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79-01
隨著新課程改革,“自主、合作”的數學作為當前我國教育改革中具有活力的組成部分,已經走進了我校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給課堂帶來了生機與活力。聽,教室里學生在辯論爭鳴;看,教室里的學生在合作探究。“一言黨”變成了“群言黨”,多了動感、鮮活,還時有學生的真知灼見,語驚四座。但思考讓我們清醒,“黑色的眼睛”讓我們看到了熱鬧,自主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隨意與浮躁,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防止以下幾個問題:
一、自主忽視教師的引導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教師要放開手腳,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學習。若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學習,進行自主探究,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學習和主體性,同時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如:教學《各種幾何圖形的認識》一課,如果教師只是充分讓學生說,“小組合作”討論,而沒能及時引到數學問題的發現、提出、解決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那么學生只能認識各種圖形的表象,而不能認識到各種圖形的本質特性。就達不到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因此,自主學習,不能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應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師的導要用來激發學習興趣,創設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情境,幫助學生活躍思維、明確思考的方向,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創造性運用所學知識等。教師應考慮怎樣教,才能促進學生學,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允許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又要適時、恰當的引導,真正做到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只有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二、合作不能走向形式
現在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后。立即讓學生分組討論,結果是:有的是一個優生在發言,其他學生只能當聽眾;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語,但僅僅是流于形式;有的小組對問題還不甚了解,根本無從說起,那么,這樣的合作學習能否真正起到作用呢?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體現了教學民主,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體會,但是合作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之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發現了問題有了交流的需要,再開展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有成效的。教學“最大公約數”一課時,學生通過自學,知道了什么叫最大公約數,但求最大公約數的方法是教學難點,僅憑自學,學生難以學懂,很想知道怎樣求出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此時,安排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再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很快掌握求最大公約數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能解決問題的情況,安排是否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選擇恰當的合作時機與合作形式,講究合作策略,可以在一問多解時交流學習,可以在突破疑難時合作研討,可以在觀點不統一的時激烈辯論。同時要注意,小組合作學習之前要留足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要營造互幫、互助、互勉、互進的學生氛圍,教師要充分當好設計者和引導者,努力克服盲目的、無意義的教學行為,真正使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三、交流不能僅有表達
課堂教學中另一現象便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們一邊舉手,一邊喊著:“我說、我說……”,當老師說“某某你說”,其他同學的手依然高舉著,甚至坐著就大聲的發表起自己的想法。如果此時教師也沉浸于活躍的情境中,而忘記引領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那課堂的“高效”又從何談起?
學生傾聽能吸收別人的思想中的精華,能博采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能萌發靈感,觸類旁通;能養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因此,教師教會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是非常必要的。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愛講”,而且要引導學生“會聽”,倡導學生“多思”。我們追求課堂的生動活潑,不僅是外在的、形式的,更主要的是要追求一種內在的、深層次的“思維的靈動”。使“交流”和“傾聽”二者并存,真正起到交流的作用。
四、創新不能冷落了課本
也許有人要問,課本都讓學生讀了,還有什么可以“探究呢?其實探究學習并不排斥對文本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相反很需要應用這種學習方式來擴充認識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點。在學生直面課本之后,教師再有針對性的創設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質疑、操作、實驗、探索中消除假知、獲取真知、豐富體驗、求得發展。如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一課,學生自學之后,雖然知道了“長方體體積=長×寬×高”,但他們還難以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關系?學生由此產生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意向,這時教師引導他們用擺方木塊的方法去探索、交流、經歷數學的“再創造”的探索過程,不僅抽象的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能具體地根植在兒童的經驗之中,而且兒童對發現真理的歸納方法也多了幾分體驗。因此,探究是對課本知識的更深層次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的一種學習活動,探究離不開課本。
五、目標不能只解決問題
下課前,教師總問:“這節課你們有哪些收獲?”“還有問題嗎?”當學生回答“沒有了”。教師就滿足了。看似這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但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解決問題的教學的主要任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知識的傳授,只是我們的一個目的,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更為重要。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一課,學生通過自學、質疑、操作、討論、交流、教師指導等學習活動,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在這一節課結束時,我采用了擴展延伸的方法,創設了求三角形面積的實際問題:一塊三角形的菜地,底長10米,高4米,這塊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們通過思考很快提出,這是一道求三角形面積的實際問題,那么怎樣求出三角形的面積呢?此時教師高興地說:“這就是我們今天留給同學人課后思考的問題,請同學們下去自學、探究”。這樣,教師已達到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走出教室,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的目的。
愛困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主要。”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通過故事、疑問、破綻等引發學生更多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又帶著更多新的問題走出教室,去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才能達到“學大于教”的境界。
小學數學改革任重道遠,我們已經邁開了改革的步伐,我相信,只要我們加強新課程的理論學習,處理好學習創新與繼承傳統的關系,在實踐中總結思考,在思考中實踐,拋開形式主義的束縛和功利主義的誘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一定會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