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凱 程宇
摘要:隨著現代文明的邁進,城市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自我意識的提升,青年人的婚戀形態呈現出多姿多彩的一面:相親、閃婚、隱婚、裸婚、走婚和網婚,這些姿態各異的婚戀方式有的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有的折射出青年人倫理道德的迷茫和缺失,有的為青年人個性的張揚提供平臺,同時也反觀出現代人的困惑、多疑和浮躁。
關鍵字:熒屏;婚戀形式;社會文化
近些年,人們的婚姻觀念不斷發生改變,在婚姻方面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新的婚姻現象和與之相關的婚姻名詞也層出不窮,“閃婚”、“隱婚”、“裸婚”等詞語開始出現在熒屏之上。這些婚姻新現象不可避免的被打上當代社會深深的烙印。
一、 新“相親”時代——《非誠勿擾》
相親,亦稱相門戶、對看。即由媒人聯系安排男女雙方長親見面議親,舊時男女當事人并不相見,而由父母長親包辦。幾年前,也許有很多年輕人也許對相親這種戀愛方式嗤之以鼻。但是,近幾年,一些全新的相親方式開始走紅于青年群體之中,網絡相親、電視相親、集體相親、旅游交友、八分鐘約會等等,很多年輕人開始以全新的眼光對待相親,時尚的單身男女更喜歡自由的“相親”,而免去“媒約之言”的尷尬。
本文介紹的電視相親節目是以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為實例。首先,我們來看電視相親產生的社會根源。第一,交際范圍的縮小。住房、汽車、時尚消費……都市生活越來越五彩斑斕,年輕的男男女女追逐著生活、享受著斑斕,然而為這絢爛生活埋單的卻是繁重的工作,公司成了惟一的“棲息地”。第二,電視相親的高效性。隨著生活節奏愈來愈快,年輕人并不愿意也沒有太多的時間用于對伴侶的選擇和追求上,于是電視相親作為一種相對效率較高的擇偶方式,在年輕人之中廣泛流行。就拿《非誠勿擾》來說,一位男嘉賓可以在一次節目中認識24位女嘉賓,數目相當多的相親對象,其效率是傳統的相親形式所無法比擬的。
那么,電視相親是否真正能夠幫助一個人實現擇偶理想呢?筆者認為不然。第一,參與目的不再單純。很多人參加相親節目并不再是為了單純的擇偶,很多女嘉賓參與是為了出名,或者僅僅是因為空虛。第二,高效率帶來低質量。正如前文中所提到了,電視相親具有較高的效率,但這是以低質量為代價的。每位嘉賓的出場時間只有短短幾分鐘,要在幾分鐘之內相互了解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一般相親節目中男女嘉賓互相以貌取人,這也正是許多人感嘆相親節目中“真愛難尋”的主要原因。第三,缺乏情感交流。在有限的交流時間內,男女嘉賓往往忽視情感方面的交流與了解,取而代之的是,雙方更傾向于詢問一些無關邊際的問題。
但是,不管怎么說,電視相親已經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熟知和接受,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代青年的一種婚戀時尚。
二、“閃婚”與“閃離”——《奮斗》
“閃婚”是閃電式結婚的簡稱,閃電般的相識, 閃電般的愛情火花, 閃電般的結婚。其特色即突出一個“快”字,但是考究其實質,完全符合婚姻的各項要求,仍然是完整完全的婚姻。“閃婚”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界定,廣義上的“閃婚”是指快速結婚和快速離婚,而狹義上的“閃婚”則僅指快速結婚。①電視劇《奮斗》中,文章所飾演的向南和李小璐所飾演的楊曉蕓就是典型的“閃婚”,在認識一星期之后,兩人分別從家里偷了戶口本去當地民政局登記并領取了結婚證。
有人將“閃婚”分為感情沖動型,即感情沖動盲目;心靈空虛型,即把婚姻當做填補空虛的良藥;利益速配型,即為了追求更加穩定富足的生活,為了改變現狀等。那么“閃婚”產生的社會根源有哪些呢?一是交際圈的縮小。正如上文在電視相親中提到的,生活節奏的加快,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加大,青年人往往更加注重事業的發展,而忽略了對感情的重視,難以認識更多的異性,于是更容易通過“閃婚”解決自己的終身大事。二是戀愛婚姻觀的轉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婚戀觀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婚姻不再需要絕對的“門當戶對”,也不注重建立復雜的親屬關系,婚姻成為男女雙方自主決定的個人行為,同時,責任意識在婚姻中逐漸被弱化,“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被許多年輕人所接受。市場自由化思潮對年輕人自主化意識的強化推動了“閃婚”熱潮。
