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奕君
摘要系統仿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課程,也是工業工程專業一門重要課程,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系統仿真教學中現有的問題,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入手,提出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首先對教學內容和授課順序進行了適當調整,并改進了教學模式和方法,建立案例庫、加強實踐環節、以綜合評價方式進行考核,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系統仿真工業工程教學改革
對工業工程專業而言,系統仿真是一門重要的選修課,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課程,其內容與運籌學、管理統計學、工業工程基礎、物流工程、生產管理等課程相銜接,同時又將不同課程的內容結合在一起,以仿真場景呈現,通過直觀方式輔助學生理解生產或服務系統,并對系統進行分析、設計和決策。從專業角度而言,工業工程涉及人、物、料、設備、信息和能源等要素的集成規劃、設計、改善、控制和創新,采用系統化、專業化和科學化的思維方法,為實現生產系統和服務系統的低成本、高效率管理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由于條件所限,研究過程中有時難以預測某種結果,直接在真實系統中進行研究可能會造成成本的增加,而仿真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但也要求研究人員對所研究系統非常了解,能正確設置仿真模型中各項參數,保證模型能反映系統真實特征。系統仿真課程的學習,一方面讓學生學習了一項應用性技術,并在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項研究工具,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對生產系統和服務系統的進一步理解和思考。
通過教學實踐和與學生的溝通,我們發現,系統仿真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與其他課程有重疊。現行系統仿真課程中理論部分涉及大量統計內容,與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管理統計學課程的內容有重疊,因此不利于老師在某個點上深入講解,也讓學生難以界定不同課程內容,不利于其系統學習。
(2)教學方法較為傳統。教學中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輔以課后練習及實驗,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興趣和主動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未能得到鍛煉,導致學生在遇到真實問題時難以入手。
(3)實踐環節缺乏鍛煉,結合實際應用不夠。系統仿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強調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但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缺乏思考,也不會從實習、生活中去發現、解決問題。
(4)考核方式單一。以往的系統仿真課程主要通過考試和實驗成績來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得不到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容易流于表面。
根據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系統仿真課程本身的教學特點,我們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的思路,調整了教學內容,改革了教學方法。
1教學內容
從教學內容上而言,系統仿真課程通常分為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系統仿真相關的理論知識,如系統仿真算法、隨機數與隨機變量、仿真結果分析等內容,一部分是系統仿真軟件的學習和應用。
為了減少與其他課程的重疊,在內容安排上作出適當調整。在綜合考慮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管理統計學、系統仿真三門課程的相互關系基礎上,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角度出發,系統仿真中隨機數、常用分布等內容可考慮主要放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中,數據擬合、參數估計及檢驗等內容主要放在管理統計學中講授,并將系統仿真課程安排在另兩門課程之后。這些相關知識不必在系統仿真課程中用大量時間講授,僅在教學中簡單回顧即能幫助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2教學方法
2.1建立案例庫
現有的系統仿真教材中仿真實例大多由具有典型特點的系統而來,缺乏實際背景,對學生而言較為抽象,不易理解;另一個不足之處在于,仿真實例中缺少服務系統的實例。因此,考慮為課程建立一個案例庫,輔助教學。案例庫建設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適合教師上課講解的案例,包含一些典型的生產及服務系統案例;第二類是適合學生課外作業的案例,學生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描述、建模、分析,得出相應結論,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案例庫中的內容可有以下來源:
由相關任課老師進行案例補充。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彌補現有案例的不足之處來完善現有案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與實習企業的合作、從科研課題中提煉等方式增加教學案例。
學生通過大作業為案例庫提供素材。學生以小組方式完成大作業,既是對自己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某些項目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且具有實際意義和新穎性,可以將這些案例填充充在案例庫中。
案例庫的維護是一個長期工作,對建立好的案例庫需要不斷更新,補充新內容,增加對周圍相關問題和熱點問題的分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2加強實踐環節
實驗過程中減少按部就班的實驗內容,增加一些開放式的案例,通過改變系統的條件和參數,讓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學生提出不同的改善方案和策略,可以以此考察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3采用綜合性考核評價方式
在考核上采用綜合性的評價方式,其中最終考試、平時作業、上機實驗、大作業各占一定比例。與以往相比,上機實驗、大作業等反映學生綜合能力等環節所占比例更大,能更為客觀地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
實踐證明,我們的探索和實踐已取得了更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有所提高。不過,基于該課程應用性、實踐性強的特點,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好地滿足工業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