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超

在北京亞運村的華堂超市里,兩個冷柜里擺放著進口的澳洲牛肉。不過,要讓這些“遠道而來”的牛肉,在中國消費者餐桌上和在澳大利亞消費者餐桌上具有同樣的質量,確實不易。
在北京亞運村的華堂超市中,兩個冷柜里擺放著進口的澳洲牛肉。這些牛肉來自于澳大利亞最大野生肉牛牧場企業——澳牛集團。
澳牛集團1983年成立,自此從西澳大利亞開始戰略性發展,積極向東南亞以及本地市場提供高品質的肉牛和牛肉制品。時至今日,該公司已成為澳大利亞占地第二大的牛肉生產商,擁有約40萬頭肉牛,同時掌握著澳大利亞北領地、西澳大利亞和昆士蘭的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2009年,歐洲大型私募基金泰豐資本收購了CPC公司93%的股權。今年,泰豐資本開始與北京澳德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合作,為CPC公司的牛肉進入中國市場展開運作。
不過,要讓這些“遠道而來”的牛肉,在中國消費者餐桌上和在澳大利亞消費者餐桌上具有同樣的質量,確實不易。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泰豐資本和北京澳德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一直在努力。
源頭可控尋伙伴
質量一直是CPC引以為傲的資本。相當于中國面積1%的牧場,水草豐美,為肉牛的野生放養提供了絕佳的生態環境。同時,CPC牧場中的肉牛全部采用閹割飼養技術,兩至三年的飼養周期和國際最高標準化的屠宰流程,為用戶提供美味、柔嫩多汁、高營養價值、真正純天然的最高品質牛肉。
CPC首席執行官馬克·埃文(MarkIrwin)介紹,澳大利亞從未出現過瘋牛病、口蹄疫等病例;早在上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就已經消除了牛的結核病。這些都保證了澳大利亞牛肉的安全性。
對于牛的健康,CPC會將牧場圈成若干塊,每一塊設有取水點。由于水源是最容易導致疾病發生的,所以CPC每天都會對取水點進行檢查,以確保水源未被污染。同時,CPC每隔幾個月就會對牛進行檢查,根據牛的年齡進行抽血、注射疫苗等。
除自然條件外,在屠宰環節CPC也嚴格遵守澳大利亞政府的相關規定,以確保所有紅肉產品都符合最高的安全及衛生標準。
在出口環節,CPC則采用全程冷鏈管理,確保出口產品質量。埃文介紹,所有CPC生產的牛肉都具有可追溯系統,“牧場和牲畜都有編碼,牲畜的耳標號碼與其相關信息一一對應,這樣可以實現對整個牲畜生命周期的追溯”。
盡管CPC的管理措施從源頭上保證了牛肉的質量,但在進入中國市場后,其對于合作伙伴的管控卻遇到了困難。
由于澳大利亞人工成本較高,所以澳洲牛肉大多以“四分體”形式進口到中國,再由中國的屠宰廠精細加工后進入銷售渠道。目前,CPC還在對國內屠宰企業進行考察,目前還沒有找到滿意的合作伙伴。
北京澳德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郭查崗介紹,目前泰豐資本、CPC和澳德康正在共同對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屠宰企業進行重點考察,包括衛生和冷鏈條件等,以求確保CPC生產的牛肉進入中國后,在屠宰環節保證質量。
另一個任務是尋找合適的銷售商。郭查崗介紹,對于冷鮮肉而言,0攝氏度是最佳的保鮮溫度。但國內大多數超市里,冷鮮柜的溫度一般控制在4~7攝氏度水平。為了不影響保鮮度,CPC牛肉特別使用的包裝袋可以保證牛肉5~9天的新鮮度。
創新方式做中國市場
談到與銷售商的合作,泰豐資本董事弗蓋里·利米認為,80%的食品安全是在食品出了工廠到消費者這一過程中發生的,究其原因是冷鏈不足。因此,泰豐資本希望其合作的經銷商在冷鏈方面具有較強實力,同時可以具有與泰豐資本相同的品牌觀念。“其實我們與超市的利益是一致的,都不希望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所以我們會把自己的安全標準灌輸到超市,只有滿足條件的超市我們才會選擇進入。”
為了保證冷鏈的合標,CPC專門從澳大利亞派人來培訓中國超市的分割師和分銷員。
郭查崗介紹,自己已經建議泰豐資本和CPC嘗試以專賣店的形式進入北京、上海等地的市場。“我們也計算過,開專賣店的成本不見得比進入超市高。”“專賣店是一次性投入。在澳洲,CPC的牛肉也有專賣店,而且銷售也不錯。更重要的是,在專賣店購買牛肉的消費者,單次購買量要比在超市購買量多。這也可以保證專賣店的利潤。”郭查崗表示,如果此種方式最終獲得認可,不排除在專賣店中銷售其他與牛肉相關產品的可能,也可以促進中國消費者對牛肉的消費。
對于CPC在中國的未來,泰豐資本中國區總裁石博充滿了信心。未來5年,泰豐資本希望把澳牛集團生產牛肉的10%~20%賣給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