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偉
【摘要】本文在考察了2003年至2011年14 家商業銀行的盈利狀況基礎上,選擇銀行資產收益率作為銀行盈利水平的測度變量,運用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分析了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盈利的三類因素——銀行內部因素、市場結構因素、宏觀經濟因素的具體影響。研究發現,銀行內部因素是影響商業銀行盈利水平的主要因素;市場集中度的影響較強,市場份額因素的影響則不顯著;經濟增長率因素的影響較小。
【關鍵詞】銀行盈利銀行內部因素市場結構因素宏觀經濟因素
在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中,盈利能力通過銀行當前的收益水平以及今后收益的持久性和增長性表現出來。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是其盈利能力最直接的體現,以不同業務為主體的商業銀行其盈利構成不盡相同。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的階段,銀行的凈息差在不斷縮小,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實現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持續提升,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由于銀行盈利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銀行的長遠發展,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穩定,因此分析哪些因素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本文利用國內十四家商業銀2003年至2011年的面板數據,運用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方法進行實證分析,嘗試研究銀行的盈利能力與銀行內部因素、市場結構因素和宏觀經濟因素之間的關系。
一、文獻綜述
關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在研究的范圍和角度存在差異性但通常將影響樣式銀行盈利的因素歸結為內部因素、市場結構因素和宏觀經濟因素三個方面。銀行內部因素主要有資產質量、資本狀況、資產規模、成本控制和收入構成;市場結構因素的影響主要是指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等;而外部宏觀經濟因素則包括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等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外部經濟環境因素。
對于如何選取指標來測度銀行內部因素,Angbazo(1997)曾用商業銀行數據實證研究得出非生息資產的機會成本、杠桿率、有效資產/總資產與銀行凈利息收益率有顯著的正相關性,流動資產/總負債與銀行凈利息收益率負相關。Valverde & Fernandez (2007)在研究歐洲的銀行盈利能力的決定因素中,使用了包括市場集中度指數、銀行風險變量、專業化和多樣化變量在內的指標體系,分析了它們對銀行利率差、總收入水平和勒納指數的具體影響。他們認為專業化變量和銀行利潤顯著相關,多樣化產出使得銀行增加收入,并獲得更大的市場影響力。Barajas,Steiner & Salazar(1999)對哥倫比亞銀行息差的研究顯示,高息差與經營成本、不良貸款的構成及稅收密切相關。
關于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的研究較少,其中劉渝東(1999)通過對我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收益率進行財務上的趨勢分析和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各銀行的盈利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原因在于非利息支出增加過多、利差縮小、國家調高銀行的營業稅率等。付強(2004)以我國主要商業銀行的數據為樣本,采用回歸方法分析其盈利水平,發現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與存款占總資產比率、利差占總資產比率呈正相關。高瑋(2010)研究發現,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主要由銀行內部特征變量決定,其中,銀行信貸率與銀行利潤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銀行規模、所有權性質與銀行利潤率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宏觀經濟變量和金融結構變量與銀行利潤率的關系在總體上不顯著,只有通脹率與銀行利潤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存款和公債投資與銀行利潤率之間呈負相關關系,但是并顯著性。在借鑒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本文的試圖使用面板數據進行計量分析,研究銀行內部、市場和宏觀因素與銀行盈利能力的關系。
二、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設定
根據上述分析,決定銀行盈利能力的因素有內部因素、市場結構因素和宏觀經濟因素,參考Bartholdy,Boyle和Stover(1997),Barth,Nolle和Rice(1997)對商業銀行盈利性所做的研究,對其中變量加以調整,設定如下形式的模型:
yit=β0+β1fit+β2xit+β3cit+μit
其中,i表示不同銀行個體,yit為被解釋變量,反映t時期第i個銀行的盈利指標,本文中為資產收益率(ROA),fit代表t時期第i個銀行個性因素變量,xt代表t時期市場結構因素變量,ct表示t時期宏觀經濟因素變量,uit表示誤差項。
被解釋變量選取的是銀行資產收益率(ROA),等于稅前凈利潤除以銀行總資產。銀行內部因素解釋變量主要包括成本收入比(CER,經營費用/總資產)、資本充足率(CAR,資產/風險)、不良貸款率(BLR)。在衡量市場結構的指標中,本文采用市場份額和市場集中度指標測度樣本期間銀行業的市場結構。存款的市場份額(MS)等于各銀行存款除以中資銀行存款總額。集中度變量(MCON)則(GROWTH)。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樣本時間選取2003年至2011年,14家商業銀行的財務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以及各商業銀行的各年度報告。本文使用的方法是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并運用豪斯曼檢(Hausman test)加以檢驗,而后決定采用何種模型。本文選取的商業銀行樣本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是4家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
二是10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信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深圳發展銀行。
(三)對三類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本部分我們將對影響中國商業銀行資產利潤率的銀行內部因素、市場結構因素和宏觀經濟因素進行計量分析,先對銀行個性變量、市場結構變量、宏觀經濟變量三類因素進行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估計,再利用Hausman檢驗判斷哪種模型的有效性,并結合我國銀行業現實情況對實證結果進行分析。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Hausman檢驗結果表明,Prob<0.05,即采用固定效應模型。
根據表1的回歸結果,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結論:
