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英 董濤
摘 要:該文首先介紹了基于工作過程的《模擬電子》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依據,然后以“可調直流穩壓電源的制作”項目為例詳細敘述了基于工作過程教學的具體組織和實施步驟,最后總結了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的收獲并簡單分析了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模擬電子技術 基于工作過程 職業情境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1
近幾年來,我校對電類專業的畢業生跟蹤調查發現:畢業生進入職業角色的適應期較長,且崗位技能水平不高。經過深層的調查和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與實際應用技能之間沒有很好地對接且實踐技能不強。眾所周知,在職業競爭中學生需要的是具有較強實踐技能,較高的職業素質,具有能適應某類工作群和轉崗的一種能力;無疑,現在的學生就缺乏這種能力或者說這種能力不高。為了使學生獲得以上能力,實現與工作實際零距離的對接,我校對《模擬電子技術》等課程進行了一系列深入改革與探索,其中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1 基于工作過程的《模擬電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模擬電子技術》[1-2]是電類專業的專業主干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應用型課程。由于課時數少,內容覆蓋面廣、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等特點,學生普遍認為該課程比較難學;而在教學中,往往偏重理論知識,對學生的繪圖、識圖能力,電路的焊接、制作、測量、排故等技能培養力度不夠,而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結合不到位,理實分離現象普遍存在;因此最終培養的學生在踏上電器設備調試員、電器設備維修員等各種工作崗位后,不能很好滿足崗位的需求,且崗位的適應周期較長。
2 基于工作過程的《模擬電子》教學改革的探索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實施的前題是做好項目準備[3]。教研組與企業專家共同分析模擬電子技術相關崗位的工作過程與工作任務,以工作崗位提取的典型真實產品作為載體,同時參考李乃夫老師主編的《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將課程中的知識、技能、素質等內容由易到難化為三個大的教學項目,再將項目分解成若干子任務。最終確定了該課程校本教材的具體內容如表所示。
下面以“可調直流穩壓電源的制作”項目為例,詳細介紹基于工作導向的任務驅動教學的具體組織與實施步驟。
(1)情境引入-確定任務(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明確任務內容及要求。我校實驗室急需一批穩壓設備,供我校學生實訓使用,做為電專業的學生,如果我們來接手這個任務,應該如何完成?電路性能參數要求:①輸入電壓:AC 220 V;②輸出電壓:DC 3V~18V連續可調。本任務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讓學生既能學到新知識又能復習舊知識;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創新性,有利于學生發揮潛能。
表1
項目名稱 任務名稱
項目一
可調直流穩壓電源的制作 1.1二極管的認識與測試
1.2單相橋式整流、濾波電路的安裝與測試
1.3可調直流穩壓電源的制作與調試
項目二
聲控閃光燈的制作 2.1三極管的認識與測試
2.2基本共射放大電路的安裝與測試
2.3分壓式偏置放大電路的安裝與測試
2.4聲控閃光燈的制作與調試
項目三
音頻功放器的制作 3.1集成運放應用電路的安裝與測試
3.2負反饋放大電路的安裝與調試
3.3OTL功率放大器的安裝與調試
3.4音頻功放器的制作與調試
(2)分析任務-制定計劃(學生分析/教師指導)。在明確任務之后,首先學生對分發的電路圖進行討論分析,分出哪些是已知知識、哪些是未知知識。然后學生結合模擬電子產品的一般生產流程編寫學習計劃,最后教師幫助學生出謀劃策梳理思路確定學習計劃。
(3)知識鏈接(教師講授新知識)。通過可調直流穩壓電源的動畫仿真分析電路構成、識讀電路工作過程,使學生明白信號流向、各部分波形和主要參數以及電路連接關系,從而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減少抽象思維的難度。針對未知知識,以問題的形式給同學布置如下的學習任務:描述出LM317穩壓器的類型;如何識別和判斷LM317穩壓器的引腳;穩壓器在應用時注意哪些問題?
(4)實施任務-完成計劃(以學生為主)。教師通過動畫仿真軟件演示電路的組裝和測量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學生觀看學習之后獨立完成元件的測量,電路的組裝、調試、排故、測量等工作。期間,采取教師巡回指導和小組相互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工作情況進行單獨指導、重點指導和整體指導。
(5)任務考核(師生合作)。以過程考核為主,采用自我評價、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最后由學生代表和教師根據最終的成品板的插裝和焊接質量評定一個“最佳技能”獎,綜合評定一個“最佳團隊獎”。通過建立獎評機制,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提高了依據行業標準評價產品的職業素養,而且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對自我操作能力有了清楚認識。
3 存在問題
3.1 工作過程中的“情境創設”問題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其實是對工作崗位的一種模擬,但它不能等同于真實的工作崗位。其原因有:一是真實的工作崗位種類多,學校的教學模式無法一一替代;二是教學中的工作崗位和在實際工作中的崗位上在設備、工作環境等客觀條件也不全相同。因此在教學中的工作崗位與實際的工作崗位有一定的差距[3]。
3.2 知識的完整性問題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式首先通過操作解決怎樣做的問題,然后通過觀察反思為什么要這樣做,最后引出理論知識的講授;這種建立在行動體系上的教學,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不過,雖然這樣的教學保持了職業活動的完整性,卻打破了知識系統的完整性,使理論知識的學習不連貫。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工作過程的《模擬電子》課程教學以職業情境為依托,以項目為載體,以過程評價為核心;通過創造職業情境實施教學過程,很好的啟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較好的實現了和企業的零距離接觸。但筆者個人認為也存在知識的完整性、創設情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黃土生.模擬電子技術[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2] 楊碧石.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3] 陳朝輝,焦文潭.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
[4] 高潔,金華.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