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3G在國內三大運營商的大力推廣下,已發展用戶過億,當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3G標準TD-SCDMA產業化的進程越來越快,正式商用也越來越廣泛的時候,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在開始了下一代通信技術(4G)的發展,并積極參與有關技術的研發和標準的制定,期望在4G上奪得先機。如若用原3G的戰略眼光來發展4G,那么勢必中國又會落后一大截,對于一個13億人口的通信問題如何解決,現就4G戰略在我國的發展作一些探討。
關鍵字:4G;TD-LTE;HSPA+;Rev.B;Wimax
就在2009年5月17日中國電信日這個特別的日子,中國電信的“天翼”,中國移動的“G3”,中國聯通的“沃”相繼和我們見面了,從此中國也進入了新一代移動通信,3G時代。
談及全球電信市場趨勢,3G業務由漫長導入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隨著3G業務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數據業務成為增長最快的業務,固網寬帶在互聯網多媒體業務的拉動下保持增長。
早在2006年,當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3G標準TD-SCDMA產業化的進程越來越快,正式商用近在咫尺的時候,國家相關部門已經在密切關注下一代通信技術(4G)的最新進展,并積極參與有關技術的研發和標準的制定,期望在4G上奪得先機。
中國政府提出了:以3G戰略來發展4G,這是我國4G發展的戰略規劃。按照我國目前TD的發展思路,1998年,大唐提出TD標準并提交國際電信聯盟(ITU),2000年TD被國際電聯定為3G候選標準;2002年在國家的支持下,國內八大企業聯合成立了TD產業聯盟,開始了TD的產業化推進工作;2006年1月,TD被信產部定為國內3G的行業標準,也就是國家標準。
從標準的制定到產業化的推進,TD經歷了漫長的等待。上述會議知情人士表示,在1G時代,我國根本沒有自主專利,2G我國基本是從產業末端介入,3G則是從技術標準制定末端介入。由于現在國內的4G研究主要由高校組織,政府希望能吸取3G產業化的經驗和教訓,從一開始就發動企業參與其中,共同推進4G的研發。
在3G走向商用的同時,國外有關4G的研究已經小有成果,歐盟、日本、韓國都啟動了相關計劃,三星、西門子、摩托羅拉等企業以及運營商NTT DoCoMo都在研究方面相對領先。
據國家有關部門稱,目前4G國際標準現在還未確定,國際電信聯盟還再征集4G標準。在4G上,不可能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企業可以掌握全部核心技術,而是各國都有知識產權,中國已經計劃在2008年后向國際電聯提交4G標準。
中國3G的TD技術產業化大概用了8年,4G的產業化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根據國際電聯的4G時間表:總體目標及遠景已于2002年10月完成,2006年至2007年,完成頻譜規劃,2010年左右完成全球統一的標準化工作,2012年之后開始逐步商用。
中國現階段的4G研究成果,主要是在上海建立的一個4G試驗網,2006年11月,該項目通過了國家科技部863信息領域組織的驗收。業內專家指出,中國建立上海的4G試驗網就是希望能向國際組織提出自己的標準,雖然這樣仍不能掌握4G的核心技術,但只有積極參與4G國際標準的制定,才能逐步邁向產業上游,而不是總在別人后面打工。
在上海建立的一個4G試驗網項目通過驗收之后,國家將啟動重大專項“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網”,包含有4G的關鍵技術研究和標準化工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從2005年10月開始,中國已經成立了“未來移動通信論壇”,在中國移動通信標準化協會主辦下,由上海試驗網負責人、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擔任秘書長,成員包括四大運營商、幾大高校,以及大唐電信、西門子、三星、普天、高通、英特爾、華為、中興等。他們通過未來通信論壇形成一個技術交流平臺,如果有了技術標準,還可以推產業聯盟。
如果中國政府真的以3G的方式發展4G,這意味外資企業可獲得的參與機會或者市場份額都會非常有限。畢竟國外一些知名企業在這方面走在了我們前面。對4G最為關注的外企包括北電、三星、摩托羅拉等,分別在3G以及Wimax上擁有較多知識產權的高通和英特爾也爭得不可開交,希望能獲得4G的主導權。
由于中國希望在3G標準上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外資企業認為實際上留給外企的空間并不多,雖然阿爾卡特、愛立信、諾基亞等企業已經通過建立合資公司的方式介入了TD產業,但這種參與程度遠遠不能滿足外資企業對中國3G市場份額的渴求。
2006年,北電以3.2億美元的價格將其UMTS賣給了阿爾卡特,并正式宣布退出3G市場,轉攻4G。2006年11月,摩托羅拉正式在北京成立無線寬帶中國研究中心,摩托羅拉執行副總裁兼網絡及企業通訊事業部總裁格雷格-布朗透露,該研究重點將集中在OFDM、MIMO等涉及4G的基礎技術方向。
