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要化學雖然是一門自然科學,但其形成、發展和學習離不開形象化的特點,學科內容中包含著許多形象化的素材和資源。在教學中如果能從化學用語、實驗、多媒體手段及生活實踐等方面出發,深入研究與實踐,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化學教學形象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所研究的物質對象是具體的,大量的概念理論均建立在物質實驗的基礎上,化學教學以豐富的形象信息呈現,使化學的形成、發展和學習離不開形象化的特點。所以說,在化學教學中,充分運用和發揮其學科本身的形象化特點,是符合科學認知發展規律的,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結合工作實踐和體會,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運用形象化的化學用語
化學語言是表達化學思想的專門語言,是化學學習中記憶、理解、思維和應用等各項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中介。元素符號、離子符號、原子結構示意圖、電子式、分子式、結構簡式、結構式、化學反應方程式、電離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和化學計算式等。它是由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短劃、加號、等號、箭頭、三角符號等組成。這個高度濃縮的符號體系能夠準確、簡潔地記錄和表達極為豐富的化學信息與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符號語言不僅具有簡約、準確和規范等特點,而且還有形象、直觀、使微觀問題宏觀化的特點。比如說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各部分都有它特定的含義,圓圈表示原子核,圓圈內的加號表示原子核帶正電,圈內數字表示原子核內的質子數,圈外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各層的電子數,學生一看就非常清楚明了。如果該原子得失電子寫作離子結構示意圖,那么對比原子結構示意圖,學生就很快能分析出這個過程中是得電子還是失電子,變化的是最外層的電子,與內層電子和原子核均無關,元素的化學性質就是由最外層的電子數來體現的?;瘜W用語的形象化,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可以比較好的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將枯燥的知識轉化成簡便易懂的形式,教學目標就比較容易達成。
2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功能
提到化學,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做實驗?;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物質的性質特點和化學原理都是通過有趣的、多變的、直觀的、明確的實驗現象去揭示的。在教師及時引導下,學生對某一現象、某一事物進行觀察,自然就會提出疑問,去思考和探索,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例如,在講到濃硫酸脫水性時可以做一個將濃硫酸滴入燒杯中與蔗糖反應的實驗,迅速攪拌可以觀察到燒杯中的蔗糖體積迅速膨脹,生成疏松多孔的黑色物質,還伴隨有刺激性的氣味。學生立刻被這一神奇現象所吸引,求知欲高漲。通過分析,就明白了這是濃硫酸奪去了有機物中的氫氧元素,將其以2:1形式脫去,這叫做脫水性。進而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還給每個同學發一張白紙,叫他們發揮畫畫才能,用玻璃棒蘸取濃硫酸來作畫,比誰畫得好。學生就疑惑了,濃硫酸又不是顏料,怎么能用來畫畫?我鼓勵他們大膽嘗試,一試果然可行,也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掌握了濃硫酸具有脫水性這一知識點。
在我們的化學課堂上,精彩的實驗現象還有很多,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對知覺進行整理,組織感覺信息,使感覺材料進行秩序化、整體化以形成直接的感性反映形式,能很好地鍛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發揮多媒體設備強大的功能輔助教學
多媒體設備因其強大的功能為教育改革展現了一片廣闊的天地。利用多媒體,教師可以將一個教學內容利用多種形式呈現,文本、聲音、圖片、動畫或者是各種形式有機的結合。這使得展示教學內容不再只是用抽象的文字敘述和教師的語言講解,而是同時使用逼真的聲效,形象的畫面……這大大豐富了教學的表現力。比如在講到氯氣的毒性時,先播放了一段Flash視頻,一只小老鼠看到桌上有一個瓶子,以為裝著什么好吃的,就順著桿往上爬,結果一打開瓶子,就一命嗚呼了。學生們看了哈哈大笑,紛紛嘲笑小老鼠貪吃才招來禍端,同時也深刻記住了氯氣有毒這個科學事實。生動的畫面比單純的講解描述有用得多。另外許多化學變化的機理,可用電腦加以模擬,使微觀過程宏觀化、直觀化,解決了教學中抽象、難懂的問題。它可以顯示一些不易觀察的實物、設施,可以使實驗教學規范化,還可以演示一些一般條件下不易演示的實驗,對物質結構、微觀粒子的運動等能變靜為動,這比模型更加形象、生動。當然,使用時我們也要避免走入誤區,不要濫用多媒體,或者用課件取代必要的板書,而是要全面地研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考慮清楚這個內容是否適合用多媒體,不要讓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使用者的初衷和實際的教學效果相反。
4聯系生活實際中獲取的感性體驗
化學是一門與生產生活實際緊密相關的一門學科。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在化學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體會化學的重要性、實用性,將生活中感性體驗與化學知識相聯系。
在講解蛋白質變性與鹽析的區別時,我會聯系生活中煮雞蛋的例子,學生都有這樣的生活常識,知道生雞蛋的蛋清就是蛋白質溶液,經過加熱煮熟,蛋白質會凝固,加水也不會再重新溶解變回雞蛋清,因此也就理解了鹽析和變性最大的區別所在。
課堂上,教師反復強調檢驗淀粉的物質為碘水,寫作I2。但仍有很多學生誤認為只要是含碘元素的物質都能用來檢驗淀粉的存在。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問學生“你有一碗粥,里面含有淀粉,如果加入一勺鹽攪拌一下,會不會變藍?”學生說“不可能的?!钡拇_如此,因為食鹽中的碘元素是以碘酸鉀(KIO3)的形式存在的,而非I2,因此不會出現變藍的現象。這樣一來,學生就記住了,檢驗淀粉必須用I2。
以上所舉的例子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所能積累的體驗和感性認識,如果在教學中,時時加以聯系,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學生能用所學的化學理論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體會到學好化學對生活有指導意義,增強了學好化學的決心和愿望。
“教無定法”,在教的過程中,只要我們老師開動腦筋,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充分挖掘教材和教學資源,將形象化的教學法引入化學課堂,相信一定能使學生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一定能使化學課堂煥發出新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展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劉知新,王祖浩.化學教學系統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