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萍
摘 要:近十幾年,中國高舉起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旗幟。為使21世紀的公民更好地面向社會發展的挑戰,化學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目標,因此,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相整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值得教師關注的問題。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各種功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信息量大的優勢,從多角度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探究能力 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1
1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探究學習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創設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就好比是跳動著的智慧之焰,將點燃整個課堂生命,點燃學生對學習的滿腔熱情。必須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只要有了學習興趣,上課時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也就有興趣自覺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并在探究活動中進行深刻思考。如果沒有學生自覺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探究學習。在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會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問題,或是對老師的教學質疑。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是學生探究心理的表現,教師要及時準確地把握機會,巧設情境,為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創造外界條件。
例如,借助多媒體可以將抽象的化學概念形象化。如講授“離子形成”時,利用動畫制作鈉原子和氯原子的模型,模擬核外電子的高速運動,學生們感覺好奇,這些電子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原子模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時教師再利用動畫效果,將鈉原子最外層的電子丟失,同時氯原子得到了這個電子,讓學生仔細觀察此時的原子發生了什么變化,這個電子的得失有什么用呢?在同學們迷惑不解,紛紛討論時,教師再在屏幕上顯示出兩個原子在得失電子之后都形成了穩定結構,并通過相互吸引及排斥形成了物質,引出今天的內容“離子的形成”,并適時地出現其他原子的結構圖,讓學生思考如何使他們也變成穩定結構。這種形象化的情境教學,會使學生對一些知識點的理解不枯燥、好理解,在老師的指導和啟發下他們就做到認真觀察、主動思考,并找出原子得失電子的規律、元素化學性質與最外層電子間的關系,這一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實現了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2 明確任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信息技術課堂中最常用的方法,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關鍵是任務設計,這一任務應該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讓學生有濃厚興趣的,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欲望的,學生能在熟悉的、有真實感的情境中去完成。教師所設計的任務要具有可操作、有新鮮感、有挑戰性,否則就不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供探究的任務要有一定的挑戰性,不能太容易,要不然學生不思而知,就失去了探究的興趣和熱情,但又不能太難,否則會造成學生望而生威,百探而無一得,探究學習無法進行。
學生進入完成任務階段時,應由學生獨立完成任務,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發現規律,獲取新知,使學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究的情趣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指導者,引導學生始終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學習探究,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做到放開、放膽而不放任,自主、自由而不自流。多給學生鼓勵,讓每位學生都能自由大膽地去完成任務。教師要走進學生當中,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還要主動地全面觀察了解學生,發現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及時給予提醒和指導。例如,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時,我先做了演示實驗“石灰石和稀鹽酸的反應”,然后布置任務,讓學生參考課件中提出的幾個實驗,自選實驗用品,完成反應前后質量的稱量。學生對自己自主完成實驗熱情非常高,個個躍躍欲試,15 min左右,每組學生都完成了各自選擇的實驗,我選取了幾組學生的實驗結果讓大家一起進行評價,提醒學生注意分析為什么選擇相同實驗卻得出了不同的結果。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更喜歡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因為自主探究的學習可以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自由發揮的空間。通過自主探究,學生不僅掌握了書本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能力。
3 小組協作,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過程是交流的過程,積累經驗的過程,只有通過交流經驗才可能得到積累、改造和重組,個體在經驗積累和改組過程中成長、成熟并由此賦予想象力和創造力。信息技術的學習需要獨立的思考和實踐,但是僅有個人的努力往往是不夠的,許多任務的完成與問題的解決需要大家合作,需要集體的智慧才行。這不僅可以解決信息技術學習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同時促進了學生能力、情感、態度,特別是合作意識的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為學生創設自主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啟發、相互借鑒、共同提高。教師在分組時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優等生可以得到發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學有所得。
例如,在學習“溶液的酸堿性”時,需要學生自己制作酸堿指示劑,還要查找資料說明變色范圍,涉及的信息量較大,每個學生單獨完成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把全班同學分成6人一小組,每小組自主選擇一名組長,然后要求所有成員共同努力,完成實驗。任務布置后,每個小組立即行動起來,首先一起討論確定了實驗內容,然后小組內的成員各盡其責,有的負責動手實驗,有的負責查閱、收集資料,有的負責文字撰寫等。2 d后,開始了實驗的展示與評價,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展示本組的成果,并匯報在實驗過程中的感受。實驗演示過程充分顯示出了同學們的個性特點。同時,同學們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合作學習的喜悅,感受到了獲得知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到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總之,在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廣大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改變教育觀念,加強自身信息技術理論和化學學科知識的學習,這樣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才不會顯得束手無策。當然,信息技術環境下探究式教學要想真正在課堂教學中實施,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但只要教師敢于嘗試把學生推到主動探究的位置,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探究式教學必將進入一個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