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緒強



——“如果牛肉價格還是按照現在的趨勢上漲,我覺得以后牛肉就是貴族肉,老百姓根本吃不起”。
——“現在養牛還是散戶比較多,形成不了規模,也就沒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我現在只是一個新發地批發牛肉的批發商,也沒有多少資金,但是我真的想在牛上做點文章,你說我可行嗎?”
這些話都是牛肉批發商謝言良在他拉牛肉的面包車里對我說的。7月21日晚,北京迎來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我倆在他的老家河北省易縣大巨村采訪完回京,被堵在了離城區幾十里外的高速公路上長達六個多小時,最后由于城區積水太深而回不了家,我和他在車里整整聊了一夜。
15年販牛看遍牛市風雨
謝言良從1997年來到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做起牛肉批發生意,算起來已經有15個年頭了。每天,他都要批發從河北香河、天津、東北運來的牛肉,然后再送往北京的各個終端銷售市場。
“前些年是賺錢了,但從去年開始利潤就小了很多,特別是今年牛更少了,能保本就不錯了。”謝言良嘆了口氣。
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前幾天從香河進的一批牛肉,批發價是17.8元,到新發地之后賣到18.3元,這中間他加了5毛錢,排除一個月交給新發地5000元的攤位費,一天10元錢的檢疫費,還有雇傭6個工人一天1000元的勞務費和水電費,裝進自己口袋里的也就沒有多少了。再加上近些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導致一些常年合作的機關單位紛紛與他脫離合作關系轉而向大廠商尋求供貨渠道,客戶少了,賣的就少了,賺的自然也就少了。
“從4月份以14.6元/斤的價格進貨,再到5月份的16.1元/斤、7月份的17.8元買入,牛肉價格一月一漲,我預計到中秋節還會上漲,甚至今年一年都不消停,再這么發展下去,牛肉真成了老百姓消費不起的貴族肉了。” 對于持續高漲的牛肉,謝言良有自己的感慨。
在凌晨一點這個讓人困乏的時間段,謝言良談起牛來卻滔滔不絕。
牛肉價格居高不下有其因
對于為何牛肉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有著多年販牛經驗的謝言良有著自己的看法。
“牛肉價格持續高漲,我認為是養牛的人少了。隨著肉牛價格上漲,飼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漲,老百姓無力拿出更多的錢養牛,再加上疫病的侵襲更造成老百姓養牛積極性下降。牛少了價格自然就上漲,但最關鍵的原因還是散戶飼養太多,規模化養殖太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就差,最終導致牛肉價格上漲。”謝言良說。
這樣的判斷在謝言良的老家得到了印證。
在謝的老家,我們見到了當地的一位養殖戶丁樹生,他當年還是村里養牛小區建設的負責人,50多歲的丁樹生家里養著29頭肉牛,這樣的規模在村里算是比較大的。在他家,我們看到了簡易的牛棚,臟亂差的環境讓牛都不愿意趴在地上休息,許多牛都選擇站在牛棚里。
丁樹生告訴記者,大巨村一直有著養牛的傳統,前幾年村里的904戶農民基本上80%有牛,最少的也有10頭的規模。由于是回民村,所以村里人吃的都是牛羊肉,對于村民來說,自己養牛除了可以解決吃肉問題,還可以拿到牛市賣了賺點錢花,為此,2001年村里專門規劃了一個24畝的養牛小區,讓12個養牛大戶每家分兩畝地進行肉牛養殖,以帶動全村肉牛產業發展。好景持續了兩年,由于2003年在村里發生的一場口蹄疫,養牛戶損失慘重,村民養牛的積極性受挫,養牛戶逐漸減少。
疫病只是導致肉價上漲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飼養成本的上漲。
丁樹生以自己家養的牛為例說,“我現在買一頭快成年的肉牛要5000元,成年的要6000多,這一頭牛一天平均要吃15斤飼料,玉米粉每斤1元、豆粉每斤2元、花生餅每斤1.6元,29頭牛一天消耗的飼料也是很大的開銷。”