1.銀行內部因素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在銀行內部因素中與銀行盈利存在正相關關系的因素是資本充足率;呈負相關關系的因素是不良貸款比率、成本收入比,其中成本收入比的負面影響大于不良貸款比率。資本充足率是指銀行自身資產對加權風險資產的比率,代表了銀行對其負債的最后清償能力。對于上市商業銀行而言,較少的股利分紅使得資本充足率不斷的提高并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當銀行具有較高的資本充足率時,向市場傳遞了積極的信號,提高了市場對銀行自身的信心。
不良貸款比率和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呈負相關關系,但是統計結果并不顯著。不良貸款和銀行的盈利之間會互相影響。一方面,如果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很高,銀行就必須用更多的利潤對其沖銷。另一方面,如果商業銀行自身盈利不高,就會影響處置不良資產的速度,進而影響銀行將來的盈利能力。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處在較低的水平,所以一段時間內其對商業銀行的盈利影響較小。
銀行的經營成本是影響銀行盈利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成本收入比可以反映商業銀行在業務結構和管理運營上的差異,不同的商業模式、產品組合、資產組合,都將導致不同的成本費用結構。成本收入比率越低,說明銀行經營過程中有關的管理成本以及其他營運成本就越低,也就是代表著銀行的營運效率越高,銀行可能具有較高的盈利水平。本文實證結果表明,成本收入比與銀行盈利水平之間為負相關關系,即當成本收入比增加時銀行資產利潤率會減少。這表明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是低效的,資產和勞動投入的增加并不能全部轉化為產出收益的增加并使得資產收益率提高。
2.銀行業的市場結構因素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從表1回歸的分析結果可見,存款份額集中度與商業銀行資收益率有顯著負相關關系,而銀行存款的市場份額與銀行資產收益率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效率結構假說認為市場趨于集中是因為行業中某些企業具有較高的效率從而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即盈利性和高集中度之間的關系只是盈利性和高效率之間的關系。在銀行業中,具有較高的成本控制水平和良好的聲譽的銀行往往具有高效率,從而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提高了商業銀行的集中度。根據Smirlock(1985)的研究,市場高度集中的銀行利差較小。Berger(1995)認為美國銀行集中度和效率的關系依賴于其他的因素。我國銀行業與其他國家銀行業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在于,商業銀行目前并沒有利率定價權,銀行即使處于壟斷地位,也不能通過提高或降低利率的途徑增加盈利。我國商業銀行業的高集中度,會導致較低的運營效率,適當引入競爭則能夠提高效率,優化資源的配置,這意味著對于中國商業銀行來說降低集中度,促進競爭更有利于提高銀行盈利水平。目前,在商業銀行的收入構成中,利息凈收入仍是營業凈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以存貸利差收入作為其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擴大存款市場份額是獲取盈利的主要途徑。
3.宏觀經濟因素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從計量結果中可以看出,經濟增長率與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即經濟的快速發展,會帶動銀行盈利水平的提升,但是相關性不顯著。理論上,商業銀行具有親周期性。在經濟繁榮時期,企業財務狀況表現良好,償付能力高,不易形成銀行不良資產;同時,銀行對客戶的經濟前景樂觀,客戶信用評級高,從而提取較少的貸款損失撥備,銀行利潤表現出較高的水平,從而導致較高的利潤分配;再次,投資旺盛,資金需求量較大,因此貸款利率水平較高,銀行利息收入增加;反之則反是。經濟增長與銀行盈利間的正相關關系在很多市場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是,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正處于初始階段,商業銀行并沒有利率的自主決定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受市場波動的影響相對小。同時,貨幣政策通常逆經濟形式而定,因此在經濟繁榮和蕭條時期,逆經濟形式的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商業銀行的業務規模和盈利水平大幅跳躍的作用。
Perry(1992)認為銀行的盈利水平取決于通貨膨脹是否為可預期到的,如果通貨膨脹為預期到的,則收入的增長會大于成本的增加;如果通貨膨脹為非預期的,則銀行所采取的調整措施將是滯后的,從而使得銀行成本的增長大于收入的增長,導致銀行利潤減少。本文的結論是通貨膨脹率與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呈正相關性。在經歷通貨膨脹時,整體經濟所面臨的名義總需求處于不斷擴大的狀態,企業景氣度總體處于上升階段,因此信用成本的增加將滯后于利差的擴大,使得銀行整體盈利能夠保持持續增長。同時說明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化程度在不斷加深,銀行面對市場的變化能夠靈活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從而保持自身的利潤水平。
三、基本結論
本文利用14家商業銀行2004年~2011年的面板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估計。通過經驗分析我們發現:
第一,銀行內部因素是影響商業銀行盈利的主要因素。商業銀行較高的資本充足率提高了其償付能力,具有較高的聲譽,同時也提高了銀行的盈利能力。成本收入比低的銀行顯然在市場上擁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控制成本是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在經濟平穩運行的條件下,目前商業銀行的較低的不良貸款率對于銀行盈利的負面影響并不顯著。在凈利息收入仍為商業銀行主要收入來源的盈利模式下,通過控制成本提供銀行自身的經營效率并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是提高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徑。
第二,隨著行業市場競爭的加劇,銀行業市場集中度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集中度較高的市場結構不利于我國商業銀行利潤的增加。在凈利息收入作為銀行主要收入的階段,市場份額的擴大無疑有利于資本收益率的提高。
第三,商業銀行盈利總體上具有親經濟周期的特征,隨著經濟的波動,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而隨之調整,并能夠及時調整經營成本,使得銀行的盈利不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參考文獻
[1]Berger,A.N(199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nd earnings in banking,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7,404-431.
[2]Smirlock(1985),Evidence of the (Non)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Profitability in Banking,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7,69-82.
[3]姚勇,董利.中國商業銀行盈利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5(2).
[4]徐忠,沈艷,王小康.市場結構與我國銀行業績效:假說與檢驗[J].經濟研究,2009(10).
[5]金曉彤,劉宏.中國現階段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2009(6).
[6]倪美蓉.上市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檢驗[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