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帶有某種世界主義色彩,皇室李家的先祖本來就是異族,并非自稱的華裔貴族,從太宗李世民起,皇帝奉行開放的政策,不斷吸收少數民族文化,加之前朝以來各族文化互相融合作為基礎,終于萌發了以各民族融合的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宮廷音樂。因此唐代的宮廷音樂與各個民族以及部分外國民間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盡管唐代的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有著很鮮明的界限,宮廷音樂所具有的功利性、禮儀性都是民間音樂所匱乏的①。但是,唐代宮廷音樂的發展離不開民間音樂的影響,民間音樂也帶有宮廷音樂的影子。
一、民間歌謠流入宮廷
唐代民間歌謠廣泛流入宮廷。唐代宮廷中最為重要的樂曲《破陣樂》就是來源于唐初的民間歌謠《秦王破陣樂》。此曲原是隋代末年流行于軍隊中的一種軍歌。根據史料的記載,武德三年(620年),秦王李世民擊敗叛軍的將領劉周武軍中便開始流行這首歌頌李世民英勇善戰、大破敵陣的歌謠,所以根據以上的兩種記載《秦王破陣樂》應該來自民間俗樂。而由于它歌頌帝王的豐功,于貞觀元年(626年)進入宮廷,并更名為《破陣樂》。隨著唐太宗喝一些太常寺樂工對《破陣樂》在曲調上進行的改進,《破陣樂》逐步進入宮廷雅樂體系中,成為宮廷雅樂的重要樂曲。
《霓裳羽衣曲》也是唐代大曲的精品之一,由西涼府節度使楊敬述所進《婆羅門》曲改編而成,它在流入宮廷之前是西涼地區的一種民間樂舞,在西涼地區廣為流傳。由于唐玄宗對《婆羅門》喜愛有加,此曲進獻之后更是在宮廷中長期表演,當時的宮廷音樂機構都排演此曲,并在保留樂曲原有的民間曲調的基礎上,加入了宮廷樂人的創作和改編,并更名為《霓裳羽衣曲》②。由此可見,《霓裳羽衣曲》是民間音樂和宮廷音樂相結合的產物。
從以上兩首宮廷音樂的發展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它們的材料來源均為民間音樂。像以上兩曲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如:唐代宮廷當中盛行的歌舞音樂《胡旋舞》、《踏歌》等都源自各地區的民間音樂,這些實例反映了唐代宮廷音樂的民間音樂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交流。
二、宮廷音樂的外傳和流散
唐代宮廷音樂大量的流散與民間,對民間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其外傳的原因主要由以下的三點:
(一) 音樂機構制度嚴苛,優勝劣汰
唐代的音樂機構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非常之嚴苛,據記載:“凡習樂,立師以教。每歲考其師之課業,為上中下三等,申禮部。十年大校之,量優劣而黜陟焉。”③顯然,盡管不斷有大量的音樂藝人涌入宮廷,但在這樣嚴格的選拔制度下,由于一些原因——如:技藝不佳、年老被斥,宮廷樂工隨時會脫離宮廷,散入民間,同時將宮廷的樂舞傳到民間。
(二) 戰亂連連,樂工流散
安史之亂(755-762年)的爆發是對唐朝宮廷音樂的一次最為重大的打擊。樂器被毀,宮廷音樂機構遭到徹底的破壞,以至于平定亂事之后,宮廷音樂已無法“恢復元氣”。
在安史之亂中,大量的宮廷樂工、樂伎(如許和子、李龜年等)散入民間。據史料記載:“其后巨盜起,陷兩京,自此天下用兵不息,而離宮苑囿遂以荒堙,獨其余聲遺曲傳人間,聞者為之悲涼感動。”描寫的就是樂工流離失所,散落民間的情景,而他們所挾的宮廷音樂也一并帶入民間進行表演。宮廷音樂也隨之傳入民間。
(三) 官員通曉樂音,將宮廷音樂傳播于民間
唐朝士大夫階層對文學藝術有很高的造詣,有些精通音律,不僅是音樂的創造者,同時也是音樂的傳承者。比較典型的有中唐的白居易和元稹,他們在朝廷中任職的時候都接觸過宮廷音樂,并觀看過樂工的排演。后來白居易被貶于蘇州時將此曲傳授與家中樂人。
三、寺廟成為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交流的中心
唐代的寺廟不僅是宗教的象征,往往也是民眾借以進行商品交易的市場和進行娛樂活動的場所,唐代的市民瀏覽廟會,也演變為一種普遍性的習俗。據記載,當時的廟會空前熱鬧:“寺前素為郡之戲場,每日中,聚觀之徒,通計不下三萬人。”因此,寺廟儼然成為民間音樂交流的一個場所。
而另一方面,有一些遭遣散宮廷樂伎、樂工,往往找不到出路,有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于是只好選擇在寺院中修道;另一方面,宮廷和貴族雖然一般不再供給被遣散的樂工以任何生活費用,但是又怕他們流落街頭有傷自己的面子,因此不得不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楊巨源在詩《觀妓人入道》中寫道:“舞衣施盡馀香在,今日花前學誦經。碧玉芳年事冠軍,清歌空得隔花聞。春來削發芙蓉寺,蟬鬢臨風墮綠云。”所描述的就是一位年老失色的樂伎,在寺院中獨自歌唱的場景。寺院為這些遣散的藝人提供了一個傳播宮廷音樂的場所。實際上成為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交流的中心。
唐代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這兩大音樂體系代表著不同的社會階層,但是通過各種渠道的相互交流,促進宮廷音樂與民間音樂雙方的快速發展,同時也為之后出現的繁榮的宋代民間音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 王耀華 杜亞雄著,《中國傳統音樂概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頁。
② 吳釗 劉東升著,《中國音樂史略》,人民有音樂出版社2003版,第107頁。
③《舊唐書·官職志》第三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27-1228頁。
(作者簡介:黃宇(1991-),男,漢族, 湖北黃石人,本科,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