“養牛不比養豬,養牛的周期長,出欄慢,而養豬周期短,出欄快,也有許多人選擇養豬而不養牛。”謝言良說。
大巨村另外一位農民告訴記者,村里大部分都是散戶養殖,缺少資金,抵御風險能力差,飼養環境落后,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前農民那種傳統養殖方式已經落后,如果村里想要讓養牛業重新起步,必須走規模化養殖道路,讓農民抱團養殖。
牛商的夢想
車窗外雨勢依然瓢潑,牛的話題仍在繼續。
“越來越多的客戶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寧愿選擇直接與廠商建立供貨關系,再看到村里養牛的越來越少,咱心里確實也很著急,我愈發感覺到規模化養殖的重要性。我想在村里搞規模化養殖,讓鄉親們養牛的營生繼續做下去,但是卻遇到了很多困難,讓我這個前幾年就有的想法無法實施。”謝言良顯得很激動,并不標準的普通話讓他說話有點別嘴。
“能把你的想法說一下嗎?”我很好奇,想看看這個牛肉批發商有怎樣的抱負。
“你也看到我們村的北方牛市了,那塊24畝的地我前幾年就承包下來了,想成立合作社,建立標準化肉牛養殖場,讓農民參與進來。這樣合作社就可以請專業技術員傳授先進的飼養技術,讓肉牛質量有所保證;合作社也可以統一配送飼料,防止摻假現象發生;遇到疫病的時候還可以采取專業防治措施;同時還可以為牛尋找銷路;最重要的是只有大家抱團在一起,才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從而讓我們村從傳統的養牛方式轉變到先進的養牛方式上來。”謝言良說。
謝言良確實是個養牛的能手,之前他也是養牛小區的12戶之一,雖然后來由于父親生病他沒有精力養牛了。地上已經長滿了青草,但在他的院子里還是依稀可以看到當年養牛的景象。整潔的路面,構建的牛棚結構合理,對面就是囤積飼料的屋子,與丁樹生的養牛小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為什么這個想法一直沒有實現?”我問道。
“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有資金扶持,建立正規養殖場的這部分錢我可以自己出資,因為畢竟之前批發牛肉也積攢了一部分資金,我可以拿出來,但是在肉牛上我卻無能為力,這24畝地最少可以養殖1000頭牛,這么大的開銷是我現在所承擔不起的,之前也問過貸款的問題,但小企業貸款一次才25萬元,這點錢對這個項目來說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謝言良有些無奈。
“跟村里領導匯報過這樣的想法嗎?”我問。
“匯報過,但是得到的答復都是你先把養殖場建立起來,我們再給你向上申請,這樣的回答讓我很怵,萬一我建起養殖場后卻沒有得到支持怎么辦?我的錢也是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啊。”老謝的傾訴,讓我感受到他內心的急切。
大雨漸停。打開車窗,雨后的空氣格外清新,一晚的疲憊似乎也減輕了很多。
在全國,像大巨村這樣養牛人逐漸減少的村子應該不在少數,像謝言良這樣有著養牛夢想的人也應該不在少數,面對這樣的群體,誰伸出手拉一把呢?
7月16日,農業部發布的《2012年扶持“菜籃子”產品生產項目實施指導意見》提出,重點扶持建設一批有一定規模、生產技術基礎好,并在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產品質量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生產基地。其中,畜牧業主要支持生豬、蛋雞、肉雞、肉牛和肉羊等畜種,重點扶持主產省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畜牧業走規模化養殖才是出路,這樣的思路體現了政府對畜牧業的重視。
然而對于那些想在畜牧業做點實事卻因為資金的不足難以起步的個人或者組織,政府是否可以也出臺一些相關政策予以扶持呢?讓那些有一定規模的標準化養殖場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一批想要投身到這個行業的組織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