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學博 劉喆
摘 要:大量的公路建設己經對自然環境產生了較大的擾動,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該文以公路總體布局和路線方案比選的水土保持評價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公路總體布局的水土保持評價要點,分析了路線方案比選的方法和內容,全文是筆者長期工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升華,相信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公路總體布局 路線方案 比選 水土保持
中圖分類號:TB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02
大規模的公路建設促進了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也帶來了環境破壞的負面影響。水土流失就是公路建設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要改變地形地貌、擾動土壤結構、破壞植被,在我國公路水土保持體系尚不完善,技術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公路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仍需要重視。一是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擴大,一方治理,多方破壞,邊治理邊破壞,先破壞再治理現象屢有發生,老的流失區治理了,人為造成的新的流失區又出現了;二是水土流失量不斷加大,許多基本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量是相當驚人的,如在公路交通建設方面,建設一條公路,其搬運擾動的土石方量就達幾十萬立方米、幾百萬立方米,如長治至邯鄲高速公路僅棄土(渣)就產生水土流失99.3萬 t,福州至安溪高速公路新增水土流失每年多達3.5萬 t,影響沿線路域面積604 hm2;三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務加重。生產建設過程中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自然因礦成的水土流失更難治理,治理成本更大。應該說,當前我國水土流失主要是人為不合理的生產和建設活動所造成的。據統計,全國平均每年因開發建設活動等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多km2,年流失量達8億多t。我國許多地區生態環境非常脆弱,類似公路這樣的大規模建設項目,對周圍生態環境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如果處理不當會產生嚴重水土流失,誘發一系列不良的連鎖反應。這些公路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自身很難恢復,其影響范圍不僅是工程項目區本身,還會對整個區域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威脅。大量的公路建設己經對自然環境產生了較大的擾動,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為此,國家提出了要實現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思想,即實現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面對環境問題的挑戰及經濟發展對公路建設的迫切需求,協調公路建設發展與環境資源供給制約的矛盾就成為公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研究內容。
1 公路總體布局的水土保持評價
1.1 總體布局水土保持評價要點
(1)是否符合《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中對主體工程布局的約束性規定。(2)是否最低限度地占用水土資源,保護自然環境。根據以上要點評價總體布局的合理性,對絕對限制的選線(址)方案予以否定,對侵占的水土資源提出繞避或減輕的辦法。
1.2 總體布局的一般規定
(1)選址(線)須兼顧水土保持要求,宜避開生態脆弱區、泥石流易發區、崩塌滑坡危險區、固定半固定沙丘區,以及易引起嚴重水土流失和生態惡化的地區,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水土流失;(2)選址(線)應避開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中的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重點試驗區,不得占用國家確定的水土保持長期定位觀測站;(3)選址(線)宜避開生態脆弱區、固定半固定沙丘區、國家劃分的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治理成果區,最大限度地保護現有土地和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4)工程永久占地不宜占用農耕地特別是水澆地、水田等生產力較高的土地;(5)臨時工棚盡量利用拆遷的房屋或在公路征地范圍內修建,不另外再占用地;(6)預制廠、拌合站宜設置在荒地等土地利用價值不高,遠離人口聚居區且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段;(7)工程進出場道路應充分利用原有的地方道路,施工便道盡量設在主體工程用地范圍內,臨時施工用地應充分利用互通立交內空地;(8)料場渣場設置在滿足公路視線之外的情況下,盡量設置在距公路較近而且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段;(9)拆遷安置區宅基地的位置選擇應符合當地行政區劃的區域,還建地區域還設有排水設施、垃圾場,還建戶不得隨意選擇宅基地,不得亂搭亂建。
2 路線方案比選的水土保持評價
