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是《論語》中頻繁出現的概念,也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概念之一。文章在對《論語》全文重新分類編排歸納的基礎上,對禮的作用有了系統的認識和概括。
關鍵詞:《論語》;禮;作用
禮是《論語》中頻繁出現的概念,也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概念之一。禮的作用有哪些呢?從國家角度來講,禮可用于吏治,可用于國家層面的宏觀治理;從個人來講,禮有利于個人品德的培養,有利于培養人才,使人立足于社會。禮的這些作用以達到“和”為貴。
一、禮可用于吏治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主對待臣下的方式是合禮。朱熹說“二者皆理之當然”,因為“呂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禮之不至。 尹氏曰:‘君臣以義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君與臣之所以在一起,是因為一個義字。要維護這一義,作為君主的對待下臣須用禮來維護下臣的尊嚴和利益,以換回臣下對于君主的忠心。這樣,君臣之義就明了。
二、禮可用于國家層面的宏觀治理
“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孔子認為,可以用禮讓來治理國家,遵循著“禮讓治國”的精神。如果不以禮讓來治理國家,“禮”就是沒什么用的虛文了。對于這一點,孔子多次地強調。“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如果在上位的人若遇事依禮而行,就容易使百姓聽從指揮。一方面君主以禮而行,會直接維護百姓的尊嚴和利益,另一方面,君主以禮而行,百姓就有一個“法”,知道那些該做,那些不該做,就會國泰民安了。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孔子認為即使其他方面都做到了,但是不依禮而行,不依禮來治理百姓,還是做得不夠好啊!
三、禮有利于個人的品德修養
仁為品德之大端,孔子非常強調禮對于仁的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認為禮是一個人內在仁德的外化,如果一個人不持守仁德,那禮僅僅就是虛文罷了。因而作為個人需要通過學禮、守禮,把禮的精神通過禮的學習和實踐內化為自己的品德修養追求,養成仁德。孔子還非常具體地談到了禮對于各種品德的意義,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注重容貌態度的端莊,卻不知禮,就未免勞倦;只知謹慎,卻不知禮,就流于畏葸懦弱;專憑敢作敢爲的膽量,卻不知禮,就會盲動闖禍;心直口快,卻不知禮,就會尖刻刺人。恭、慎、勇、直這四種優良的品德,如果不依靠禮的節制,就會走向極端,反而帶來危害。正所謂“無禮則無節文,故有四者之弊”。所以禮對于各種品德的養成和完善有著重大的意義。
四、禮有利于培養人才
孔子非常注重用禮來約束規范人的行為,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可以算是孔子教育內容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一方面讓學生廣泛地學習各種文獻,以增長學識,豐富見聞,另一方面,還要用禮來約束學生,使其學有所守。最終這樣的人才才會有益于社會和國家。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德才兼備”的思想。如果僅僅是“博學于文”會怎樣呢?“程子曰:‘博學于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于汗漫。博學矣,又能守禮而由于規矩,則亦可以不畔道矣。”那就會“汗漫”,就會使學生離經叛道。所以,培養人才絕對不能離開禮。故孔子即使是對最賢良最寵愛的弟子顏回,也很是注重禮的教育,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關于禮的作用,孔子說得很多了。但是這些作用的效果是什么呢?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說:“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當為可貴。過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國家,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們小事大事都做得恰當。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為恰當而求恰當,不用一定的規矩制度來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所謂“和”,楊遇夫先生《論語疏證》說:“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為什么禮的作用以和為貴呢?朱熹說“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蓋禮之為體雖嚴,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為用,必從容而不迫,乃為可貴。”禮是自然規律,是人的行為規范,既然禮源于自然,作為禮的用自然以自然為貴。
綜上所述,禮的作用,從國家角度來講,禮可用于吏治,可用于國家層面的宏觀治理;從個人來講,禮有利于個人品德的培養,有利于培養人才,使人立足于社會,以達到“和”為貴。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作者簡介:向偉(1989-),男,湖南湘西人,武漢大學文學院人文科學試驗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