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真理和傳統已經延續了數千年, 在當下社會的品味已經代替了真理,傳統中斷,藝術家被置身于選擇和多樣性之間,被眾多因素干擾,無法拋開身外之物專心致志的創作。遠古的藝術中人的單純和執著精神和義無反顧的信仰給了我很大的沖擊。 所以我從藝術的源頭埃及藝術試圖去找到人類藝術不斷創新和發展時似乎已經失掉的東西,和當下經濟膨脹時期人的信仰和精神層面的缺失。
關鍵詞:藝術;埃及;希臘
人們現在也對藝術的起源不甚了了。遙遠的甲骨文中“藝術”二字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就從這表象開始。
“藝”甲骨文字形,左上是“木”,表植物;右邊是人用雙手操作。又寫成“埶”,從坴,土塊;從丮,拿。后繁化為“藝”。“藝”從“帥”,乙聲。本義:種植。“術”甲骨甲骨文中指道。
在這里我并不是說古人沒有藝術之物,而是想借此說明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導論中談到藝術和藝術家時,覺得大寫的藝術已經成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為人膜拜的偶像了。
這么一路看下來,單憑感官視覺,我覺得埃及、希臘(古風時期)、東南亞藝術帶給我的沖擊(視覺、精神)都是全新的。他們之間都有著深刻的聯系和內在的共通性,也都是為宗教服務,都有非常樸質、內斂的外表,內在都是永恒的存在。我也在思考為什么這些單純,可以說單調的重復或者說一成不變的形式能給我帶來如此的觸動。我認為遠古藝術中的精神,人最美好、純凈的信仰是他們藝術中最打動我的。也是當下消費時代中缺失的品質,所以讓我們從遠古時代的人留下的痕跡中尋求一條擺脫困境的出口。
埃及距今五千多年,埃及藝術三千多年中幾乎沒有變化,他們表現人和自然的方法一如既往。埃及藝術又是我們藝術發展的源頭,師傅傳給弟子,從弟子再傳給愛好者和模仿者,希臘人去跟埃及人學習,而我們又是希臘人的徒弟,所以我們今天的藝術和埃及的藝術有著直接的聯系。
埃及人認為人世事短暫的,來世是永恒的,人死后可以在冥界繼續生存,靈魂是永恒的。這樣的宗教信仰和誕生的藝術結合在一起。在埃及“雕像家”一詞的意思是“使人生存的人”,我們就能知道,他們的藝術無意給人觀看,而是為了死者的靈魂。這些無疑給人觀看,深埋墓地的藝術,藝術家卻能一絲不茍的完成,每一條直線,每一條曲線,每一個造型和場面,都經歷了三千年的傳承和沉淀,這種精神信仰是埃及藝術的永恒之處。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在圓周上,起點和終點是相同的。”大凡一種東西到達他的極致和完美,同時也意味著終結,希臘藝術也是如此。
我們從希臘藝術的決定時期古風時期(公元前七世紀—公元前六世紀)來觀看希臘藝術的偉大成就。在公元前七世紀希臘人嘗試像埃及人一樣用大理石雕刻大型人像,學習埃及人的技術和風格,我們古風時期和埃及石刻的比較就可以看出來。
從上圖我們不難發現,希臘人保持著埃及雕像的姿態(均衡、對稱),人像正面直立,雙手握拳,兩腿左前右后,重量品均分配。
我覺得古風時期的希臘雕像是希臘藝術里最有力量,像埃及一樣永恒的藝術。因為埃及藝術的目的是服務于巫術,以求靈魂的永生,而希臘藝術也同樣服務于巫術,為了他們的神靈。但他們又有完全不同的地方,埃及藝術無意給人觀看,而希臘的藝術為了變現人形神的形象,作為貢品奉獻給神靈,放置在非常開放的神廟供人瞻仰和參拜,由于用途上的巨大差異,埃及藝術非常的私密而希臘藝術暴露于公眾之下,希臘人需要看上去更加真實的東西,讓雕塑更加接近人們心中神的形象。雖然希臘人很快便達到甚至超越了埃及人的技藝。但我覺得恰恰是開始摸索的階段(古風時期),希臘人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看人到底實際看起來是什么樣子,但有無法逾越埃及藝術,由于技藝上的缺陷,但有試圖去接近埃及藝術和看上去的真實,無助和失敗是難免的,但卻能看出藝術家的執著,不肯放棄,經歷這個過程中的辛勞和痛苦,就像蹣跚學步的孩子,費力邁出第一步,往往會摔倒,但正是爬起來那瞬間,會迸發出力量,是美好和永恒的,無法超越的,著也就是古風時期希臘藝術耐人尋味的原因。
在最后,我們回到藝術的開始。在《藝術的故事》結束,貢布里希說:“實際上沒有藝術其物。只有藝術家,他們是男男女女,具有絕佳的天資,善于平衡形狀和色彩以達到合適的效果;更難得的是,他們是具有正直的性格的人,絕不肯在半途止步,時刻準備放棄所有省事的效果,放棄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經歷誠實的工作中的辛勞和痛苦。”這樣藝術的傳統就不會中斷,永遠會在困境中找到出口,會有藝術家誕生,也會出現像埃及一樣永恒的藝術。
參考文獻:
[1]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藝術的故事[M].西美術出版社, 2008.
[2]李軍著.臘藝術與希臘藝術精神[M].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楊雅亭,云南藝術學院油畫語言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