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龍
【摘要】近年來,學校文化建設已經成為現代教育制度下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在第十三次實驗基地會議的《通知》中指出:“學校文化是一種內隱的、深層的,但是彌漫在整個學校全部生活時空中的一種無形力量,這種力量決定著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敗。”這一簡要表述概括了學校文化的本質及其重要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教育的戰略要點是: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義務教育需要均衡發展,薄弱學校需要長足發展,創建特色是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學校發展的深入,學校的發展和競爭力只有在形成獨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才能有優勢,正所謂“一流學校靠文化,二流學校靠管理”。也正如羅伯·高菲和蓋瑞斯·瓊斯所言,建筑物立起來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橫梁與鋼筋,但是少了它們,建筑物將會倒塌。特色校園文化對于學校教育質量來說就是這樣……
【關鍵詞】特色校園文化特點作用內容設計背景策略要點評估展望
【中圖分類號】G633.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31-02
“文化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期的物質活動和實踐活動積累起來的為一定民族共同認同的活動方式及其產生的物質成果和非物質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的總體。”學校文化則是經過長期發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全校師生的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所創造的成果的總和,它是整個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文化的亞文化。
一、特色校園文化的特點
1.學校文化具有教育性。學校文化是學校的教師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學生成長規律有意識營造的,是經過學校師生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積淀起來的。它反映了學校的辦學思想和培養目標,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2.學校文化具有選擇性。學校是傳遞文化的專門場所,但是它不是無選擇地傳遞人類所有的文化遺產。學校中作為教育內容的文化是經過選擇,并且經過一定的改造,然后才傳遞給學生。學校文化的選擇標準主要是根據教育目標和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
3.學校文化具有創造性。學校文化傳統是學校師生在教育實踐中長期創造積累而形成的,學校形成文化傳統后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地根據時代的要求和新的形勢進行創新,與時俱進。創新是學校文化的本質特征。
4.學校文化具有個體差異性。一種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師生在教育實踐中創造的,由于每一所學校的歷史不同,地域環境不同,辦學理念不同,因此每個學校的文化都不可能相同,學校文化具有個體差異性,各校的文化都會有屬于自己的特色。
二、特色校園文化的作用
學校本來就是傳遞文化、創造文化的場所,但不是說學校一建立起來就有學校文化,每一所學校的文化是經過全體師生長期的教育實踐而努力建立起來的具有本校獨特品格的文化傳統。這種富有特色的文化傳統一旦建立起來,就具有指導學校辦學方向、統一學校價值觀念、引領師生教學行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為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而努力。
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具有以下作用:
1.特色校園文化具有統率作用。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學校的辦學思想、教育理念一旦成為全校師生的共同信念,就會體現在每個師生的價值取向、期望、態度、行為之中,體現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之中。
2.特色校園文化具有規范作用。學校文化中制度文化是很重要的一塊。學校經過師生的長期教育實踐,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它可以規范師生的行為,學校辦事有章可循。制度文化是在師生的教與學的活動中總結、提煉而制定出來的,反映著師生的意愿。
3.特色校園文化具有激勵作用。優秀的學校文化總是有遠景、有期望、有朝氣、充滿人文氣息的,它會激勵師生開拓進取、追求卓越,努力把學校的各項工作做得很出色。在這種優秀的文化氛圍中,全體師生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驅使他們努力教與學,并會不斷創造新的經驗和成績。
4.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學校特色文化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方面要繼承前人的建設成果,另一方面要創新,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進步,不斷得以優化。無論是繼承還是創新,都要靠全體師生的努力,因此在建設學校文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教育。
三、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
1.發掘環境文化。學校環境文化是學校教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隱含在學校物質表像之中的精神內核,又往往通過校園的物質層面呈現出的文化與教育要素。學校無閑處,處處熏陶人。環境不僅是學生生活的空間,也是培養學生文明素質的載體。我們發掘、利用校園的環境,形成濃厚的立體環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墻一板都能說話,都起到教育人、啟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關情”。學生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著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圍之中,心靈自然蕩滌,思想必然升華。
2.修煉禮儀文化。健康的、高雅的交際方式和能力是現代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怎樣處理同學間的關系?怎樣處理師生關系?怎樣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怎樣認識愛國與成才的關系等等。優化學校人際環境,開展尊師愛生活動,建立起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發揮班級環境的熏陶教育,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共同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包括班風、學風、集體輿論、文化氛圍等,老師和學生無論是在課堂或課后都倡導“贊賞鼓勵”。
3.充實活動文化。校園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它體現在學校的一切活動中。現代中學生朝氣蓬勃、活潑好動,死讀書、讀死書有悖于學生身心。基于這一認識,走出課堂,寓教于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創建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生活。經過一次次的活動,我們也非常欣喜的看到學生們身上可喜的進步。
4.健全制度文化。學校制度文化主要指學校中特有的規章制度、管理條例、學生手冊、領導體制、檢查評比標準,以及各種社團和文化組織機構及其職能范圍等。它是一所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條件和保證。
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主要應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確保制度的優質生成,此項工作的著力點主要是對于制度文本的完善,打造的是靜態的“文本化”的制度文化,二是確保制度的高效執行,此項工作的著力點主要是對人的行為的規范,打造的是靜態的“人化”的制度文化。制度生成是基礎,制度執行是重點也是難點,制度執行的目的就是促進“文本化”制度文化向“人化”制度文化的遷移,并通過實踐的檢驗和反饋,不斷修正和完善制度。
四、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設計策略:
(1)整體化策略:凝煉學校文化精神。一個學校如果沒有清晰的辦學目標、高揚的辦學理念,其現實的發展就可能喪失意義或迷失方向,而這個清晰的目標、高揚的理念就是學校文化精神。學校的文化精神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在特色文化建設時要多種因素進行整體化錘煉,使文化精神體現在每個師生的價值取向、文化期待之中,并最終影響每一位師生員工的教育行為。
(2)優質化策略:外化學校特色名片。在學校特色文化建設中,要重視優質化的提升,比如整個校園內建筑規劃與設計、教學樓等硬件設施,校園綠地、走廊、雕塑的設計與布置,社團活動的組織,各項活動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等都要結合特色優質發展原則,增強師生員工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實現特色文化水平的和諧穩步提升。
(3)診斷化策略:促進特色文化健康發展。從外延講,特色文化主要通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四個層面來表現。要使這四個層面以一張張閃亮的名片來展示學校的文化,需要不斷地診斷,從整體性、優質性、穩定性、獨特性、凝聚力、識別力、感染力的諸多方面出發,采用適當的評估方式,不斷調整,使學校理念和精神由內而外的自然呈現與自然生成,使特色文化更“特”更“優”。
特色文化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特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挖掘新意、融合傳統與創新、注入生機與活力,與其他藝術特色學校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建立特色建設共同體,創造新的成果與經驗,前景很廣闊,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