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長光
摘 要:高校的教育以課程教育為特點,由公共基礎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個部分組成。公共基礎教育內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語教育、體育科目、對理工科的學生還需要數學教育及物理教育。
關鍵詞:大學 公共基礎教學 專業基礎教育 專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1
高校的教育以課程教育為特點,由公共基礎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個部分組成。公共基礎教育內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語教育、體育科目、對理工科的學生還需要數學教育及物理教育。基礎是重中之重,如何讓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得到充分有效的結果,為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一直是許多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1-3]。目前全國的大部分大學都是在前1年半進行公共基礎課教學,這里稱為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后2年半進行專業基礎及專業課的教育與畢業實踐與畢業論文即專業教育。
學生在大學中的各種文化素養的形成是素質教育的目的,其實前1年半的素質教育并未完成全部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應該貫穿于大學四年間,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總結性的實踐性的學習對于學生的專業素質教育更充實有效。如美國的大學,大學課程的素質教育中,基本的素質教育占據一定的地位,但也包含豐富的專業基礎及專業教育。對人文、社會科學而言,公共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與專業教育和基礎教育的課程差異不大,但是對理工學科而言,則距差異很大。作者認為公共基礎教育課程的設置應滿足以下的諸條件的設計為最好。
第一,把培養學生素質作為主要目的的公共基礎教育,不應僅被限制在公共基礎教育中,也應包含在四年的大學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中,更應該包含在研究生的教育中,在專業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中,綜合性地安排一些公共基礎課程中的內容,對于不同學科的學生,延展公共基礎課程的內容,平衡設置填補人文、社會、自然科學三個主要的學科的課程,使得學生們能夠在大學基礎階段學到完整平衡的基礎知識很重要。例如通過合理制定構成科目,包含專業基礎課用來連接沒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并使得他們能夠積極地學習相關的內容和研究方法。如為人文、社會系的學生安排培養其科學素質的專業基礎課科目,為人文系、理工科的學生設置培養其社會科學的素質的內容,為理工科、社會科學系的學生安排有意義的人文素質科目,進行全方面的培養。
第二,在公共基礎課中設置保健體育與藝術鑒賞教育。公共基礎教育中包含著體育教育,這里強調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體育課程,而是通過一些自選出來的項目鍛煉自身的活動能力、維持身心健康,擁有一定的體育技能,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保健體育的意義,理解身體與自然和生活方式等的關系。與此同時通過保健體育可以結交各方面的朋友。另外,基礎教育學習與藝術活動也應關聯在一起的,公共基礎課程中也應包含有關于藝術教育的課時,因為學生的非語言表現能力與溝通能力的形成很重要。學識學問主要是借助語言捉住事物、現象的本質的進行思考,并挖掘出深層次表現的活動。如保健體育和藝術,以包括感情、意識和感性的東西為主,在體育和藝術活動中的自我表現的作用在于自我發現和找到適合自我發展的契機。另外,通過體育的集體活動和藝術欣賞活動,可以找到與別人具有同感、合作與交流對話的契機,從而培育出一定的活動能力與同人交往的能力,培養出優秀的人格。進一步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表情、姿態和行為方法等的非語言要素及豐富的對話的開展和人際關系的處理、集體活動中的個人能力的培養都很重要。由此可見,設置和保健體育、藝術鑒賞相關聯的科目,豐富教育內容至關重要。
第三,在公共基礎課中安排包含本國語教育在內的語言教育。①本國語的使用能力,是培養所有領域的素質(科學的素質、社會科學的素質、人文學的素質等等)的基礎,還是使所學知識的應用成為可能的基礎,也是與別人交流、豐富日常生活的基礎。同時語言更是參與各種各樣的職業及研究活動、從公共基礎教育向專業教育里加速融入的關鍵與基礎。②在全球化迅速發展的當代,充分地進行作為國際通用語的英語的教育教學也至關重要。為了促進與不同的語言文化的人的交流與協作,大學的英語教育,從來就區別于其他的外國語得到了重視,但是僅僅具備良好的口頭溝通能力與人文知識還不行,在外語學習中充分地融入對科學知識的教育、多方面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及能夠用英語多方面展示自我的素質教育也很重要。③讓學生能夠選學到其他外國語的科目可很重要。學生通過學習可以認識到世界的多樣性,促進其對異國文化的了解,對比本國的語言文化,在了解本國文化特點的同時,發現不同文化的差別,從而為豐富本國的文化打下基礎。
第四,大學公共基礎教育中合理安排各種活動課時。學生并不僅僅通過正規的學校的全部課程和授課科目來學習知識。許多知識來源于學生參與的興趣小組的活動、大學生創新活動、參加志愿者活動及勤工儉學等各種活動,來源于同學們和教師們及他人的交流中、校園內外的多種多樣的交流經驗里、教室內外的多種多樣的朋友的交往中。學生們通過參與活動結交朋友,就與別人和社會保持了一定的聯系,這為學生提高自身的各種能力,培育自身的素質,形成具有一定特點的自我,打下了基礎。為了豐富學習內容和促進積極自我的形成,在公共基礎課里安排豐富的校園活動、提供給學生們更多的獲得校外活動的機會是必須的。
以上的四點是公共教育課程設置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的一些思考。當代世界的變化日新月異,知識大爆炸,這自然而然地使得教育界也產生一些相應的問題,需要教育者去思考如何對應,這些問題互相交叉著存在。思考如何設置大學課程,讓學生們如何擁有能夠支持其未來很好地適應工作、生活的素質相當重要。通過公共基礎課的學習,學生們能夠合理地批判分析、討論包括常見的諸現象在內的基礎知識,能夠正確處理社會中的各種各樣的基本問題,適當地參加校內外活動和參與項目協做,對于學生們日后開展專業知識的學習都是非常必要的。希望這里提出的一些觀點,為教育工作者制定公共基礎課程的科目時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 鄒曉燕.高校公共基礎課程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路徑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5):170-173.
[2] 宋秋前,潘愛珍.高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有效性調查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9(5):18-21.
[3] 程敬恭.高校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建設芻議[J].中國高教研究,2002(11):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