“閃婚”直接沖擊了愛情婚姻家庭方面的傳統價值觀念。“閃婚”是一種建立在情感沖動基礎上的婚姻形態,是人們非理性和理性沖突的結果。大多數學者均認為,雖然“閃婚”具備結婚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是法律承認和保護的婚姻,但不能因為“閃婚”披著合法化的外衣,而忽略其引發的一系列法律問題。“閃婚”現象導致“閃離”、“閃婚”現象鉆了法律的空子、“閃婚”對婚姻負責,但是不一定對愛情負責、“閃婚”并沒有超出法律的規定,但是卻又借助法律對社會道德發起了沖擊等。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閃婚符合人性”,如李銀河女士就“閃婚”說過:“閃婚在城市出現較多,并主要集中在年輕的白領階層是由這個階層的一些特質所決定的。有獨立的收入是前提, 因為經濟地位的獨立使他們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事情, 比如說買什么東西全憑個人喜好, 婚姻也如此, 不用過多考慮其他的因素, 旨在自己的感受,婚姻已經變成一種很個人的行為。”②
三、“隱婚”時尚——《隱婚男女》
隱婚是已經履行了結婚的法定手續的男女,卻并不對外宣稱自己“已婚”身份。電影《隱婚男女》中“升職尚未成功,愛人仍需潛伏”成為部分青年職場生活的真實寫照,都市里很多已婚男女都在隱瞞自己的婚姻狀況,他們的無名指上沒有戒指,像單身貴族一樣出入各種場所。
與傳統社會不同,很多現代女性走上了職場,絕大部分女性必須通過就業來維持自己的生存需要。就業不僅僅是個人獲取經濟收入、爭取經濟獨立的一種手段,也是獲得社會認可、自我實現、社會公平感以及各種因工作而結成的社會關系等資本的途徑和手段。但是不斷增強的就業壓力,使職場中人人自危,尤其是對于在勞動力市場中處于弱勢的女性來說,更是危機感強烈,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排擠到失業人口當中去。因此,很多女性通過自己的未婚狀態,向上司傳達這樣的信息——“我無牽無掛,為工作可以全力以赴”。
另外,由于女性自身生理機制的原因,已婚女性面臨著生育的問題,隨時可能會中斷勞動。在此期間,企業需要安排人選臨時替代其工作,從而增加了企業的勞動成本。雖然根據《勞動法》第62條規定,“女職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產假”,《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第4條又規定,“不得在女職工懷孕期、產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資,或者解除勞動合同”。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婦女的權益。但是,有的用人單位從自身效益出發,往往不喜歡招聘女性。為謀求生存,獲得就業和升遷的機會,許多已婚婦女就不得不隱瞞自己已婚的事實。
然而,無論是從倫理角度,還是從法律角度, “隱婚”都是與婚姻的初衷和神圣性相悖的。楊立新說:“結婚必須履行的登記程序,不僅是國家確認婚姻,給婚姻關系以法律保護的過程,也是對社會公示的需要。” 婚姻不是私人領域的事情,它涉及公共和其他人的利益。一個人的已婚狀況公示后,就包含著別人不可以再與之談戀愛的意義,在財產權方面,婚前的兩個財產權主體,婚后成了一個。心理學者周振基也認為,婚姻從自然人的角度看具有隱私性質,但從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倫理學角度看,婚姻不僅僅屬于私人活動范疇。有意隱瞞婚姻,客觀上有可能造成對他人精神上的傷害。
總體來看,“隱婚”現象的出現,不僅是個人對自己婚姻的重視程度降低的體現,也反映了社會對這些外在因素重視程度的降低。這對于堅持婚姻的神圣性,確實是個考驗。
結語:除了以上所介紹的各種“婚族”以外,反應在熒幕上的現代婚姻形式還有“走婚”、“網婚”、“晚婚”等等。總體來說,人們婚姻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愈來愈突破傳統的取向與方式,各種“婚族”姿態各異,以一種不爭的事實存在于這個社會.存在于現代人的生活。
注釋:
①康戈:《試論“閃婚”現象的成因及引起的法學思考》,《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9年第35期。
②李銀河:《閃婚符合人性》,《社會方圓》2008年9月第23期。
(作者單位:王文凱,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程宇,華中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