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杰

【摘 要】 文章分析了2010年新疆83個縣(市)農村信用社的財務指標,發現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比”,而農村信用社外部制度環境、自身經營水平影響了“不良貸款率”。文章認為,應當通過提振地區經濟、優化政府職能、強化內部建設等途徑,促進農村信用社績效水平進一步改善。
【關鍵詞】 區域經濟; 地方政府支持; 農村信用社; 經營績效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更關注金融在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認為金融發展有助于分散風險、優化資源配置、增加商品交易。但是對影響金融發展的因素研究不多,尤其是對影響農村信用社經營效益水平的因素研究較少。本文基于2010年新疆縣(市)農村信用社的樣本數據,考查影響農村信用社經營績效水平的因素。新疆共有14個地區,轄內共有83個縣(市)信用社和1個農村合作銀行。由于石河子地區農村信用社已改制成石河子農村合作銀行,因此,本文剔除石河子地區的樣本。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用“存貸比”和“不良貸款率”作為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績效指標。
一、新疆農村信用社經營指標的統計分析
(一)存貸比
存貸比,即各項貸款余額占各項存款余額的比重,反映資金流動性,是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血液,而且必須保持在適當水平上,否則將給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從表1可看出,總體上,新疆農村信用社在貸款方面堅持審慎性原則,存貸比相對較低。2010年為58.68%,而且,北疆、東疆、南疆的存貸比依次降低,分別為63.68%、61.53%、52.26%,其中,北疆的烏魯木齊地區處于最高水平,達到69.68%,而南疆的克州、和田地區處于最低水平,均不到50%,“惜貸”現象明顯。
具體到各個縣,在存貸比超過70%的10個縣聯社中,除了巴州的博湖縣、焉耆回族自治縣聯社外,其余8個均為北疆的縣聯社;存貸比最低的10個縣聯社均位于南疆,而且其中兩個縣市的存貸比不足30%。
從存貸比的方差看,南疆最高,達到0.0114,遠遠高于北疆和東疆的0.0053、0.0033,說明即使在南疆地區,不同縣市的存貸比仍存在較大差異,存貸比最高的可達76.81%,最低的僅為29.74%,兩極分化嚴重。
(二)不良貸款率
不良貸款率是指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用以評估銀行貸款質量。按照《農村信用社貸款風險五級分類實施方案(試行)》,貸款按風險級別可劃分為五級: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后三類統稱為不良貸款。近年來,新疆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安全水平不斷提升,不良貸款率從2006年的8.79%降至2010年的2%。
相對于存貸比而言,不良貸款率本身不會處于較高水平,因此,在各地間的波動幅度不明顯。從表1可看出,2010年新疆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率的總體方差僅為0.0006。但是,即使數值不大,在地區間也能反映出一定的差異。其中,北疆各地的不良貸款率基本上分布于2%左右;南疆五地州的不良貸款率跨度較大,從0.46%至4.93%不等。其中,阿克蘇地區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率不僅在南疆地區最低,而且也遠遠低于全疆其他地州,僅為0.46%。而克州地區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率處于南疆乃至全疆最高水平,高達4.93%,但由于其貸款規模極小,所以對南疆地區不良貸款率的方差影響極小;東疆地區情況比較特殊,盡管所轄地區和縣聯社數量不多,但不良貸款率水平最高,達到4.52%。
從具體縣聯社看,北疆的霍城縣聯社和南疆的和田市聯社、阿克陶縣聯社不良貸款率處于較高水平,分別達到13.40%、12.96%、8.08%;處于最低水平的策勒縣聯社、溫宿縣聯社、新和縣聯社,均位于南疆,在2010年無任何不良貸款。
二、新疆農村信用社經營績效差異化成因分析
新疆地域遼闊,南疆和北疆地形差異較大,人口密度不同,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從表1可以看出,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比”指標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對“不良貸款率”指標的影響不明顯,北疆水平相對均衡,南疆和東疆地區無明顯規律可循,說明除了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系統因素影響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績效外,還有農村信用社外部制度環境、自身經營水平等非系統因素在發揮作用。
(一)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
自然地理環境在客觀上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而經濟發展水平是形成當地財力、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的基礎。其中,財力的充裕,使得地方政府有條件對改革中的農村信用社進行必要的扶持,較高的農牧民收入則為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能為農村信用建設提供相應的資金保證。總體上,北疆和東疆各地,經濟發展狀況相對較好,人均GDP水平均在25 000元以上,存貸比水平也相對較高,烏魯木齊地區表現最為明顯;存貸比指標較低的地區,如:南疆的克州、喀什、和田,當地經濟發展基礎較差,人均GDP不足10 000元。說明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績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越低的地區,在貸款方面越謹慎,越忽視資金的流動性,尚未真正建立起用活貸款資金與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關系。
