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于雅琪



農業信息化,不是單純地實現“網絡到村入戶”這么簡單,而是要讓農民把信息網絡與技術用好用足,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與水平。
3G下的“蔬菜視頻醫院”
足不出棚,就能請專家給大棚里的蔬菜看病。這不是幻想,而是3G信息技術下發生在山東農民身上的切實變化。
8月15日,在壽光市海澤拉示范基地,要同時照管6個大棚的菜農王建平坦言:“以前是靠寬帶,通過網線才能登錄系統。現在通過3G無線網絡,拎著筆記本電腦在大棚里就能問診,通過3G手機登錄也可以直接和專家視頻通話。要是沒有這些信息化手段,累死也顧不過來這么多棚。”
“這幾天大棚里的甜椒死株現象很嚴重,你看這根都發黑了。”對著電腦攝像頭,王建平向顯示器另一端的專家展示起生病的甜椒,看來這種不出大棚就能給蔬菜問診的方法王建平已經用得非常熟練了。“這是很常見的根部病害,用‘促根劑和‘可殺得混合之后對病株進行灌根就能解決。”聽了專家的診斷和解決方案,王建平懸著的心一下子落了地。
筆者了解到,在壽光菜農中普遍使用的系統,是在山東聯通3G網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蔬菜視頻醫院”。負責蔬菜視頻醫院專家服務系統的服務人員姜蕾蕾表示,視頻醫院現聘有8位農科專家,坐診的范圍涵蓋蔬菜種植、果樹、大田作物、施肥配方等多個方面。“視頻醫院實行會員制,全國已有500多位會員,最遠的有新疆和海南的菜農。系統可以支持60位菜農同時在線視頻,每個專家一天接診量能達到100多個。”
菜農們之所以青睞視頻醫院,關鍵在于它方便、及時。“去年江蘇、河北許多大棚的西紅柿和黃瓜都出現灰霉病,菜農一發現病株就立即通過3G手機在地頭詢問我們解決方法,最終在病害擴散之前就控制了病情。若是還像以前要大老遠跑到農科所去咨詢,病害一旦擴散后果不堪設想。”姜蕾蕾回憶說。
肉牛有了網絡追溯“身份證”
山東的肉牛不乏優良品種,像魯西黃牛與渤海黑牛均是上品。但長期以來,山東高質量的牛肉卻一直不能進入日本、歐美等市場,其主要原因是肉牛的飼養、屠宰與加工缺乏一個完整的追溯體系。
筆者在濱州市陽信縣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看到,通過對肉品包裝袋上二維碼的掃描,一份完整的肉品加工及原始肉牛身份信息立即出現在記者面前,肉牛追溯體系已然破題。
董事長楊振剛介紹,該追溯系統是“黃河三角洲農產品安全追溯平臺”,現在日均查詢量可達幾千次。而這一農產品安全追溯系統的平穩運行,得益于山東聯通“光纖入企”后建立起來的物聯網平臺,其中網速可達到100兆。“通過網上輸入追溯碼或者手機直接掃描二維碼這兩種方法,肉類的各種信息就會直接被消費者查詢到,包括肉牛的飼養環境、免疫、宰殺的時間等。”楊振剛說。
億利源目前承擔著科技部國家物聯網園區項目,下一步,企業要讓肉牛的育種體系也和物聯網結合起來。即除了牛的飼養、屠宰、加工的信息采集,還包括牛在育種時父系及母系的信息采集。這樣一來,一頭牛的信息采集完成要在四年左右。
筆者了解到,有了追溯系統后,該企業不但增加了企業的信息傳送、訂單、網絡貿易的速度,還大大提升了牛肉的規格與附加值。“牛肉根據不同的部位,可以分為200多個品種,價格也分好幾個檔次。可以說,通過信息化、品種的提升,再加上特殊的飼養以后,每頭牛的價值可達17萬,是普通肉牛的好幾倍。而且,訂單還不斷。”楊振剛說。
漁民網上沖浪“做生意”
作為湖中面積最大的島,誰也不會想到就在幾年前,微山島還是一個收不到手機信號,除輪渡外再無其他溝通方式的“信息孤島”。而現在,整個微山島架起了千米光纜,已有800多漁業養殖戶實現3G上網和光纖上網,并因此成為湖區養殖戶致富的新手段。
微山島水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承超介紹,自己曾經和島上的許多人一樣是個普通的漁民,每年捕魚、養魚的收入只有幾萬元。可自從2002年成為島上最早用上網絡的養殖戶后,他的生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年間,他的魚塘已擴展到200余畝,年產值過百萬。
“從網上學養殖,試著引進新魚苗。在阿里巴巴、水產網上發布自己的養殖信息,接訂單,找客商。現在我光QQ群就有20多個,每個群里光客戶就近400個。最近我銷售一批田螺,若是樣品送過去費時費錢,現在通過攝像頭可以直接讓客戶看到貨。”楊承超告訴筆者。
“目前,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生意是通過網絡做成的。像現在我養的鴨嘴魚、水蛭都是在網上看到商機后引進的。”除了自己受益,去年當選合作社的理事長后,楊承超還主動教起了合作社其他養殖戶學起了“沖浪”。
據了解,楊承超所在的微山縣上莊村共有61戶養殖戶,平均每戶年純利潤在10萬-15萬元之間。“不會上網就等于少了條財路。今年我們還準備統一升級電腦,合作社的網站也將于年底上線。”楊承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