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蕾
摘要文章綜述了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康復治療和護理的有關措施,從住院階段和家庭或社區自行康復階段兩個方面進行對比歸納與探討,為促進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康復提供意見。
關鍵詞腦卒中后偏癱康復護理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近年來,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致殘率為70%~80%。①偏癱是腦卒中主要的運動機能障礙,是急性腦血管病的最常見后遺癥之一,嚴重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許多研究者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中醫康復治療與護理進行探討,提出了一系列的康復措施。現結合文獻,對其綜述如下。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康復一般分為2階段:住院階段、家庭或社區自行康復階段。
1住院階段的康復治療與護理
腦卒中偏癱患者住院階段的康復護理包括康復早期護理和康復后期護理。急性期或早期康復介入的最佳時間為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癥狀不再進展后48~72h,②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有著重要的意義。北美等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起,腦卒中發病后,即刻讓患者入住卒中病房(SU),開展早期康復護理。③
1.1情志護理
馬巧玲等④報道,腦梗死急性期抑郁發生率為32.6%。抑郁的發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礙于神經功能的恢復。腦卒中發生后,其急性期治療很關鍵,越早進行功能鍛煉,神經功能恢復越快。錯過時機,將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甚至造成永久的后遺癥。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由于肢體功能障礙情緒悲觀,常對疾病康復缺乏信心,不積極配合康復治療,以致失去康復功能治療的最佳時機。
腦卒中后抑郁屬于中醫郁證的范疇,根據《中醫診斷學》關于“腦卒中后抑郁”相關辨證標準并結合臨床實際,可分為痰淤互阻型、氣滯血淤型、腎精不足型、脾胃虛弱型、痰火擾心型五種類型。⑤針對不同類型的證候給予針灸和藥物治療,痰勝者祛痰活絡健脾,氣滯血瘀者行氣活血化瘀,腎精不足者滋陰補腎,脾胃虛弱者補脾養胃,痰火擾心者清心化痰。此外,還可以運用說理疏導、移情相制、氣功調神等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配合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的順利進行。當患者進入康復后期后,與早期相比,此期各種康復的進程明顯減慢。因此病人易出現急躁、焦慮的情緒。堅定患者康復的信心,鼓勵其堅持功能訓練顯得尤為重要。情志護理還可影響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的效果。席江寧⑥從理論和臨床兩方面證實心理療法有助于加強老年中風病人的針灸療效。因此,在這一階段要鼓勵患者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對病人在康復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都加以鼓勵。
王風改⑦提出對腦卒中患者采用激勵性健康教育模式,該模式是為了滿足腦卒中伴隨抑郁癥狀患者的健康需求而制定的,讓他們了解腦卒中后抑郁是常見的腦血管并發癥之一,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時強調保持良好的心態,正視現實,面對生活的重要性,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強自我護理能力,從而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沈怡等⑧的減重步行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有明顯療效,盡早給予步行訓練能滿足患者渴望早日站立及恢復運動功能的迫切愿望,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抑郁及悲觀心理,促其積極、主動地參與日常康復訓練,同時良好的療效又可進一步促進患者的訓練積極性,從而形成良性促進機制。
馬彥紅等⑨認為應用針刺四神聰、四關穴組,可減輕或消除腦卒中患者情緒以及對認知功能的損害,對腦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復有積極作用。潘燕⑩提出電針灸百會、風府、風池、印堂、百會、風府、風池穴位可以加快抑郁狀態的恢復,并進一步促進神經功能的康復。而程遠等豘通過研究認為腹針療法與電針療法均能有效治療老年期腦卒中后郁證,促進情感恢復。但腹針療法臨床總體療效更好,可顯著改善抑郁癥狀。
1.2患肢功能康復的治療與護理
1.2.1患肢的按摩和針灸
按摩手法通常與針灸治療同時應用于腦卒中病人早期康復護理階段,于君豙對95例腦中風病人,分別于發病早期(發病后2h內)和晚期(發病2個月后)給予促進技術為主的按摩與針灸結合的綜合康復治療方法,結果發現早期療效優于晚期。鄭燕紅豛提出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應用按、摩、揉、捏四法,順序由遠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每天兩次,每次二十分鐘,對患者的上肢從手指至前臂、肩關節周圍,用紅花酒精進進行輕柔地按摩。國內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豜不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恢復期針刺治療皆有著一定的療效,而且在急性期針刺,其療效優于在恢復期針刺。付弋等豝提出腦卒中急性康復期應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包括頭針、體針和電針。針刺治療選擇申脈、照海、風池、陽陵泉、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環跳及三陰交穴,常規操作,得氣后不行針,留針20min,1次/d,每周治療5次。
腦卒中康復早期,康復護理以床上按摩針灸及肢體鍛煉為主,而在康復后期則以對患者進行坐、立、行的訓練為主,同時配合針灸和推拿的治療。陳冬青豞提出對康復患者進行坐起及坐位平衡訓練,患者首先側移至床邊,將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將患腿移至床邊,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頭向上抬,軀干向患側旋轉,健手橫過身體在患側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擺動雙腿。他同時提出在坐起和坐位平衡訓練達到預期效果后對患者進行站起及站位平衡訓練,患者Bobath握手,雙上肢前伸,頭和軀干前傾重心前移至雙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髖、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衡杠邊,健側上肢抓緊杠木,重心放于健側下肢,逐漸增加站立時間大于30min。
1.2.2中藥治療
根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豟分為5種證型①肝陽上擾:選天麻鉤藤飲加減;②風痰淤阻: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合血府逐淤湯加減;③痰濕蒙神:選二陳湯和三子養親湯加減;④氣虛血淤:選補陽還五湯加減;⑤陰虛風動:選鎮肝熄風湯加減。各方由本院中藥煎藥室代煎,每日兩次,飯后服用。
2家庭或社區自行康復階段
腦卒中偏癱患者病程長、恢復慢、經濟負擔重,所以很少能夠達到完全康復后才出院,大多數患者在病情穩定后選擇出院繼續接受家庭或社區康復護理。由于社區康復具有經濟、有效、簡單易行、效果持久的特點豠,較適合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繼續治療,既節省患者經濟開支,也減輕醫院負擔。
董梁等豣認為患者家屬參與穴位推拿在腦卒中康復治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及意義。患者年齡較輕者選擇配偶,年齡較大者選擇有空照顧父母的子女。通過1周左右的時間的相關醫學知識的講解及手法操作指導,并在患者身上示范,讓家屬初步學會推拿手法及穴位定位。在以后的時間里,根據家屬反饋意見及療效觀察,及時指導并矯正推拿手法。
包正峰等人豤提出了深入社區為患者評估并制定計劃,設定偏癱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訓練程序,并對運用FUGL-MEYER評價對患者進行康復效果評分。治療中采用中醫按摩、針灸療法,但是引入現代康復醫學的康復評定方法,走中西醫匯通的道路。
日本鳥取縣豥則在社區康復護理中采取出訪式服務、根據老人的要求,專業人士按約定的時間,到老人家中提供個性化鐘點服務。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是目前腦血管病護理領域的熱點之一,重視對偏癱患者進行分階段護理,不同的階段采取護理措施的重點不同,要盡早介入早期康復護理,并加強家庭或社區自行護理的健康宣教,支持患者出院后繼續進行康復訓練。與現代康復醫學相比,中醫康復學最大的差距表現在康復評定上,可以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引入現代康復醫學評定方法,從而使中醫康復學不斷完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