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人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而在中國,解決好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村居民目前和未來的生活質量,還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效。文章在分析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闡釋了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并立足于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現狀,探索了未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可持續模式。
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未來發展模式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人均壽命不斷延長,這些現象帶來的結果是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1%,而農村的老齡人口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75%。據預測,在2020年前后,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比城市高出2~6個百分點,進入了典型的老年社會。解決好農村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對于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及穩定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在分析前期農村養老模式的基礎上,探索未來農村養老的合理模式,降低農村老齡人口晚年生活風險,增強社會保障功能,加快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一、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現狀
1.曾依附于集體經濟的養老保障制度逐漸解體。從近些年的情況來看,集體經濟的社會保障作用已微乎其微。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容樂觀,并處于逐步萎縮狀態,且有相當部分的村級集體積累實際是“空殼子”,也就是說這些農民得不到任何補貼。在競爭加劇、科技發展,農民經營風險不斷加大的前提下,倘若還依靠集體經濟籌集資金必然不能實現保障功能。
2.農民的養老保障需求增加。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隨之而來的是養老需求與日俱增。農村傳統的家庭結構正逐步被“四二一”的家庭結構所取代,養老負擔加劇。同時,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會有大批青壯年離開家鄉步入城市工作,空巢老人的數量將不斷增加,這種現象進一步增加了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障需求。
3.2009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規定從2009年起開展新農保試點,試點覆蓋面為全國10%的縣(市、區、旗),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指導意見》的公布標志著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二、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家庭模式發生改變,家庭保障功能弱化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人口逐步減少,農民觀念發生變化,農村家庭規模逐漸變小,以前的家族式家庭模式也逐漸轉變為“四二一”家庭模式。此外,近年來,更多的農村青壯年離開家鄉到城市務工,農村空巢老人數量不斷上升,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空巢村”。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家庭保障模式的基礎逐漸動搖,家庭的保障功能快速走向衰弱。
(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農民參保能力有限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較大,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更是千差萬別。目前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同一地區農民之間,其收入狀況和生活成本存在較大差距,大部分農村勞動者繳費能力有限。加之,農民對社保政策關注不夠或尚存疑惑,對制度缺乏信心,保險意識不強,這樣就更加阻礙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農村養老保險的一個主要難點就是農民投保承受能力差,主要表現為投保面窄和投保檔次低。
(三)制度管理及立法體制不完善,資金運營存在缺陷
現階段,許多地區的養老保險業務由多個部門經辦,出現了政出多門、多頭管理、機構重疊、業務交叉等現象,部門間在工作中難免相互扯皮、推卸責任 “什么都管又什么都不管”;在資金運營方面也存在著相應的問題,例如管理不規范,運營安全性低,在實際的基金運行中,由于缺乏合適的投資渠道及相應的人才,農村養老保險基金能夠實現保值就很不容易了,更談不上增值了。
(四)保障水平低,制度覆蓋范圍有限
首先,由于人們對農村養老保障的認識不到位,在農村養老保險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大多數農民投保時都選擇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檔次。而到期兌現的養老保險資金基本無法起到養老保障的作用。其次,從保障的對象來看,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其實是一種“保富不保貧”的制度。那些真正需要養老保險的農民由于種種條件限制根本不能享受該項制度帶來的福利,今后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保障范圍還有待調整。
三、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未來發展模式研究
(一)社會養老模式
1.注重機構養老制度的建設。據民政部門統計,我國目前農村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已超過20%,農村空巢和類空巢家庭已經達到48.9%,而由于傳統養老模式的功能不斷弱化,對社會化養老的需求就越來越大,機構養老的重要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起來。
首先,各級政府應發揮好主導作用,為農村養老機構的運行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組織各方力量參與到農村養老機構的建設中來。其次,政府可以將農村養老機構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通過大力宣傳、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有能力的企業或個人在農村建立營利性的養老機構或老年村,為比較富裕的老年居民提供相對于政府主導的養老機構更高水平的養老服務。此外,還應積極完善公共財政體制,調整財政支取結構,確保有限的財政投入優先安排到農村養老服務的事業中去,切實解決農村養老機構數量有限和質量低下的問題。
2.加大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宣傳。政府的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大力宣傳,提高農民對養老保險的認識,用實際來為農民解說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必要性,同時也可以通過一些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刊物來宣傳農村養老保險工作,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
(二)家庭養老與商業養老保險相結合
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還沒有普遍推行的今天,家庭養老在一定時期內仍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隨著傳統的家庭模式發生變化,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漸弱化,單純依靠家庭養老無法起到全面的保障作用,此時,商業養老保險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為有條件的農村老年居民提供保障,這一方面是農村居民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保險公司開拓農村養老保險市場的需要。
1.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商業保險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給予傾斜。比如減免某些項目的稅費等,以減輕商業保險公司的運營壓力,幫助他們擴大農民商業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保險監管機構也應充分發揮作用,加緊制定和完善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政策和法規,為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氛圍。
2.商業保險公司要加快養老保險產品的創新。保險公司要立足于農村現實,根據當地農民的實際需求、收入狀況、家庭人員結構以及歷史文化風俗等特點設計出適用于當地的養老保險產品。
3.提高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服務水平和質量,爭取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保險服務。
(三)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新農保制度的落實和完善將逐步減輕農村人口的養老壓力,縮小城鄉居民養老方面的差距。在具體工作的開展中,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高度重視基金的保值增值問題。相關部門要做好基金管理和投資決策的研究工作,確定基金投資運營的合理模式及適當比例,以確保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能夠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切實解決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分擔問題。各級地方政府應該盡可能多的加大補貼的力度,中央政府也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給予不同的保費補貼和財政支持力度。此外,還應注意建立完善的新農保信息管理系統,并加強對新農保管理人員的培養,通過建設專業的養老保險工作管理團隊,提高相關部門的工作效率,提升養老保險的服務能力。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2009JJD630007)
參考文獻:
[1] 趙曼.社會保障[M].中國財法經濟出版社,2005(12).
[2] 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
[3] 范欣.關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思考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技,2010(7).
[4] 郎明朗,盧營.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問題研究[J].政治研究,2009(5).
[5] 蕭薔.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現行模式的制約因素與發展思路[J].中國鄉鎮企業,2007(4).
[6] 叢春霞,劉曉梅.社會保障概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7] 李春根.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8] 胡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1(1).
[9] 溫家寶.全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會議講話〔EB/OL〕.中央政府網,2009.
(作者簡介:顏培然(1989-),女,河北保定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