因素,是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
我國養豬業產業水平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養豬人才的緊缺。現在養殖人工成本比較貴,一線勞動及勞務成本工資待遇逐年提高,成本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這個行業的生產條件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20多年來勞動福利、工資薪水還較低,造成養豬行業高學歷、有經驗的人才外流,包括獸藥、經銷服務,飼料、設備經銷服務等方面的人才流失。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例,他說,每年農大大概有100多個相關專業的大學本科畢業生,但真正到豬場一線工作的就零星的一兩個。人才斷檔是影響現在養豬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而資本的進入則會改變這種局面。在企業福利上,大企業對養豬技術人才的要求更高,人才的技術水平高,養豬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便相應提高,更有利于養豬企業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大企業對養豬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更好一些,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養豬業。
跨行業養豬,對這個行業的了解不夠,所以風險比較大些,王楚端教授建議,在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上,跨行業養豬企業可以通過招聘職業經理人的方式來做好養豬產業。
養豬還不只是富人的事情
在豬價持續低迷狀態下,大批的散戶撤出養豬業,有人說,養豬已經變成富人的事情了。針對這種說法,王楚端教授指出,說養豬是富人的事情,這種說法不夠確切。
他說,即使現在有像武鋼一樣的企業進入養豬業,產量也只占到中國生豬總生產量的一小部分,比重很低,所占份額很少。從行業集中度來看,目前國內養豬業集中度極低,整個行業呈現出一種大行業小公司的格局。目前,國內養豬業排名前10位的公司和品牌,市場占有率僅達1%-2%。整體來講,我國生豬養殖產業的地理集中度不高,生豬養殖規模化水平較低,大部分生豬仍以農戶散養為主。我國豬肉市場行情波動起伏劇烈,還是與農戶小規模生產占主體地位有關系。
從整體上看,在我國,養殖業單位面積的產出還是比種地要高的,養豬業目前仍是規模較大的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手段。與養殖牛或其他動物相比,養豬的成本較低,例如,養豬成本每頭大概幾百元,但養一頭牛成本就得1-2萬元,所以,很多農民為維持生活,還是樂意選擇養豬。
王楚端認為,雖然養豬不只是富人的事情,但是,假如全國99%的生豬都由散戶養殖的話,那么,供應量肯定不會很大,所以,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豬肉消費大國來講,工廠化養豬是很需要的。
“資本進入養豬業,從食品安全和豬肉供給的角度上講,是一件好事情。”王楚端教授說。
總體來講,大企業養豬,社會監督的強度更大,更有利于提高我國生豬市場的保證量,穩定我們的豬肉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