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良等
[摘要] 目的 探討影響藥物流產失敗的因素。 方法 隨機選擇400例應用米非司酮序貫并用米索前列醇藥物流產的婦女,統計其年齡、孕產次、既往分娩方式、孕周、孕囊大小、子宮內膜厚度、子宮位置、盆腔炎癥;記錄流產成功、流產失敗;行Logistic回歸分析識別可能的影響因素。結果 藥物流產失敗與既往自然分娩史(OR = 0.150,95%CI 0.074~0.302)、孕周較小(OR = 0.128,95%CI 0.019~0.879)、子宮內膜厚度較厚(OR = 2.193,95%CI 1.109~4.338)、子宮位置后傾后屈(OR = 2.876,95%CI 1.383~5.981)以及慢性盆腔炎癥(OR = 2.889,95%CI 1.370~6.091)有關。結論 藥物流產失敗與既往分娩史、孕周、子宮位置、內膜厚度、慢性盆腔炎有關。臨床中醫生除了嚴格掌握其適應證和禁忌證外,還要結合上述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以提高藥物流產成功率及安全性。
[關鍵詞] 藥物流產;失敗;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169.4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1-0053-02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為婦產科最常用的終止早孕(49 d以內)方法,該方法實用、方便;但臨床使用過程中也時常出現流產失敗或大出血的過程,為此將臨床工作中對藥物流產的病例進行分析,結合目前國內統計資料,以期更好地了解藥物流產失敗的影響因素,更好地指導臨床工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月~2012年1月間在我院婦產科門診確診早孕要求終止妊娠的健康婦女400例,年齡19~43歲,平均24.7歲。
1.2選取標準
孕周不超過7周;尿HCG(+);B超檢查證實宮內妊娠。排除有血液系統疾病及心、肝、腎疾病;排除急性疾病期的孕婦;排除有青光眼、支氣管哮喘等使用前列腺類藥物禁忌的孕婦;排除過敏體質、嚴重貧血、異位妊娠或可疑異位妊娠的孕婦。
1.3判定標準
參照《中華婦產科學》第2版流產效果評定標準[1],①完全流產:用藥2周內自行排出完整絨毛和胎囊,未經刮宮而自然恢復月經者;或未見明確的胎囊排出,出血自行停止,經B超檢查未見胎囊或絨毛促性腺激素(HCG)水平下降至正常值,且月經自然復潮者;②不全流產:用藥后排出絨毛和胎囊,在隨診過程中,因出血過多或時間過長,或2周后血HCG仍未恢復至正常水平,或B超提示宮內殘留而實施清宮術者;③失敗:用藥2周內未見絨毛產物排出,經B超檢查仍有胚囊或殘留陰影或因難免流產,最終采用負壓電吸引術終止妊娠者。第①為藥物流產成功,第②、③為藥物流產失敗。
1.4處理方式
統計年齡、孕產次、既往分娩方式、孕周、孕囊大小、子宮內膜厚度、子宮位置、盆腔炎癥與藥物流產失敗的關系。對藥物流產失敗的病例,給予縮宮素、抗感染、止血等對癥處理,部分患者進行清宮術或人工流產術終止妊娠。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 < 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將藥流結局作為應變量,把分娩史、孕周、內膜厚度、子宮位置、有無慢性盆腔炎、年齡、孕產次及孕囊大小作為自變量,作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有剖宮產史的患者而言,有自然分娩史的病例流產失敗的可能性要大;相對于孕40~49 d的患者而言,孕31~39 d的病例流產失敗的可能性要大;相對于內膜<10 mm的患者而言,內膜≥10 mm的病例流產失敗的可能性要大;相對于子宮前傾的患者而言,子宮后傾后屈的病例流產失敗的可能性要大;相對于無慢性盆腔炎的患者而言,慢性盆腔炎的病例流產失敗的可能性要大。其余因素如孕囊的直徑、孕婦的年齡以及孕產次與藥流失敗無明顯相關,見表1。
3 討論
米非司酮作為孕酮受體(PR)水平的抗孕激素,對子宮內膜、子宮平滑肌、子宮頸及妊娠絨毛蛻膜組織等多方面的影響作用而具有抗早孕作用,但由于米非司酮繼發的前列腺素(PG)類作用較弱,只能使部分婦女達到終止早孕的目的。而當加用小劑量PG后,激發宮頸軟化,擴張和加強子宮收縮,可大大增進抗早孕的效果;故米非司酮序貫配伍米索前列醇是對早孕婦女藥物流產的臨床最常用方法。
結合近年國內有關流產失敗的相關因素,本文對年齡、孕產次、既往分娩方式、孕周、孕囊大小、子宮內膜厚度、子宮位置、盆腔炎癥各因素與藥物流產失敗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探討其對藥物流產失敗的影響;其結果與目前國內報道的文獻基本相當[2-5];提示藥物流產與既往分娩方式、孕周、孕囊大小、子宮內膜厚度、盆腔炎癥等因素是有關系的。曾有報道認為年齡對藥物流產失敗率有影響,可能是年齡與對藥物敏感性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藥物的敏感性下降,但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未見年齡與藥物流產失敗有密切關聯,考慮可能對于藥流孕婦相對年齡比較集中,差異不大所致。孕周失敗率高可能是因為孕周越長,孕齡就越大,結果體內孕酮就越高,蛻膜越多,米非司酮不能予以有效地對抗,故導致藥物流產失敗率上升。對于子宮內膜厚度與藥物流產失敗的關系考慮也是由于孕囊越大,子宮內膜越厚,則血β-HCG水平可能越高,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也越高,同一劑量的米非司酮不能有效抵消高濃度孕酮的作用,造成藥流失敗。盆腔炎癥的失敗率高,可能因為盆腔炎癥導致盆腔粘連也不利藥物滲透,導致藥效下降[6]。而對于孕產次數的增加有報道增加藥物流產失敗率,分析可能是人工流產術可引起子宮內膜機械性損傷,使再次妊娠后蛻膜發育不良致胎盤粘連,流產次數越多造成子宮內膜損傷機會就越多,導致胎盤粘連的可能性也越大,再次妊娠行藥物流產時蛻膜不易徹底排出[7]。但本文統計未見孕產次數、孕囊的直徑與藥流失敗有明顯相關。
綜上所述,藥物流產失敗的因素較多、較復雜,而且人體對藥物的反應也存在差異,故藥物流產失敗是難以完全避免,在臨床工作中應綜合考慮以上影響因素,使孕婦及家屬充分知情并參與選擇,以減少由藥物流產給患者帶來的困擾和傷害。
[參考文獻]
[1]曹澤毅. 中華婦產科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846.
[2]楊華,戰海峰. 影響藥物流產的相關因素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14):1581-1583.
[3]鄭菊妹. 藥物流產不全及失敗的影響因素[J]. 實用醫學雜志,2010,26(8):1462-1463.
[4]趙淑萍. 藥物流產失敗的相關因素分析[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4,20(5):313.
[5]劉愛萍. 藥物流產不全及失敗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基層醫藥,2011,18(8):1089-1090.
[6]麻金妹. 藥物流產的副作用及并發癥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2012,10(9):121-122.
[7]程桂仙. 影響藥物流產效果相關因素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5):54.
(收稿日期:201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