路線方案是公路工程設計中最根本的問題,它不僅直接關系到公路本身的工程投資和運輸效率,更重要的是影響到路線在公路網中是否起到應有的作用,是否滿足國家在政治、經濟、國防等方面的要求和長遠利益。在工程報告中和水保方案中進行路線方案比選的出發點是不同的,所選取的指標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對兩者進行對比的基礎上提出路線方案水土保持比選的方法。
2.1 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
路線是道路的骨架,它的優劣關系到道路本身功能的發揮和在路網中能否起到應有的作用。路線設計除受自然條件影響外,尚受諸多社會因素的制約。選線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其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點。
(1)在道路設計的各個階段,應運用各種先進手段對路線方案作深入、細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論證、比選的基礎上,選定最優路線方案。
(2)路線設計應在保證行車安全、舒適、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價低、營運費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養護。路線設計應注意立體線形設計中平、縱、橫面的舒順、合理配合。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時,平、縱面應盡量采用較高的技術指標。不要輕易采用最小指標或極限指標,也不應不顧工程量的大幅增加而片面追求高指標。
(3)選線成注意同農田基本建設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應盡量不占高產田、經濟作物田或穿過經濟林園(如橡膠林、茶林、果園)等。對沿線必須占用的田地,應按國家有關法規,做好造地還田等規劃和必要的設計。
(4)通過名勝、風景、古跡地區的道路,應注意保護原有自然狀態,其人工構造物應與周圍環境、景觀相協調,處理好重要歷史文物遺址。
(5)選線時應對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進行深入勘測調查,弄清它們對道路工程的影響。對嚴重不良地質路段,如滑坡、崩坍、泥石流、巖溶、泥沼等地段和沙漠、多年凍土等特殊地區,應慎重對待,一般情況下路線應設法繞避。當必須穿過時,應選擇合適位置,縮小穿越范圍,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對于高填深挖路基地段,應做好路基邊坡巖土情況的勘測工作,查清邊坡及基底情況,據此進行填(挖)邊坡的穩定性計算,必要時采取切實可行及安全可靠的防護措施。
(6)選線應重視環境保護,注意由于修建道路及汽車運行所產生的影響和污染等問題。
(7)對于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由于其路幅寬,可根據通過地區的地形、地物、自然環境等條件,利用其上下行車道分離的特點,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采用上下行車道分離的形式設線。
上述選線原則,對于各級道路都是適用的。但在掌握這些原則上,不同等級的道路,會有不同的側重。如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主要是為起終點及中間重要控制點間快速直達交通服務的,該功能決定了它的基本方向不應偏離總方向太遠,需要與沿線城鎮連接時,宜用支線連接。對于等級低的地方道路主要是為地方交通服務,在合理的范圍內,多聯系一些城鎮是無可非
議的。
2.2 路線方案比選方法和內容
公路路線方案的比較和選擇是公路工程設計與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公路設計的根本問題。它從全局著眼,考慮公路工程的整個系統,對工程技術、經濟效益、環境保護、施工條件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將定性與定量結合,確定出合理的路線方案。路線比選從形式上可分為質和量的比較。原則性的主要方案,多屬于全面規劃,主要是質的比較。比如一條路線的起終點及中間必須經過的城鎮或地點,通常是由公路網規劃確定的。把控制點連接成線,就構成路線總的方案走向。兩個大控制點之間可能組成若干個局部方案,比如:越嶺線修建隧道還是不建隧道、短隧道還是長隧道、繞行展線還是明挖深塹;沿溪線走河這岸或河對岸、考慮少跨河還是多跨河;跨越深溝取直路線還是沿彎曲地形遷回而行、考慮用高架橋還是高填跨溝;繞避艱難工程以節約工程投資還是通過艱難工程以利營運的方案組合等等,這些局部方案比較多屬于量的比較,主要是工程量和投資的比較。原則性主要是,要采用綜合評價的方法,不能用簡單公式和只作經濟比較來考慮就可以。綜合評價考慮的主要因素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如圖1。
圖1 路線方案比選
(l)路線在政治、經濟、國防上的意義,國家或地方建設或規劃對路線使用任務、性質的要求,改革開放、綜合利用等重要方針的體現。(2)路線在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交通運輸系統中的作用,與沿線工礦、城鎮等規劃的關系,以及與沿線農田水利等建設的配合及用地情況。(3)沿線自然條件的影響。(4)工程技術指標。(5)施工條件及施工技術水平,對困難山區的路線方向選擇具有重大影響,有時甚至成為決定性的因素。(6)營運費、養護管理方面的影響。(7)其它如與沿線旅游景點、歷史文物、風景名勝的聯系等。(8)對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的影響。影響路線方案選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種因素又多是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系的。路線在滿足性質要求和使用任務的前提下,綜合考慮自然條件、技術指標和標準、工程投資和施工設備等因素,把影響路線方案的因素歸納起來,分出層次,先主后次逐層論證,精心選擇,提出合理的推薦方案。
參考文獻
[1] 李少飛,阿力坦巴根那,余海龍.內蒙古中西部高速公路邊坡的特點及生態恢復方法[J].科技資訊,2010(3).
[2] 廖乾旭,李阿根,徐禮根,等.高速公路邊坡水土流失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