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節點分析對河南省區域內的中心城市進行了等級劃分,利用線路分析對低級經濟中心向高級經濟中心的可達性進行了排序,再通過聯系作用量分析對河南省內各市的經濟聯系進行測度,在此基礎上提出河南省區域內的整合發展的基本對策。
【關鍵詞】河南省節點分析經濟聯系整合發展中原經濟區
區域內經濟聯系是指在特定的區域內各地方在商品、勞務、資金、技術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礎上發生的關聯性和參與性經濟行為。區域經濟是一個開放的經濟系統,任何區域都會與其他區域發生經濟聯系,同時,區域內的各地方也發生著相互關系,從廣義上講,區域內各地方的聯系也為區域間的經濟聯系,只是范圍性的差異。從系統的角度觀察,區域經濟聯系是現代區域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對各區域的經濟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一、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一)目標區域界定
本文的研究區域為河南省。河南是中國中部省份,位于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處于黃河以南而得名,省會為鄭州。河南現轄18個地級市,截至2011年底,總人口9388萬,GDP總額2.7萬億,居全國第五位,中部第一位。2011年國慶前夕,國務院正式出臺《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建設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其中河南省為中原經濟區的主體。本文對河南省區域內18個地級市經濟聯系進行了測度并提出了整合發展的研究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節點分析、線路分析、聯系作用量分析。節點分析主要是通過對河南省區域內各經濟節點的經濟規模和實力進行研究,對其節點進行等級劃分,從而為區域內經濟聯系的研究奠定基礎。線路分析主要是通過分析區域內現有交通網絡的特征,包括道路的等級、類型、長度等,對節點(城市)間的相對可達性進行分析。聯系作用量模型和隸屬度分析主要是研究鄭州與區內其他中心城市的空間經濟聯系強度及其作用范圍。研究數據采用2010年河南統計年鑒。
二、河南省區域內經濟聯系測度
(一)節點分析——中心城市的等級劃分
河南省區域內共18個不同規模的中心城市。這些城市經濟實力和規模不同,其產生區域經濟聯系的推動力和潛在的可能性也不同。因此首先要對研究范圍內的這18個中心城市進行等級劃分。選取的指標及意義見表1。
表1 選取指標及意義
指標名稱 符號
表示 代表意義
地區生產總值(GDP) Gi 城市的整體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水平
固定資產投資額 Ii 城市發展經濟的基本能力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Ri 市場貿易發展程度
非農業人口數 Ci 城鎮化水平
專業技術人員數 Ti 城市在區域經濟聯系中接受和消化外來技術、資金、市場信息等方面能力
然后分別計算以上五種職能指數(KGi,KCi,KTi,KIi,KRi),計算公式如下:
KGi=;(KCi,KTi,KIi,KRi的計算公式以此類推,
此處n=18)
在分別計算以上五種職能指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計算各城市的中心職能強度。計算公式如下:
KWi=KGi+KCi+KTi+KIi+KRi
KEi=
根據河南省2010年統計年鑒,計算出各市職能指數,生成各市職能指數圖,見圖1。
圖1 河南省內各市職能指數圖
根據河南省內各市的職能指數結果對18個中心城市進行等級劃分,共分為四個等級,劃分標準及結果見表2。
表2中心城市等級劃分
