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娟
摘要隨著高職院校就業率連續上升,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如何,引起畢業生、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就業質量決定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同時是檢驗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之一。因此探討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提高途徑,成為高職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五同”人才培養模式就業服務
近年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越來越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認可,其就業率也連年走高。在高職院校就業率連續提高的情況下,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問題也凸顯出來,引起畢業生和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在高就業率的形勢下如何提高就業質量,成為高職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
1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意義
學生是提高就業質量的第一受益者,專業是否對口、起薪點、工作環境、崗位可持續發展水平等,決定了畢業生今后的生活質量、個人發展和人生價值的體現。對學校而言,就業質量可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社會聲譽和大眾的認可度,可以直接帶動學校的招生,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使學校工作形成良性循環。提高就業質量,還可以吸引更多的優秀學生愿意接受高等職業教育,保證學校源源不斷地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用人單位輸送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就業質量決定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同時是檢驗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之一。
2評定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標準
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評定,目前國家還沒有比較權威的認定機構,也沒有出臺相關文件,沒有明確的評價指標和參數。一些學者也在不斷地探討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有效途徑,有些學者對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界定也闡述了一些觀點,如:畢業生的工作時間、工作環境、工作單位的知名度、專業對口率、崗位的發展前景、接收單位的層次等。筆者認為,就業質量是指就業崗位及就業單位為畢業生個體所提供的發展和帶來的經濟效益程度,畢業生個體的就業質量保證了,學校的就業質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對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評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專業對口度。專業對口度是指高職院校畢業生從事其所學專業的相關學科和相關的工作,如果專業對口度高,即表明學生在校所接受的課程中包含的相關知識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也說明了學校在專業設置上被社會需求所接受。如果高職畢業生所學的專業在該領域上的應用較少或者無關,換言之,則是對高職畢業生人力資源的浪費。
(2)崗位適應度。高職畢業生在畢業后,進入工作崗位時能不能很快速迎合崗位的需求,能不能經過較簡單的培訓甚至說可以不需要培訓就直接進入到工作崗位,以及能不能合理地運用在校所學的專業知識來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這些條件都反映了崗位適應度的高低。一般地,一個畢業生對能就業的崗位適應越多,表明了畢業生綜合能力越強。
(3)崗位的發展前景。這是就業質量的實質所在。一般地,工作崗位發展前景越客觀,就業質量就越高,它能將個人潛能挖掘出來并提供展示的空間,使其能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體現人生價值。
(4)薪酬。薪酬是衡量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最直接的標準。就業質量的最本質的問題就是勞動者在勞動時所產生的價值,即收入水平。高職畢業生的薪酬高,就能很好地滿足其生活的需要;薪酬低就不能很好地保證甚至無法保證其基本生活。所以,薪酬也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映出了就業質量。
(5)工作的穩定性。工作的穩定性是指用人單位與高職畢業生是否簽訂了勞動合同,為其繳納社會保險。如果簽署了勞動合同并為其繳納社會的一系列保險,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工作穩定性。保證工作穩定性指數是勞動者的基本需求之一,喪失主要的工作意味著收入沒有了來源。所以,工作的穩定性對高職畢業生的生活具有深遠的影響。
3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途徑
畢業生就業質量是學校教育教學全方位工作的綜合反映。幾年來,長春職業技術學院的就業工作不僅保證了畢業生的就業率,更注重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特別在2007年學校開始國家示范校建設時,學校提出校企融合的“五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五同”即校企共同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教學基本建設、共同實施實踐教學管理、共同實施素質技能考核。“五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學生以職業人為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主線,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學校與合作企業雙向介入,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技能訓練與在企業的實際學習的經歷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學校培養的學生與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有效對接,使提高就業質量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1專業設置市場化
每年由學院招生處牽頭,組織專項調研并召開專門會議。通過學院就業部門對社會就業崗位需求的信息反饋和各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的調研需求分析報告,確定當年招生專業。如:通過論證在2007年招生中增設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在2008年取消了消防工程技術專業的招生。要提高就業質量,高職院校首先要進行充分的調研并且了解社會市場的需求。在專業課程的安排上,要根據企業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來定制,針對所在地方的相關產業進行調研,盡可能地發掘新的社會需求,新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據此設置新的專業課程。
3.2教學內容職業化
學院教務處每年組織各分院專業帶頭人進行社會調研、企業訪談,根據吉林省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制定我院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經過專家論證最終定稿。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中對課程進行改革,教學內容上,從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要求出發,按照應用性和實踐性的原則改革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改善。知識技能跨度要大,理論知識深淺程度要拿捏準確,注意各個學科的橫向聯系及學科本身的縱向關系,既要考慮企業的生產實際需要,又要注意未來發展的需要。既要考慮專業是否針對于實際,又要考慮所從事工作的廣泛性。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又要考慮學生續航能力的形成,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綜合品質,才能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3.3教學環境企業化
學院按照職業技能培養的要求和真實生產要求進行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引進行業、企業資源,并與他們共建、共管,真正達到實習“生產化”、考核“員工化”。各專業采取“引企入校”、“引產入校”等不同途徑,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產學結合緊密實訓教材,實施“教、學、做”一體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得到鍛煉,成為行業、企業“留得住、用得上、扎下根、有貢獻”的員工。
3.4職業素質全面化
為使畢業生在社會中受到廣泛的好評,學院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視。高職高專應培養基礎寬厚、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適應性廣、個性突出的應用復合型高級人才。除了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之外,還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創新意識、競爭能力、實踐能力、管理能力、交際能力、身心素質、吃苦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事業心、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和教育。使畢業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健全的人格、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處理能力,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就業環境。
3.5就業服務有效化
3.5.1注重就業指導方式多樣化,強化就業能力
(1)課堂教育和課外教育相結合。就業指導課程作為一門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的課程,需要采用課堂和課外雙教學并進的模式,通過課堂的理論教學,并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實習等課外教學,來切合實際地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2)普遍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普遍教育就是將就業指導課作為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大學三年學習的全過程,采取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方式,主要講授職業能力、職業素養、求職能力、面試技巧、就業政策及法規等共同學習內容,然而,由于學生之間在求職選拔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差別,因此要設置就業培訓來對畢業生的個性問題進行單獨指導。
3.5.2做好高職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
學院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具體做法:一是密切關注區域經濟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形勢,瞄準新建的大中型項目,及時捕捉用人需求信息,為畢業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二是廣開就業渠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多種形式校園招聘會,為畢業生提供充足的就業信息。三是建立校園就業信息網,及時將省市人才中心、外省人才中心和用工單位招聘信息網上公布。四是實施就業學生跟蹤管理工作,建立定期回訪制度,有利于維護校企關系,改善學生的就業條件。
通過有效的就業指導與相關的培訓,從一方面來講,能使學生有效地應對在就業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學生正確地選擇學校所能提供的需求信息,可以使得學校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有本質的提高。
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不是一個簡單的流程,而是較為系統的一項工程,一方面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政策引導有很大的依賴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高職院校自身的體制改革與建設。通過高職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結合實際來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培養出能適應社會人才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畢業生,并對學生有效地進行指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掌握求職技巧并且應用得當,提高求職時的心理素質與能力,使畢業生在參與社會就業競爭中嶄露頭角。只有這樣就業的質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證,高職院校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尚玉琴,趙莉,喬曉輝.新形式下提高電力類學生就業質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8(22).
[2]周少斌.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因素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