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條道路”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一次自我改良,是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的現代化,是當代西方社會民主黨的一次政策調整。它具有欺騙性、迷惑性以及失敗的命運。
關鍵詞:第三條道路;價值觀;實質
“第三條道路”自從被提出后,就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截然不同的評價,左派指責其為“涂著資本主義脂粉的社會主義者”,而右派則指責它為“戴著社會主義者面具的資本主義”。之所以存在評價上的巨大差異,其根本原因在于對它的實質有著不同的理解。在我們看來,“第三條道路”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一次自我改良,是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的現代化,是當代西方社會民主黨的一次政策調整。
一、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一次自我改良
目前,當代資本主義正處于大變革時期。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國家調節方式以及國際關系都經歷著深刻的變化。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就是資本主義適應新形勢的變化不斷進行自我調節的歷史。資本主義的每一次自我調節都使它獲得新的動力,因而當代資本主義仍然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對資本主義制度所作的分析錯了,這只是表明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其內部所蘊含的全部生產力,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馬克思主義認為,一種社會制度的最終滅亡,取決于該制度的發展狀況及其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狀況,只有當這種制度內部所蘊涵的全部力量都釋放出來,它才會走向滅亡。
在這種情況下,當代西方社會民主黨人沒有選擇用另一種制度來取代資本主義制度,而是選擇了在現有的制度下,通過對其具體的管理模式進行改良,以此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第三條道路”價值觀認為,雖然資本主義制度還具有活力,不會立刻走向滅亡,但不等于說資本主義制度是盡善盡美的,相反,它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這些也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于是,執政的當代西方社會民主黨,希望通過改革來使資本主義制度更加的完善,它們所提出的“第三條道路”價值觀及其理論,也只不過是一種新的資本主義治理模式。
可見,他們提出“第三條道路”的目的,只是在于應對當代西方資本主義本身所存在的各種弊端,在資本主義制度所許可的范圍內,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調整改革,其目的是為了消除當代資本主義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使資本主義更加具有活力。
二、它是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的現代化
“第三條道路”的理論和價值觀,是針對西方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理論本身的缺陷而提出來的,是對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理論的一種現代化的改造。當代西方社會民主黨人在指導思想和名稱上,都力圖與傳統左派劃清界限。他們用“第三條道路”來代替社會民主主義理論。這雖然只是一個稱呼上的變化,但絕不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對于當代西方社會民主黨人來說,“第三條道路”不僅僅是一個能指的轉換,而且還是一個所指的轉換。在能指上,它采用了“第三條道路”而不是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這本身就表明他們對于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理論持一種不滿意的態度,更重要的是它的所指的變化,即它所指向的并不是傳統的左派——社會民主黨,而是一種現代化了的新型社會民主黨。他們認為,傳統社會民主主義固守教條不愿進行改革,不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現實。
但是,“第三條道路”價值觀對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的現代化,并不是對它的簡單拋棄,而是對它的揚棄,既在堅持傳統左派價值觀的基礎上,對實現價值目標的手段所進行的更新。二者之間既保持著連續性,又存在顯著的差別。“第三條道路”的價值觀與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的價值觀之間的區別,表現在實現價值目標的具體手段上存在著差異。“第三條道路”從超越左與右的對立出發,把原來被左派認為是屬于意識形態的東西,當作非意識形態的手段性的東西,在如何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如何實現社會公平、如何對待公有制、如何對待階級結構等問題上,采取了實用主義立場,凡是有利于實現其價值目標的東西,不管原來是屬于哪個黨派的,都統統借鑒吸收,在政策取向上表現出了很大的靈活性和包容性。正是通過這種現代化的改造和對社會民主主義的變革,西方社會民主黨放棄了老左派的立場,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但是,我們在把它與傳統社會民主主義價值觀進行深層對比時,就會發現,“第三條道路”所謂的社會民主主義的現代化,從一定程度上說就是傳統左派的“右傾化”,是對社會民主主義原則立場的一種“背叛”。它改革的整體方向,是將傳統社會民主主義價值觀中的社會主義的成分剔除,試圖同社會主義劃清界限。“第三條道路”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一次自我改良,是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的現代化,是當代西方社會民主黨的一次政策調整。它擺脫不了其欺騙性、迷惑性以及失敗的命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楊光蘭(1986.12-),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