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捷 張前德
摘要醫師職業精神伴隨著社會經濟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向前推進并處于不斷完善之中,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和道德文化水平的影響,因此它的建設是長期、艱巨和反復的,需要抱以平和的心態和包容的胸懷去對待,任何突擊建設甚至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關鍵詞醫師職業精神思考發展建設
醫師職業精神(medicalprofessionalism)是我國學者借鑒國外研究成果,且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的一個專用名詞,具有群體性、系統性和歷史性的特征。它是由美國內科學基金、ACP基金和歐洲內科醫學聯盟共同發起和倡議的,包涵三項基本原則(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及社會公平)和十條職業責任,宣傳醫師職業精神根本的、普遍的原則和價值。到目前為止,已有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在內的36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個國際醫學組織認可和簽署了該宣言。
2005年,我國醫師協會正式加入推行醫師職業精神活動,各級醫療衛生部門,尤其是各類醫院針對重塑醫師職業精神開展了一些教育實踐活動。但事實上,在醫療系統近乎全民運動的努力嘗試下,醫師職業精神建設成果并不明顯。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當前我們對醫師職業精神建設問題的認識是否客觀?我們的措施方法是否恰當合理?職業精神教育實踐中還存在哪些偏差?
我們認為:醫師職業精神是漸進式、螺旋式地上升與發展的,即便有反復,但總體上是伴隨著社會經濟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向前推進并處于不斷完善之中。醫師職業精神建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和道德文化水平的影響。
1醫師職業精神建設是時代發展的需求
我國傳統醫師職業道德體系伴隨著優秀傳統文化走過了幾千年,從遠古時代的同情互助到商周時期的友愛崇禮,直至秦漢以降方真正形成“醫乃仁術”的醫學執業核心理念。期間經歷了漫長的萌芽、積累和發展階段,最終形成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的思想。傳統醫學中“望聞問切”與辨證論治的診療過程更是充滿了人文關懷。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和醫學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西學東進背景中的中國醫學開始重新“洗牌”。對患者的檢查被冰冷的醫療儀器設備所替代,醫療實踐中遵循的生物醫學模式使病與人產生了分離,醫師在臨床中往往只關注“病”而忽略“人”。尤其是現行醫療體制的缺陷、社會呈現的多元的價值觀、浮躁的心態、失衡的教育以及迅捷的信息交換等使部分社會矛盾轉化為醫患矛盾,致醫療糾紛增多甚至流血事件層出不窮,醫生被推上各種醫療爭端和矛盾的風口浪尖。其結果是:醫師越來越難以承擔他們對患者和社會所肩負的責任,職業壓力導致了職業倦怠,部分醫生仁愛之心淡漠,精神境界退化,更有少數醫務人員喪失了職業操守。在這種情況下,重申并重塑醫師職業精神成為必然要求。
2醫師職業精神需要用發展的視角去評鑒
醫學作為社會服務專業之一,承擔著很大的社會責任。醫師職業精神是社會賦予醫務人員的崇高責任,是從業人員的執業規范,需要歷代醫者不懈努力并為之奮斗。發達國家對醫師職業精神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期間經歷了激烈的反商業主義,重塑傳統職業道德的辯論。我國對醫師職業精神的研究近幾年才開始,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它表示關注,在醫患關系、醫學倫理、行業自律、利益沖突、薪酬支付、職業潛規則、藥企影響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大力宣傳醫師職業精神,以期指導實踐并喚起全體醫師的積極參與,這是令人欣喜的進步。但這里,我們仍要強調,醫師職業精神推崇的是醫生作為一個行業群體對社會的承諾,注重的是職業團體所能發揮的作用,關注的是醫學專業發展及其對社會發展應有的貢獻。這種對專業的強調和理解與中國偏重個人美德的文化傳統有所出入,也正是研究中國醫師職業精神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我們不應忽視個人美德的培養,但更不能忽略醫學專業或職業的社會責任與功能。雖然當下醫務人員與職業精神的要求尚有距離,但絕大多數醫者是堅持基本職業道德和操守的,醫療技術和診治水平是不斷提高的。
3醫師職業精神需要用厚重的文化去滋養
當前醫師職業精神建設不盡如人意,與長久以來重視科學精神,忽視人文精神熏陶的醫學教育模式有關。雖然近幾年來醫療衛生機構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各類文化建設活動,但在實踐形式上卻存在不少誤區,一是簡單化,把很多文體活動等同于文化建設;二是表淺化,停留在追求活動的多和少,忽視本質內涵的建設;三是籮筐化,把文化當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文化是一個無限美好的東西,它對醫療實踐的意義重大,是平衡醫學技術主義的重要砝碼,是抵制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根本。當前,醫學已發展為預防、治療、保健、康復四位一體的格局,新世紀的醫務人員,除了要有扎實的醫學知識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只有把道德教育、道德實踐和文化傳承情感培養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彌補醫師人生經歷的不足,才能切實提高醫師的人文修養。因此,發掘優秀文化的內涵和精華,頌揚傳統醫德,構建仁愛、和諧的醫療文化,使人道主義內化于心,形成充滿關心、同情和尊重的醫療環境,這必將對新世紀醫學模式的轉變、醫患溝通的加強、醫療改革的推進和醫師職業精神建設帶來深遠的影響。
4醫師職業精神需要他律和自律去規范
按照羅爾斯的看法,造成社會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個人品德修養,而是制度本身的正當性發生了問題或引起社會成員的懷疑乃至否定。同樣,醫療行業的良性運行是制度和道德共同維系的結果,只有通過“他律”手段迫使醫務人員遵守正義規范,踐行職業精神,久而久之才能內化為自覺自愿的行為。美國醫生執業法律條款的詳細和苛刻令人瞠目結舌,醫生的自我規范也有很長的歷史,這些規范是被廣泛認可的有價值的認證。近年來,這些認證變得更為嚴格,需要定期再認證,包括最新技術知識的考察和行醫表現的評估。反觀我國,無論是“他律”還是自我規范,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在我國現行醫療衛生行業,尤其是公立醫院系統中若要形成良好的醫學職業精神,起點和重點是解決好醫改政策設計、法律法規制定與職業精神堅守創新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就是說職業精神的研究必須與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因為離開制度建設的職業精神是沒有根基的,中國醫師職業精神的研究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制度的支持。我們應充分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繼承發揚中國古代醫家的優良傳統,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醫師職業精神的相關規則,在中國特定的衛生體制下思考和解決相關問題。對于我們研究者而言,中國醫師職業精神的研究與教育必須要關注大的環境因素,客觀評價其現狀與問題,對其涉及的相關利益博弈等問題進行正確認識和積極引導,這是醫務界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