(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
如果地方政府充分重視,進行適度干預,則能夠扭轉市場失靈狀況,提升農村信用社的績效水平。盡管南疆阿克蘇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好于克州、和田、喀什地區,但依然處于相對滯后水平,2010年人均GDP僅為16 708元。即使如此,當地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率依然處于最低水平,僅為0.46%。該地區的新和縣自2006年以來保持不良貸款為零的記錄,這與地方政府對農村信用社的適度支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根據筆者在實地的調研,新和縣政府對當地農村信用社經營進行了相應的扶持:1.成立領導小組,做好組織協調工作。當地成立以縣政府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農村信貸合作工作領導小組,及時解決小額信貸工作中的難題,保證小額信貸工作扎實穩步推進;2.建立信用工程,減少信息外部性。從2002年開始,在縣級政府行政外力的推動下,當地就開始創建農村信用工程,并建立了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獎勵機制,在當地出現了農戶排隊還貸的景象,有效降低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成本。3.解決資金困難,化解信用社難題。新和縣政府每年8、9月召開專門會議,組織動員各級領導干部幫助信用社清收貸款,新和縣人民法院、公安局和各鄉鎮政府協同作戰,嚴厲打擊了金融逃廢債務。可見,在市場化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應當找準定位,真正做到適度干預,既保證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主體地位,又為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創建了良好的外圍環境。
(三)農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
農村信用社績效水平最終取決于內力,受其內部管理制度、經營理念的制約。1.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影響管理者的責任意識。如果農村信用社能夠科學制定經營管理目標,將干部年度考核、獎懲、評比、升職與目標責任的完成情況嚴格掛鉤,則能充分發揮內部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充分調動每一個信用社員工的積極性。一般情況下,農村信用社內部規章制度健全且嚴格落實的地區和縣市,不良貸款率較低。2.信息平臺的建設進度影響貸款投向的科學性。一方面,如果農村信用社建立了貸款管理系統等信息平臺,能夠掌握更為準確的信息資料,可以實現對農戶經濟信用的電子化動態評價,從而正確地選擇貸款對象,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引發逆向選擇,進而給農村信用社帶來貸款難以回收的損失。另一方面,如果農村信用社能夠樹立為“三農”服務的思想,真正立足農村,深入農村調研,就一定能夠找準農業發展的潛力,將貸款投向經濟效益前景較好的領域,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及時收回貸款,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從實踐看,注重內部建設的農村信用社能夠用活資金,減少不必要的“惜貸”現象,控制“不良貸款”規模,不斷提高經營績效水平。
三、結論和建議
通過對比,發現區域因素影響著各地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績效水平,尤其是較差的自然環境制約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但是在分析新和縣的狀況后,發現地方政府的支持可以糾正市場失靈,內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改善農村信用社的績效水平。因此,各地應從以下方面著手,促進農村信用社經營水平的提高。
(一)提振地區經濟
農村信用社應克服區域經濟因素的影響,進一步優化貸款投向結構,大力支持地區經濟尤其是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確保貸款到期足額回收,提高農村信用社貸款的信心,實現“適度貸款——經濟發展——貸款回收”的良性循環,不斷提升“存貸比”指標,降低“不良貸款率”指標。
(二)優化政府職能
各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應當對農村信用社進行適度干預,做到有限服務。一是做好“加法”。地方政府應當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建立新型的政社合作關系,降低農村信用社的交易成本,持續進行帕累托改進;二是做好“減法”。地方政府應當充分尊重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在市場發揮效率的領域,不進行直接干預。
(三)強化內部建設
農村信用社應當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制度,提高經營者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目標責任意識,搭建與貸款使用者之間的信息平臺,促進信息的公開和對稱,不斷強化內部治理環境,為提升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績效水平做好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 馬勇,陳雨露.農村金融中的政府角色:理論詮釋與中國的選擇[J].經濟體制改革,2009(4).
[2] 強國令,費玉娥,等.政社合作主導的新和縣小額信貸模式調查分析[J].新疆金融,2008(12).
[3] 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新疆新和縣推廣農村信用工程建設成效凸顯[EB/OL].新疆:新疆金融,2010-08-11.http://gtt.xinjiang.gov.cn/10070/10131/10005/10000/2010/18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