等級 KW KE 中心城市
一級中心 KW>10 KE>2 鄭州
二級中心 10>KW>5 2>KE>1 洛陽、南陽、新鄉
三級中心 5>KW>4 1>KE>0.8 平頂山、焦作、周口、安陽、許昌、信陽、商丘
四級中心 KW<4 KE<0.8 駐馬店、開封、三門峽、濮陽、漯河、鶴壁、濟源
(二)中心城市的可達性分析
城市之間的可達性是度量兩城市間交往、聯系方便程度的相對指標。可達性值愈高,說明兩地間交往愈方便,反之則聯系不便。可達性分析的具體方法是依據區域交通網絡現狀和線路等級規模,計算出區內某點到區域內其他各點的交通聯系時間,并通過交通聯系所需時間的相對比較量來反映空間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可達性系數的具體計算如下:
Ai=;=;ai=
其中:Ai為i城市的可達性值;Di為i城市與某中心城市間來往所用最短時間時的交通距離;Vi為i城市與某中心城市間的交通道路平均行車速度;為i城市與n個中心城市間Ai的平均值;ai為i城市的可達性系數。利用公式計算中原經濟區河南省內二級中心對各一級中心、三級中心到各一二級中心、四級中心到各一二三級中心的可達性系數。根據可達性系數的大小,得出各城市與較高級別中心城市的可達性排序。見表3、表4。
表3低級中心城市對高級中心城市的可達性值(Ai)
鄭州
二級中心 洛陽 A=1.8
南陽 A=3.1
新鄉 A=1.5 洛陽 南陽 新鄉
三級中心 平頂山 A=1.6 A=1.6 A=1.7 A=2.3
焦作 A=1.7 A=1.5 A=3.7 A=1.2
周口 A=2.3 A=2.9 A=2.4 A=2.7
安陽 A=2.3 A=2.9 A=4.3 A=1.3
許昌 A=1.5 A=1.9 A=2.1 A=1.7
信陽 A=3.5 A=3.6 A=2.1 A=3.8
商丘 A=2.3 A=3.1 A=3.4 A=2.4 平頂山 焦作 周口 安陽 許昌 信陽 商丘
四級中心
駐馬店 A=2.6 A=3.0 A=2.0 A=2.8 A=1.7 A=3.1 A=1.5 A=3.8 A=1.5 A=1.4 A=2.6
開封 A=1.1 A=2.0 A=3.0 A=1.1 A=2.1 A=1.4 A=1.7 A=2.0 A=1.5 A=3.4 A=1.6
三門峽 A=3.1 A=2.0 A=4.4 A=3.5 A=3.1 A=3.0 A=4.4 A=4.4 A=3.7 A=5.2 A=4.7
濮陽 A=2.4 A=3.0 A=4.2 A=1.3 A=3.3 A=2.1 A=2.9 A=1.2 A=2.7 A=4.5 A=2.6
漯河 A=2.0 A=2.5 A=2.0 A=2.3 A=1.2 A=2.6 A=1.1 A=3.2 A=1.0 A=2.2 A=2.3
鶴壁 A=1.8 A=2.5 A=3.9 A=0.8 A=2.8 A=1.6 A=3.1 A=0.7 A=2.1 A=4.2 A=2.7
濟源 A=2.0 A=1.0 A=3.6 A=1.5 A=2.2 A=1.0 A=3.4 A=2.4 A=2.3 A=4.4 A=3.1
表4低級經濟中心對高級經濟中心可達性排序列表
中心
等級 城市
名稱 可達性排序(高→低)
二級
中心 洛陽 鄭州
南陽 鄭州
新鄉 鄭州
三級
中心 平頂山 洛陽、鄭州、南陽、新鄉
焦作 新鄉、洛陽、鄭州、南陽
周口 鄭州、南陽、新鄉、洛陽
安陽 新鄉、鄭州、洛陽、南陽
許昌 鄭州、新鄉、洛陽、南陽
信陽 南陽、鄭州、洛陽、新鄉
商丘 鄭州、新鄉、洛陽、南陽
四級
中心 駐馬店 信陽、周口、許昌、平頂山、南陽、鄭州、商丘、新鄉、洛陽、焦作、安陽
開封 鄭州、新鄉、焦作、許昌、商丘、周口、洛陽、安陽、平頂山、南陽、信陽
三門峽 洛陽、焦作、平頂山、鄭州、新鄉、許昌、南陽、周口、安陽、商丘、信陽
濮陽 安陽、新鄉、焦作、鄭州、商丘、許昌、周口、洛陽、平頂山、南陽、信陽
漯河 許昌、周口、平頂山、鄭州、南陽、信陽、商丘、新鄉、洛陽、焦作、安陽
鶴壁 安陽、新鄉、焦作、鄭州、許昌、洛陽、商丘、平頂山、周口、南陽、信陽
濟源 洛陽、焦作、新鄉、鄭州、平頂山、許昌、安陽、商丘、周口、南陽、信陽
(三)中心城市間的經濟聯系量分析
