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大蔥價格突飛猛漲,“十塊錢買兩根蔥”的現象令消費者惴惴不安。商務部監測顯示:一季度全國大蔥批發價格最高漲到每公斤4.99元。 而蔥農卻反映,地頭蔥價雖然比去年略有增長,但與往年相差無幾。那么農產品漲價的環節究竟在哪里?經調查發現,4月初,北京超市里大蔥的零售價格為每公斤11.95元,而新發地的批發價格是每公斤4.2元。超市的蔥價比批發價高出了整整1倍還要多,由此可見,流通環節對蔬菜價格上漲的“貢獻”有多大。
近幾年,農產品市場仿佛進入一個怪圈,市場的一頭是“菜賤傷農”,另一端消費者卻無奈地承接著“高價菜”的現實。“傷不起”的菜農和“吃不起”的消費者,讓人們一度懷疑市場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據媒體調查,蔬菜從 “菜園子”到 “菜籃子”,一般要經過“菜農—小販—產地批發商—長途運輸戶—銷地批發商—小販”等多個中間環節,每個環節至少加價5%。尤其是“最后一公里”,有時菜價會上漲一倍。
流通已經成為困擾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雖然我國已基本建立起覆蓋城鄉的流通網絡,但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流通”的傳統觀念,造成其發展仍然滯后于國際水平。中國商業聯合會資料顯示:2005年以來,物流成本占到中國國內最終菜價的2/3和各類產品物價的1/3,在GDP中所占比重高達18%,而西方發達國家同類指標是8%到10%。
高昂的物流成本有其自身特殊的形成原因。一方面,和發達國家比,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遠遠滯后,這種情況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得到全面體現;另一方面,我國農民布局分散且多在偏遠地區,物流設施的滯后、政府部門的割裂、信息手段的缺失都在壓縮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的空間。除此之外,有專家指出,流通領域組織化程度低,流通環節過多也是推高成本的主要因素,每個環節中的勞務費、油費、運輸費等各種費用加在一起,最終都會層層加碼到終端產品上,由此必然會造成價格上漲。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流通才是造成“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癥結所在。
針對流通領域存在的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于7月11日通過了《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主要任務、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此時出臺《意見》,可以降低流通成本,進而促進消費,對于下半年的穩增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流通產業研究室主任宋則說,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扶持流通業發展的含金量最高的一份文件。”《意見》概括起來共有十大要點,幾乎涵蓋了所有問題,其中有針對流通環節過多給出的解決方案,也有對流通企業在經營和稅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當然好政策只是一個前提,如何落到實處才是關鍵。許多專家表示,該《意見》中的許多提法目前還只是一個方向,希望能盡快出臺實施細則。《意見》所列各項政策涉及價格、商務、財稅、工商、交通等多個部門,如何加強這些部門在制定政策中的協調性,也是眼下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