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鋒 沈文敢
在現代社會中,人的社會適應能力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關注,因為適應能力的高低對個人生活和工作的影響程度絲毫不亞于身體健康狀況和知識掌握狀況的影響。三維健康觀的概念:“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而且社會適應能力作為體育新課程標準的學習目標領域之一,在教學中也是不容疏忽的。可見,一個人能否與他人和社會和諧相處,是否具備強烈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已成為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
一、學生合作競爭能力的培養
合作與競爭能力將是在當今社會中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在小學中注重對這方面的培養將有利于我們的學生早些適應社會環境。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很多形式多樣的合作小團體,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挖掘潛力的舞臺。在團體中,小學生要講合作、講良性競爭、講交流等,為提高學生的合作競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開展自己小組如何合作又如何競爭的討論,從而培養學生團結合作、胸懷大度的良好性格。要教給學生了解,如接力賽中,不僅要求每個隊員速度快,還要求在跑速相等的情況下配合默契、不能出現失誤。哪個組配合得好,哪個組就可能獲勝。
案例:我在教學小學高段的肩肘倒立時,讓兩個小朋友一組,他們既是相互合作的對象,又是相互競爭的對手,我讓他們兩名學生相互幫助學成這個動作,提出對方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并幫助對方完成動作,同時還要比一比,誰做得好。這樣的合作競爭過程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合作競爭能力。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是讓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樹立良好的合作競爭觀,使學生在面臨困難或問題時,擺脫了原來舊的“單打獨斗”的局面,共同合作來解決困難和問題,正應了一句俗話:“一個好漢三個幫”;同時在面臨競爭對手時不怯場,做到相互競爭,共同提高,越戰越勇,并在競爭中做到不違規,最終使小學生的合作競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增強。
二、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授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擁有好的人際關系,不但可以保持身體健康,還可以增進心理健康,也可以提高生活質量。想擁有好的人際關系靠什么?就是靠一個人的交往能力。人際交往是學生心理成熟與個性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與人正常交往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也是一個人具備較好協調能力的表現。”[1]
正是由于人際交往的重要性,我們就更應該注重并及早對學生進行培養,而我們體育教學有這方面的優勢:第一,課堂組織沒有了教室和課桌椅的束縛,這讓我們平時很少有交往機會的學生相互之間也有了交往,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更近更有利于交流,交往的形式也可以多樣化,可以站著,可以坐著,可以邊做技術動作邊交流等,這種多樣化的交流能讓學生更放松自己,大膽發言,提高交流效果。第二,團隊分組與其他課相比更為靈活多樣,我們在體育課堂上可以采用固定團隊和臨時團隊交替的方式,使學生與不同的伙伴合作與交往,團隊分組的形式也可多樣化,可以是兩人一組的,可以是三人的,可以是四人的,也可以自由組合不定人數的,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生對分組的期待和興趣,有利于團隊學習的效果和效率。例如:在游戲障礙接力中,我采用了紙牌分組的方法,學生先通過所得到的紙牌,分成紅、黃、藍、綠、紫等組,然后,我讓每個小組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障礙接力比賽。比賽后,我重新撒紙牌,讓學生重新組合,再比賽,這樣,讓學生在不同的組合中與不同的學生交往。第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近,由于沒有教室與課桌椅的束縛,把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拉得更近了,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師生之間的交往,教師更容易俯下身來傾聽學生的心聲,有時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團隊之中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完成教學任務。第四,體育課堂教學與其他課相比有更多的教學比賽,容易形成團隊與個人之間的矛盾或沖突,學生在解決團隊與個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
例如:我在教學生前滾翻的時候,在初步完成技能教學之后,讓2~3名學生進行展示學習成果,然后讓學生們說說剛才展示的同學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要加強練習,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還可以與同伴探討一下,這樣,長此以往,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會得到提高。
三、學生耐挫折能力的培養
耐挫折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們體育教師在學校的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中,也要滲透耐挫折教育,擔負起培養學生挫折教育指導的責任,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既敢于參與競爭,又善于競爭,在競爭中增強耐挫折能力,具備輸得起、達得到、能吃苦、不屈服的優良品質。
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在課堂中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生耐挫折的能力。其特殊性在于:其一,體育課堂教學中有很多的比賽,作為比賽,那就必定有輸有贏。比如:讓學生進行籃球比賽,最后肯定有一隊勝一隊輸,因此在比賽后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了解“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要學生在面對勝利與失敗時,都坦然處之,輸的不要耿耿于懷,要相信自己經過刻苦的練習,還有贏的機會。經常性的這樣教育,我相信學生會逐漸具備輸得起的精神。其二,體育課的有些教學內容是很艱苦的,比如中長跑,在教學中,我們就要讓學生有一種能吃苦,堅持就是勝利的意識和信念,完成全程的跑步。同時教育學生在生活中也要如此,不要遇到一點點的困難與艱辛就打退堂鼓,要有一種“再堅持一下就能成功”的意識,如果松口氣就會被困難與艱辛打倒。長此以往,我們的學生在面對困難時不再縮手縮腳,而是勇往直前。其三,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人為的給學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增加一些困難,給學生多一些磨練的機會。如在學習前滾翻中,在學生學會之后,我還讓學生在一個較小的藤圈中做滾翻練習,或讓學生在滾翻起來后接另外學生拋來的球之類的練習,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前滾翻的動作,還多給了學生一次磨練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耐挫折能力。
四、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
“自我控制能力(簡稱自控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表現在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2]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將會直接影響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以及其人格品質和良好個性的形成。
體育教學作為學校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學生進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還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要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只有自己的認識水平提高了,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相應的也就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比如:在體育教學中的一些團隊活動中,當學生們認識到只有團隊相互合作、相互協調才能取得勝利時,學生才會自覺地放棄個人英雄主義,以集體的利益為重。例:在水平一的“傳接球拉力”練習中,就需要整個小組齊心協力,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因此,我們應當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水平和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和提高。第二,體育教學中有很多的游戲,我們可以利用豐富多樣的游戲來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水平一的教學中設計一些規則性較強的游戲,學生在做游戲時必須要遵守規則。例:在練習“紅燈停、綠燈行”時,一定要強調學生遵守游戲規則,當看到“紅燈”時,在原地不動,看到“綠燈”時,才能自由行走,不然就會被“除名”。通過強化訓練,讓學生了解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學生逐漸地從被動了解轉為主動遵守和為他人著想,并及時地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從而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
五、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美國兒科權威詹姆斯博士說過:“依賴本身就是滋生懶惰,精神松懈,懶于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而懶惰就是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天敵”。處處對孩子包辦,并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對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對他們的成長還是對其未來的社會適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對學生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方面,體育教學也有別的學科所沒有的優勢:1.對于教學器材課前的準備和課后的回收,都可以當成對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課前,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擺放器材,當然如何擺放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課后,讓學生將教學器材回收到體育器材室內,并擺放整齊。2.給學生一個勞動的陣地——體育器材室,規定學生要定期打掃器材室,并有分工,如:誰掃地,誰擦窗,誰清理垃圾,誰整理器材等等,讓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勞動。重要的是培養一種“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做的事情學著做”的勞動意識。
在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時,首先,我們要相信學生能行,同時,我們還要讓學生相信自己能行。其次,對于學生在勞動中碰到的困難,教師要在一邊加以幫助和指導,但切忌包攬,否則學生會有依賴思想。再次,我們對學生的能力要有一個客觀的了解和評價,不能要求過高,學生畢竟還小,能力有限。
參考文獻:
[1]韋有華.人格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楊麗珠.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