經濟聯系量,或稱作空間交互作用量,是用來衡量區域間經濟聯系強度大小的指標。既能反映經濟中心城市對周圍地區的輻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圍地區對經濟中心輻射力的接受程度。區域經濟聯系量有絕對聯系量和相對聯系量之分。絕對聯系量是指某經濟中心對某低級經濟中心經濟輻射能力或潛在聯系程度的大小;相對聯系量是在絕對聯系的基礎上,結合低級經濟中心本身的接收能力,并比較其在區域內所有同級經濟中心中條件的相對優劣來確定的。絕對聯系量可用來分析經濟中心輻射潛能及其強弱的空間變化,相對聯系量能較全面地反映除距離之外的其他因素對經濟聯系所造成的影響。考慮到數據獲取關系,本文僅計算絕對聯系量。依此,采用類似物理學萬有引力定律的計算公式來測度城市間的經濟聯系強度,用以反映中心城市對周圍地區的經濟輻射能力以及淮海經濟區經濟網絡租城市網絡的發育狀況,其計算公式如下:
Rijα=。
其中:Rijα為絕對聯系量;Ci,Cj為i,j城市的人口數;Gi,Gj為i,j城市的GDP;Dij為i,j城市間的最短交通距離。并通過下面公式計算了經濟聯系隸屬度:
Fij=。由上述公式計算得出河南省區域內各中心城
市相對于其周圍高級經濟中心的經濟聯系隸屬度見表5。
表5中心城市間經濟聯系隸屬度(2010年河南統計年鑒)
城市 鄭州 洛陽 南陽 新鄉 平頂山 焦作 周口 安陽 許昌 信陽 商丘
平頂山 43.28% 23.83% 22.21% 10.67%
焦作 42.07% 26.26% 10.54% 21.12%
周口 44.22% 19.31% 23.11% 13.35
安陽 42.45% 18.54% 12.38% 26.62%
許昌 46.80% 20.34% 18.23% 14.63%
信陽 36.44% 19.22% 32.63% 11.72%
商丘 47.23% 19.30% 17.43% 16.04%
駐馬店 17.61% 8.40% 12.48% 5.79% 9.31% 4.51% 11.69% 4.14% 9.65% 10.49% 5.9%
開封 30.47% 9.23% 6.09% 10.8% 5.52% 7.32% 7.55% 5.76% 7.06% 3.16% 7.03%
三門峽 22.71% 19.39% 8.73% 7.13% 7.85% 7.17% 6.13% 5.50% 6.02% 4.35% 5.02%
濮陽 20.95% 9.23% 6.53% 13.71% 5.27% 7.32% 6.64% 14.40% 5.89% 3.59% 6.49%
漯河 19.11% 8.42% 10.42% 5.89% 11.01% 4.49% 13.31% 4.11% 12.08% 5.58% 5.58%
鶴壁 21.05% 8.35% 5.30% 16.79% 4.68% 7.24% 4.68% 18.61% 5.70% 2.90% 4.71%
濟源 20.20% 22.24% 6.12% 9.54% 6.35% 12.35% 4.55% 5.79% 5.55% 2.95% 4.37%
三、測度結果分析
河南省內現有的經濟中心大致可分為 3級:一級中心為鄭州;二級中心洛陽、新鄉、南陽;三級中心有平頂山、焦作、周口、安陽、許昌、信陽、商丘。其余的為四級中心。不管是地理位置、歷史發展過程,還是經濟意義,鄭州顯示出了明顯的優勢,故在一級城市中,只有鄭州一個。
分析區域經濟聯系主要是分析各級經濟中心對其周圍地區的經濟作用和影響。一般的規律是隨著距離的增加,經濟聯系逐漸減弱。同級別經濟中心在功能上以替代性為主、不同級別中心在功能上以互補性為主。所以在分析區域經濟聯系時,主要是把低級別經濟中心對較高級別經濟中心的隸屬度作為依據。
第一、從表5可以看出,河南省內城市對鄭州的隸屬度較高,除濟源以外,各城市對鄭州的隸屬度都排在首位。這說明鄭州對省內各市有很強的輻射能力,是省內強有力的經濟中心。
第二、二級城市的輻射程度上,若以15%的隸屬度界限進行劃分,洛陽輻射范圍為9個城市,南陽為5個城市,新鄉為4個城市。但是若以10%的隸屬度為界限進行劃分,洛陽輻射范圍達到9個城市,南陽也為9個,新鄉為10個城市。這說明洛陽的輻射能力較為集中,梯度不強。而南陽和新鄉輻射能力較為平均,有很好的輻射梯度。
