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漢語聲調與英語重音的對比研究,得出聲調屬于漢語音節內部要素,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而單詞重音不是英語音節的內部要素,其辨義作用只有在兩個或者兩者以上的言語單位聯成一個形式的時候才會出現。
關鍵詞:聲調;重音;內部要素;漢英音節對比
聲調和重音屬于語音中與的超音段音位,前者是語音的音高特征,后者的是語音的音強特征。現代語言學家在討論漢語聲調時,通常與英語的語調相提并論,認為漢語是聲調語言,英語是語調語言,很少對漢語的聲調和英語的重音進行對比。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漢語的聲調和英語的語調使用的都是語音的音高特征,而重音使用的則是音強。這里我們把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超音段音位表達手段放在一起進行討論,是考慮到漢語的聲調和英語的重音都會出現在這兩種語言的天然語言單位——“字”和“word” 之中,且都具有辨義作用。至于為什么漢語的“字”和英語的“word”是漢語和英語的天然語言單位,潘文國(1997)在其《漢英語對比綱要》中有詳細的論述,我們就不班門弄斧了。
聲調,英文稱做Intonation或Inflection,是指語音的音高特征,體現在漢語中有字調和語調兩種系統,而具體到音節內部則只體現在普通話單音節字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同一調域里的相對音高。漢語言學家在提到漢語的聲調時,一般指的是單音節詞里的字調,英語記為“tone”?!白终{”一詞是趙元任(2002:27)杜撰的,他會用這個名稱,我們認為與漢語中音節和字的關系有關。在普通話中,一個音節對應一個漢字是不爭的事實,附驪在單音節上的聲調自然也可稱為一個漢字的字調。字調是“因聲帶松緊在一個字音沒有說完的時候,時時刻刻地變,使得那元音的基本音高變換而成的各種腔調”(趙元任,2002:29),它是在普通話單音節層面上起區別意義的音高手段,而這種音高只是物理學上一種相對的音高,不是絕對的音高。“所謂相對音高,是指聲調的高低是在同一聲調音域范圍內的對比中產生的”(崔希亮,2008:60)。普通話的聲調具有辨別單音節詞義的作用,如,聲韻母相同的兩個音節“瞞(mán)”和“慢”(màn),由于聲調的不同,前者指“欺騙”,后者指行動上的“遲緩”。李新魁(1982)認為:“普通話的聲調特點是四個調的調值差異較大,高調較多”(轉引自毛世楨,2002:52)。現行普通話教材在標調上都采用趙元任先生的“五度制調值”來表征普通話的四個聲調:55(第一聲,陰平)、35(第二聲,陽平),214(第三聲,上聲),51(第四聲,去聲)。
英語中也存在聲調這個音高特征,但其辨義作用主要體現在句法層面上的語調系統,因而在單詞(word)層面上作為辨義工具經常被討論的是重音。重音是語音的音強特征,與強相對的是弱。在一個英語多音節單詞中,音節的強弱形成對比,區別詞義,如bellow(在下面)和billow(巨浪),兩者的音節在元輔音組合形式上相同,都是[bil?藜u],但由于重音所處的音節不同,前者的重音在[l?藜u]上,后者的重音在[bi]上,而造成了意義上的差別。英語詞重音位置的不同,還具有區別同形詞的詞性和詞義的作用。例如:con'verse動詞,交談,'converse形容詞,相反的;'entrance名詞,入口,en'trance動詞,使迷醉;re'cession名詞,休會期,'recession動詞,歸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英語詞重音在多音節詞上的辨義作用與漢語單音節字調相類似,不過前者是在多音節詞的層面上,超出了單音節的范圍,后者則是在單音節層面上。
單音節的漢字和單音節的英語單詞一樣,無所謂輕重,但是擴展到雙音節(兩字組)或多音節(多字組)的詞中,重音也和在英語多音節單詞中一樣確實存在,如“煎餅”,重音在前時,“餅”字輕讀,表示一種山東的特色食品;重音在后,強調“餅”時,表示烹飪一種食品的動作。但是由于漢語單音節的聲調不易弱化,故多音節詞中重音聽起來很多,而起辨義作用的責任實際上落到了為數較少的輕讀音節上面。這就是中國人講英語時重音過多的原因,也是為什么漢語語音學家多傾向于研究漢語的輕讀音節,而很少去研究漢語重讀音節的原因。
以上我們對漢語的聲調和英語的詞重音進行了對比,通過對比發現,漢語單音節的聲調和英語的單詞重音都具有辨別意義的功能,但聲調對于漢語來說是一種重要的區別性音位特征,其功能超出了在漢語中同時存在的另一音高系統——語調,“制約漢語音高變化與基頻模式結構的因素首先是聲調,其次是語調”(郭錦桴,1993,轉引自何善芬,2002:35)。英語則不同,英語的單詞沒有聲調,體現聲調,即音高作用的是語調,語調在英語的音高變化與基頻模式上起決定作用,其次是重音。然而,英語詞重音的辨義作用又只是在多音節單詞的層面上,單就英語單音節詞來說,重音很少被討論,因為當一個單詞只有一個音節時,這個音節就缺少對比的對象,也就無所謂輕重。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漢語的聲調同聲母、韻母一樣,是組成音節必不可少的內部要素,而英語的單詞重音并不是組成英語音節的內部要素,它“只有在兩個或者兩者以上的言語單位聯成一個形式的時候才出現:像John這樣一個單詞并不包含甚么有區別作用的重音特征;如果聽到有區別作用的區別作用的重音特征,我們就知道這一定是一個短語或者一個復合詞,至少是包含兩個或者兩個以上部分(即音節,作者注)的詞”(布隆菲爾德,2004:136)。因此,漢語音節的內部要素包括聲、韻、調三個部分,而英語音節內部沒有聲調,也沒有重音,只有元、輔音兩個部分。重音的辨義作用存在于多音節單詞的層面,這在漢語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中也有相似的表現,但這時起辨義作用的并不是重音,而是與其相對的輕音。
本研究得到湖北師范學院研究生創新項目基金的支持,項目名稱《漢英音節對比研究》
參考文獻:
[1]布隆菲爾德[美]. 語言論[M].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4.
[2]崔希亮.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與認知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
[4]毛世楨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語音測試研究[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6]趙元任著,吳宗濟,趙新娜編. 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C].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2.
(作者簡介:沈翠(1984-),女,山東人,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英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