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雯 沈鳳蛟
摘要:費斯克在《大眾文化》一書中,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大眾的身體的快感被規訓,失控的狂喜能帶來身體的自由。過度夸張和怪誕的身體成為奇觀,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審美標準,卻是大眾的反抗的體現。身體是權力的斗爭場所,對宰制進行回避式和生產意義式的權且利用,創造了大眾文化。
關鍵詞:身體;費斯克;大眾文化
身體,分為形和體,即肉體和心靈。是物質和意識的承載體。自古以來,無論是西方的黑格爾、康德、費希納,還是中國的孔孟和朱子,張揚的都是那個有著自主靈魂的身體,忽視了肉體的流淌著欲望的身體。在當代社會,隨著圖像時代到來,日常生活審美化和消費社會的興起,作為形體的身體日益成為人們內心需求的對象。廣告中男女模特肆意舒展的身體,身體寫作、下半身寫作都煽動著身體對于意識的反抗。身體成為探討的焦點。約翰·費斯克作為卓越的大眾文化研究者,是學院中人,也是大眾文化迷,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積累大量電視文化文本,在《大眾文化》中探討了大眾是如何權且利用文化工業資源創造出自己的文化。他對大眾的身體進行探討頗具啟發意義。
一、快感的身體
費斯克將快感分為:逃避式的快感和產生意義的快感。逃避式的快感集中在身體上,而生產對抗意義的快感則集中在心靈上。身體快感通過身體來運作,并經由身體來體驗或表達。身體的快感來自感官的刺激和享受,這種快感一直被壓制,中世紀基督教就奉行嚴格禁欲主義。當下的父權資本主義社會中,身體被政治化,人能獲得正常的快感也被意識形態所侵入,大眾的每個毛孔都體現了宰制對身體的快感的壓抑,階級、權力的恐懼產生出對身體的恐懼。在坐過山車中,身體能體驗到一種失控的快感,這種快感的恢復有助于重獲自由。逃避式的快感,使身體能夠產生一種冒犯的體驗,身體暫時脫離它的社會定義與控制,暫時脫離通常占據著它的主體的暴政。在社會意義上,傾向于引發冒犯和中傷,背離宰制和主流的意識。狂歡節中,階級的統治關系發生反轉和懸置,身體得到了未被束縛的快感,身體獲得自由。菲斯克認為,狂喜的快感打破了社會文化的控制而獲得自由,經常以性高潮來隱喻地表達。
二、奇觀的身體
身體作為符號而言,看到了一個人先看到的是他的身體,身體對個人來說是一個自然化的隱喻。身體本就存在觀看和被觀看的狀態。不美的身體即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身體也成為人們審視的對象,稱之為奇觀。成為奇觀的對象,脫離了道德價值觀和法律的身世的社會生活,意義在于其表象。對奇觀的關照會依據人自身的社會從屬關系而帶來快感和權力。奇觀是痛苦被書寫在身體上,身體成為解讀的文本。過度強壯和怪誕的身體承載的是階級意識的價值觀,個人的身體成為階級的身體。體育運動中對健美身體的稱頌是對資本主義中體力勞動解政治化的意識形態的稱頌。奇觀在性別為女大眾的解讀中,能窺視到一種背離主流意識形態的男性身體,也可以得到獲得反叛男性權力的快感。費斯克認為這種怪誕的身體是對統治階級所駕馭的美的反叛,被壓抑,也面臨著迸發。比如芙蓉姐姐,大眾最開始是將其作為美的反面——奇觀來觀賞,但是等到鳳姐出現,芙蓉姐姐減肥成功,那么她的身體,更靠近宰制的主流審美形態,漸漸脫離奇觀的范疇。而大眾的身體就應該是怪誕的身體,奇觀的身體,不應是媒體告訴你應成為的那個身體。
三、權力的身體
身體除了產生逃避式的快感,也產生意義的快感。身體是宰制和大眾意識進行斗爭的場所。資本主義的控制和規訓無處不在,甚至強化身體的意義和行為的控制,使身體成為主要的規訓工具。權力通過界定社會和性的規范使身體成為規訓和懲罰的場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道德法律的名義使身體成為法律具體化的文本,進行意識形態的規訓,比如美國有些州不允許墮胎。另一種是將人們對自己的物質的身體的關注轉移到符號休閑層面。如將對身體的關注從勞動中轉移到休閑領域,從而使大眾忽略了工作中的階級屬性,進而忽略了權力統治機關的控制和壓迫。比如政府對斗雞活動的限制,使將造成貧困的經濟體制置換成對經濟體制的下的受害者素質低下的譴責。但電視游戲導致自我的喪失,人們從社會所構造出來與規訓出來的主體性中逃遁獲得解脫。
四、冒犯的身體
大眾的身體一直在被壓抑,但馴服不了,身體不再淪為宰制控制和奴役大眾的工具,大眾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利用自己的身體與權力、階級等作斗爭,他們可以把身體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甚至放縱自己的身體去享受,成為冒犯式的身體。菲斯克認為,摔跤是對體育運動的戲仿:它夸大了某些要素,以便能置疑這些要素本身,以及這些要素通常所承載的價值觀念,從而復活了冒犯式的大眾的快感。在《摔跤與搖滾》節目中,節目拒絕公正,觀眾和參與者的快感并不在于比賽的正義,而在于犯規動作,意義源于該動作過度的符號中。
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得身體能夠在反本質主義的大潮之下,使大眾的身體在文化工業的語境中實現自己自主。但是這種自主并不是意味著完全的自我放縱,應該是對權力、階級的規避,而不應該是對欲望的無節制地宣泄。身體是大眾權且利用的資源,由于身體先天的脆弱性,所以在利用時要慎重,存在先于本質,如何更好地存在才是人類應該要探討的生活主題。
參考文獻:
[1]約翰·費斯克著,王曉玨,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石雯(1987-),湖北襄陽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沈鳳蛟(1987-),湖北襄陽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現當代2010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