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魏 晏子

農業被資本市場看好
“資本市場我們看好兩塊,一個是證券交易市場,即場內的A股市場,另一個是場外市場,就是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A股市場對農業類的上市公司是非常認可的。”達晨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伙人兼副總裁傅哲寬在2012首屆中國農商高峰論壇上表示。
目前A股市場的農業類公司包括農林牧漁以及涉農的食品飲料,共有50家左右,平均市盈率約為36倍,而創業板的市盈率水平也只達到32倍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市場對于農業類上市公司有很高的認可度。
但另一方面,農業類上市公司相對整個資本市場板塊來說,數量較少,僅占1.67%;截至5月中旬,其市值達2100多億元,不足整個市值的1%。可見,未來的市場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另從場外私募股權市場行情來看,私募投資者對中國農業的投資關注度也在日益竄升。
據了解,最早投資中國農業的以外資居多,大概出現在1990年代后期,當時備受矚目的案例,就是國際知名的摩根史丹利、高盛等看好以農產品為基礎主攻加工業的蒙牛集團,并對其進行了投資。
“國內人民幣市場關注農業投資,大概是從2006年開始的,像我們達晨創投就在那一年投資了中國第一家工業化養殖的公司。” 傅哲寬回憶道。2010年,PE、VC市場投資農業迎來了一個小高潮,當年投資金額沖破14億美元。而到2011年,整個私募股權投資農業已經被披露的案例超過180起,總投資額逾50億美元。由此可見,私募股權投資農業的熱情持續高漲。
投資者呈現多元化
隨著中國農業被資本市場和私募投資機構認可,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涌向了農業各個產業領域,并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根據其不同的特征,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屬于政府的投資平臺,包括各地一些農業投資公司、政府引導基金等。這個平臺的主要特征是引導性:一方面引導當地的農業發展,另一方面吸引社會資金來投資。
第二類屬于戰略投資者,他們是從產業鏈布局角度來考慮投資的,包括中糧旗下的產業基金,一是通過并購使自己的上下游產業鏈更加豐滿;二是希望進入農業新興行業,比如:新希望集團通過戰略投資,成功地從飼料業進入了養殖業領域。
第三類投資者屬于PE、VC類型,他們是純粹的財務投資者。PE和VC這一類型也有內資和外資之分。近年來,一些國際上的知名PE、VC基金也在中國農業投資日漸頻繁,其中以黑石、高盛、摩根史丹利等為代表。本土的PE、VC,包括達晨創投、青云創投等,這一類的投資人主要以財務投資為主導,盈利是其最終目的。
農業流通領域投資升溫
什么是農業投資的最佳領域,業內歷來爭議頗多。近幾年,新興農業領域開始吸引投資者的目光,比如糧食流通。
對于糧食現代物流領域的投資,目前絕大部分是中央政府的補助投資和企業戰略投資。但在國外,社會資本對這個領域的投入已是一種趨勢。
就中國糧食生產現狀來看,每年的產量已經超過了5億噸,其中至少1億噸以上需要跨省運輸。因為中國的消費結構不平衡,糧食產區基本上是在東北,而銷售區基本上在南方,特別是福建、廣東等地,這個跨度非常之大。
“從2005年開始,長江沿線已經形成了從上海延伸到重慶的一連串糧食現代物流的節點,尤其是形成了一些糧食物流園區,使得加工儲藏、物流配送能夠在這些節點上形成一定規模。”國家糧食局流通與科技發展司司長何毅表示。
但是目前糧食的物流流向、流量還不能滿足消費需求。為此,政府和企業聯手加大了投資力度,幾個大省都在大規模地建設現代糧食物流園區。其中,中糧集團在成都投資17億元,建設占地700畝的現代化糧食物流園區,30萬噸的糧油生產、60萬噸的小麥粉加工,都集中在這個地方,每年調用的糧食超過300萬噸。“當然,這種戰略投資行為,對中糧來說也是有利可圖的,可以幫助其打造全產業鏈的經營模式,大大降低了成本。”何毅解釋說。
據何毅透露,未來打通西南糧食通道將是政府非常關注的問題,這很可能成為投資的又一個熱點。
與此同時,政府還將鼓勵農商創新更多的流通方式。農業部原總經濟師張玉香認為,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各級農業網絡媒體,加強供求信息發布,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網絡促銷平臺,不斷推進電子商務,開展遠程交易、網上交易,包括供求信息網絡等等。另一方面,探索擴大農產品網上交易規模,著力解決制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物流半徑受限制、交易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近幾年,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有限公司投資經營了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由光明食品集團等7家國企共同參股,以推進全新物流配送體系的形成,逐步改變落后的農商模式。
嘉吉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安博泰認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會吸引更多的投資。“不久的將來,農業流通領域出現‘蘇寧那樣規模的電子商務企業,也不無可能。”
投資催化農業“高精尖”
國內外資本不斷進入農業領域,實際上對農業生產經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資本帶來了農業發展需要的大量資金,特別是對農業企業轉型升級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其次,資本介入可以為農業行業的發展帶來高端人才和精密、尖端的技術。隨著農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城市中的工商業精英人士也開始介入農業行業的投資,或者在農業領域進行創業。上海多利農莊的創建者張同貴,就是在這樣的投資浪潮下,從礦產貿易進入到農業行業,并獲得了成功。
同時,投資也促進了高新技術在農業行業的廣泛應用,包括種子、肥料、農藥、農機具,包括各種各樣的施工工藝等,大大提升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最后,資本介入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和發展思路,創新了農業的運營模式。傅哲寬認為,中國農業長期處于比較初級、原始的發展模式,導致國家上游產區的效率非常低下,食品安全問題突出。大量資本投入到農業領域之后,將以工業或者商業的思路,按照新的運營模式去運營農業,將農業推進到新的發展水平。
當然,社會資本的進入,必然加速農業行業的優勝劣汰,并逐步從分散走向集中,使農業產業的效率快速得到提升。多位農業專家指出,通過農業行業的資源整合、優勝劣汰,未來將在其整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形成一批大而優的農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