第三、以10%的隸屬度為界限進行劃分,二級中心能輻射到所有的三級中心。這說明二級中心對三級中心有很好的支配能力。但是,對各三級城市的輻射能力三個二級中心之間表現能力不同,主要原因則是可達性因素的影響。
第四、與一級、二級經濟中心相比,三級中心的輻射范圍要小得多,從表5可以看出,四級經濟中心對三級經濟中心的隸屬度基本小于10%,顯示出了不同級別經濟中心對區域支配能力較大的差異。
第五、從圖2可以看出,河南省內城市的等級分布呈西高東低的態勢,這與河南省整體經濟分布情況密切相關。河南省整體經濟情況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與城市的等級分布基本吻合。
圖2 中心城市等級分布圖
四、區域整合發展基本對策
(一)繼續強化鄭州的一級城市中心地位
雖然河南省內城市對鄭州的隸屬度較高,除濟源以外,各城市對鄭州的隸屬度都排在首位。但是,仍有6個城市對鄭州的隸屬度低于30%,鄭州的一級城市輻射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次中心城市的培育
從二級中心城市的分布來看,新鄉、洛陽、南陽有望成為北部、西部、西南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但是河南省東南部主要是三級、四級城市,沒有明顯的區域性中心。在東南部培育一到兩個次中心城市,使其成為東南部的區域中心,為東南部發展起到支撐作用,帶動整個東部地區發展。
(三)加強各級城市間的協作,變各自為政為聯動發展
各市在省級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相互協作,努力構建統一的市場,實現信息、人員、資金等的流動暢通,資源共享,從而密切各市經濟聯系,實現良性聯動發展。經濟整合的最大障礙是由行政區劃和自然經濟區劃所造成的重大體制問題。河南省要盡快建立并完善具有約束力的能統籌全區的區域合作機制與組織,打破行政壁壘,模糊行政界線,在重大項目申請與建設上統籌規劃,并能夠有效協調各方利益。
(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城市網絡
應進一步加快區域內以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提高城市間的聯系通達度,縮短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從而增強區域的整體實力,進一步優化城市網絡。
(五)充分利用建設中原經濟區機遇,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目前中原經濟區的范圍還沒有最終確定,需要政府方面盡快對這一區域的具體范圍達成共識。中原經濟區范圍的確定不光會為區域內的經濟整合提供便利,同時省內東部、東南部區域中心城市的缺乏也可以采取吸納外省城市的進入方式來解決。如喻新安等學者建議把江蘇徐州市、山東菏澤市等納入中原經濟區范圍之內。這些城市進入的作用不僅是量上的增加,通過優化組合,有望為省內東部及東南部地區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榮增.中原經濟區成功的關鍵在于做好“三大統籌”工作[J].河南教育,2001(01).
[2]喻新安.建設中原經濟區若干問題研究[J].中州學刊,2010(05).
[3]高友才.中原經濟區建設多中心多層次城鎮網絡構建研究[J].中州學刊,2012(01).
[4]蒲欣冬.甘肅省中心城市等級劃分及其空間聯系測度[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6).
[5]杜艷.淮海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4).
[6]王小光.武漢城市圈經濟聯系的測度及分析[J].經濟管理,2007(0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901071/D010201)
作者簡介:湯凱,男,鄭州大學商學院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