種種跡象表明,這些外資企業早已看出4G網絡的商業價值,并且已經在著手研發4G網絡,對于國內的華為,中興等知名通信廠商,要想爭搶市場份額,迅速在國際上占有4G網絡的一席之地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011年是美國通信行業的4G年,除了有三個LTE網絡開始布建,鋪天蓋地而來的移動裝置軍團也讓消費者眼花撩亂。AT&T、MetroPCS、Sprint、T-Mobile、Verizon都大舉推出智能型裝置并趁機推廣4G服務。回觀中國通信行業,2011年的主題詞還是『3G』,截至2011年12月,國內運營商共完成3G專用設施投資接近千億元。3G基站規模達到79.2萬個,其中TD基站22萬個,3G網絡已覆蓋所有城市和縣城以及部分鄉鎮。3G用戶達到11873萬戶,其中TD用戶4801萬戶,新增2731萬戶。在移動電話凈增用戶中,3G用戶所占比重從年初的43.7%上升到72.5%。一連串的數字證明3G正在國內蓬勃地發展。
目前在我國,4G的試驗網也相繼建成,并投入實驗研究階段,2007年1月,我國第一個4G試驗網已經正式進入第三階段,即外場試驗和預商用計劃。在移動測試中,上海延安西路高架做了2千米長的覆蓋,車輛在真實的路況中以50千米的時速行駛,獲得的下行速率為20~90Mbps,上行最高也可達80Mbps,流暢的演示了基于IPv6的高清電視等業務。同時,上海崇明在利用4G技術部建無線寬帶網絡,實現全覆蓋并進行預商用。2001年,863計劃啟動了面向B3G/4G的移動通信發展研究計劃——未來通用無線環境研究計劃(Future Technology for Universal Radio Environment)。在冷觀3G市場的同時,中國已經啟動4G研發整整5年,國內十余家大學、企業和研究所均參與其中。
而在此大背景下,不可忽略的是三家運營商在4G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動作,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得益于3G優勢雖然不是很情愿,但也早已開始了4G的布局:中國聯通在全國56個城市建設HSPA+;中國電信早在2010年在網絡演進方面進行CDMA REV.B實驗網的建設,同時LTE實驗網的建設工作也已經開始,表明中國電信已開始對未來的4G建設進行布局;而受限于TD-CDMA的技術劣勢的中國移動,其提前布局4G的需求則顯得相對迫切:從2011年初開始,中國移動就明顯加強了對4G盡快上馬的呼吁,除了宣布7城市TD-LTE規模試驗啟動外,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在兩會期間遞交的提案也是緊緊圍繞TD-LTE展開。最新消息包括:工信部批準TD-LTE規模試驗第一階段結束,進入規模試驗第二階段;中移動競得香港TDD頻段將用于在港建設TD-LTE網絡等。
這兩年,隨著中國移動廣州TD—LTE規模試點的穩步推進,國際化道路形勢也是一片大好,終端的發展成為了TD-LTE產業鏈著力發展的重點。此前,曾有中國移動相關人士表示,TD—LTE在網絡方面已經越來越有把握,下一步將在終端方面進行發力。據了解,目前TD—LTE終端主要包括TD—LTE芯片、數據卡、CPE(用戶終端設備)、平板電腦、TD—LTE手機等方面,而TD—LTE手機芯片已開始大規模研制。“TD—LTE多模雙待手機終端正在加速研制中,測試機已經出來了。”據廣東移動相關人士透露,2012年TD-LTE主打的是無線上網卡,近兩年內多模單待的手機及其他終端也會逐步出現,或許還會引入TD—LTE的一些VOIP語音業務。也許,對于許多手機用戶來說,3G尚未替代2G,由TD—LTE引領的4G就將橫空出世沖刺商用,難免會抱怨技術更新換代太快,以前的手機又要淘汰了。當然,用戶也不用太擔心要更換手機終端,TD—LTE網絡下必然會兼容多種終端制式。
目前國際市場上認為未來4G方面有LTE和WiMAX兩種技術標準,全球最主流的運營商選擇以LTE為主,而新興的中小運營商則傾向選擇WiMAX。今年以來真正做到LTE商用的只有瑞典、日本和美國的個別大運營商,全球其他70-80家運營商則處于測試或者試用的階段。
標準爭奪是主戰場,最終很可能歸結為3個4G標準:802.16m,以中國為中心的LTE標準,以其他地區代表為中心的LTE/wimax。LTE標準爭奪中,雖然會有很多的妥協,但中國標準很可能與一些其他利益集團代表的標準越來越遠,而不是越來越近。 LTE商用、試商用和無線城市建設此起彼伏。 更多的IT公司參與到通信標準的制定、通信網絡的建設中。 LTE和3G融合技術快速得到推進,但現階段我國的3G和WIFI融合將更吸引眼球。
4G最終采用哪種版本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很重要,中國采取哪種戰略則涉及到外企能在未來的中國市場獲得多大的市場份額,大家都在博弈,結果還不好預測。未來無法預測,誰都可能是贏家,Anything is possible,但走在技術前沿的人,最有可能獲取勝利。
參考文獻:
[1]牟曉隆.運營商主導TD-LTE標準:中國4G戰略輪廓漸清[J].通信世界,2008(20).
[2]周夕良. 4G的發展與挑戰[J].電子技術(上海).2006(4).
[3]尤肖虎,陳明.未來移動通信系統展望和我國的發展戰略[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3(2).
(作者簡介:鄭歡(1981.10-),男,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項目管理專業2008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