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參與世界經濟程度不斷加深,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日益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本文重點分析人民幣國際化所具備的優勢條件,針對人民幣國際化存在的問題提供相應對策建議,以利于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優勢條件問題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努力增強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性和運行體系的透明度,保證了各國投資者對我國投資的信心。目前,境外人民幣使用主要集中在邊境貿易、旅游消費和價值貯藏等方面。人民幣在境外使用越來越多,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優勢條件。
二、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
金融因素不是維持人民幣匯率長期穩定的單一因素,我國可持續增長的宏觀經濟同時也對此做出貢獻。我國經濟的大國特征、經濟增長逐漸穩健,加之人民幣幣值的漸漸穩定,都有助于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
(一)人民幣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我國已啟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迄今為止已經與越南、蒙古國、老撾等國家的中央銀行均簽署了有關邊境貿易本幣結算的協定。人民幣的經濟地位以及其穩定性被貿易伙伴進一步的肯定,逐漸在國外擔當計價和結算的工具。調查發現:2006年、2007年,云南省邊貿人民幣結算占比已經達到91%左右。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同比略有下降,但人民幣結算占比仍達90.2%,2009年,人民幣邊貿結算占比為96%,2010上半年的邊貿結算占比已達到97%。更有甚者,在云南邊境的緬甸特區,人民幣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的日常使用貨幣。國內機構對匯率體制和外匯市場的不斷完善,使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加,很多國際交易方面的風險規避機制被提上日程,同時政府一再承諾人民幣絕不貶值,這些都為人民幣地位在國際上的提升起到推動作用。
(二)經濟規模、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我國的經濟基礎原來雖然比較薄弱,但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我國的經濟在過去20年中平均超過世界經濟增長的1.5倍速,經濟總量已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已達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位居世界經濟大國第二位;2011年進出口貿易總值36420.6億美元,同比增長22.5%,發展趨于平衡。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凈增加1238.52億美元,世界排名遙遙領先。中國儲蓄率不斷提高到40%以上,這在世界各國中最高的儲蓄率為投資提供了保證,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三)貿易結構改善,國際清償手段充足
2008年之前,順差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上以及國際收支上的特色,之后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以及國家的宏觀調控,近兩年我國的貿易順差減少,似乎并沒有威脅人民幣在國際貨幣當中的地位,反之其穩定性和成熟性,讓世界經濟體均看到了人民幣強勁的國際清償能力。另外,中國的外匯儲備截至2011年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0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4.4%,首次突破3萬億美元,2011年9月份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2016.83億元。使人民幣具有良好的國際信用和充足的國際清償力,同時中國國際經濟地位的提高,抵御國際金融風險的實力增強,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堅實基礎。
三、人民幣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一)資本賬戶項目未完全開放,離岸金融市場發展比較滯后
我國資本賬戶目前不能使得境外人民幣難以與其他貨幣之間達到自由兌換,增加了人民幣交易成本,妨礙境外機構和個人打算持有人民幣的積極性。另外我國國內的金融管制比較嚴格,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人民幣向更高的階段發展。人民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就要逐步克服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的障礙。
(二)匯率制度還不夠完善
在目前的“三位一體”外匯管理制度下,受到嚴格控制的資本流動維持單向,外匯供給則呈剛性增長趨勢,人民幣仍舊處于升值狀態,這樣一定程度上吸引著投機資金的不斷流入,也會制約人民幣國際化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元、歐元匯率持續下跌,動蕩不安。金融危機之后,作為結算貨幣的美元波動不止,而且有不斷貶值的趨勢。此時,人民幣投機資金的頻繁跨境流動,會導致我國貨幣供給量的頻繁波動,還會對我國的經濟產生巨大沖擊,不利于人民幣更好地走向國際化。
(三)金融市場不健全,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程度不足
人民幣國際化風險不斷增大主要是由于我國金融市場尚未形成規模,如銀行間市場的部分主體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金融行業中的債券、期貨等金融及金融衍生產品類型剛剛起步,一旦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巨資沖擊,抵抗能力尚有限。人民幣在境外雖然流通能力愈來愈強,然而國內的大小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配套服務和其經營能力有限,很多時候較小的發展規模無法與巨大的國際需求達到對接,非常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過程的進展。
四、對策建議
(一)加大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力度,積極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
加強金融合作,穩步擴大本幣結算,增大金磚國家之間的貿易規模,將人民幣不僅在周邊國家而且在巴西等距離較遠的國家,不僅在小國而且在金磚五國等大國之間進行結算。同時要注重增加我國在對外貿易往來投資中的角色感,有條件有限度地發展人民幣出口信貸業務,由此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的影響力。
(二)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制度保障
我國央行與韓國、新加坡、新西蘭、白俄羅斯、阿根廷、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貨幣當局簽署的本幣互換協議總金額已達8285億元人民幣。但在一些國家人民幣仍然沒能實現完全可兌換,使人民幣成為一種高風險貨幣。因此,在資本項目的開放進程上,一定要漸進、有次序,目的在于降低每一步中的風險,同時鼓勵持有人民幣,促進境外流通,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把對外開放與抵御風險結合起來。
(三)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增強人民幣匯率的彈性
未來更具彈性的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將是必然選擇。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彈性化必須結合資本賬戶開放程度和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循序漸進。因此,我國政府要關注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新變化,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增強匯率彈性,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
(四)加快金融市場建設的步伐
我國要加大金融創新力度,不斷完善包括離岸金融在內的金融市場,對金融服務市場以及資本市場的開放要穩步打開,同時注重國內金融業界專業高級人才的重點培養。而這些的發展,更要倚賴逐漸完善的金融法規和監管制度,如此才能夠為前者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優良基礎,提供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黃楊,楊定華.淺談我國人民幣國際化問題[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3):14-15.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報[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3]姜波克,張青龍.貨幣國際化:條件與影響的研究綜述[J].新金融,2009(8).
作者簡介:李菲(1983-),女,吉林長春,世界經濟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