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玉和
湄公河,我國境內稱瀾滄江,發源于青海唐古拉山,經西藏東部進入云南,在西雙版納的關累港出境后才稱為湄公河,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至越南注入南海,全長4880公里。
2011年12月10日,中、老、緬、泰四國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首航儀式在我國云南關累港舉行,自此,湄公河國際水域的四國聯合巡邏執法正式啟動。巡邏隊采取重點地段駐扎、巡護方式,為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以下稱“瀾湄航道”)上的客貨船舶護航。
促進西南地區外貿發展
令人欣喜的是,此次隨著多國聯合執法巡邏任務的實施,籠罩在湄公河上空的陰霾有望隨之掃除,重塑湄公河各國經濟,以及我國西南地區的外貿版圖指日可待,潛在的商機不可估量。
顯而易見,打通西南地區的外貿通道,與我國經濟由東部向西南部傾斜的總體戰略決策吻合。特別是地處云貴高原的幾個省份,或處西南邊陲,或處內陸腹地,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于沿海各省。從地緣經濟角度觀察,瀾—湄航道的恢復通暢將有助于西南邊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向外拓展,首當其沖的是我國西南大門的西雙版納。
云南雖屬內陸省份,可是水資源較為豐富,位列全國第三。全省河道總長14200公里,其中可開發利用航道8000多公里,構建長江、珠江兩條出省及瀾滄江、紅河、伊洛瓦底江等出境水運大通道優勢突出,擁有“兩省、三境”水運大通道格局,北進長江、東入珠江,連接“長三角、珠三角”;南下紅河、湄公河,西進伊洛瓦底江,溝通印度洋、太平洋。
如果利用瀾—湄航道直入中南半島的通道開發成功,采取水陸聯運方式,可縮短運輸距離和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據估算,我國中西部和東南亞國家間的往來,如果利用瀾滄江—湄公河國際通道實行水陸聯運,比繞道華南沿海港口縮短1500~3000公里,運費可降低40%~60%,航運時間可節省50%以上。
因此,發展利用這些水運優勢對于云南建設“國際大通道”和“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發展戰極具戰略意義。
我國的寒溫帶水果、冷藏蔬菜、花卉等已經成為湄公河的“寵兒”,我國各省區的建材、日用百貨、五金電器等也將順風順水抵達東南各國,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也避免了公路運輸的一系列障礙。
與此同時,東南亞各國的熱帶水果、飲料更容易地進入我國市場,棕櫚油、輕工產品、橡膠、大米、木材等也能便捷地進入我國西南地區,繼而,進一步延伸到中亞內陸地區。
自2006年5月始,瀾—湄國際航運開通了景洪—泰國清盛集裝箱運輸,跨國航運格局稚形已經形成,從事國際航運的中國籍船舶近百艘,年貨運量達40余萬噸,貨運方式從件雜貨運輸逐步擴大到集裝箱、冷藏、大件運輸,出境貨種呈現多元化趨勢。
湄公河流域各國經濟各有互補
湄公河地理位置極具戰略意義,并有潛力成為東南亞、南亞和東亞間重要的大陸橋。大湄公河次區域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原油、天然氣、寶石等,以及巨大的年輕、勤勞而富有競爭力的勞動力資源。
盡管具有如此誘惑的潛在能力,迄今為止,區域內發展程度仍不平衡,貧困現象普遍,城鄉之間還存在巨大差異。人均收入從250~2000美元不等,平均約為800美元。加上多年來該地區政經不穩,資金、技術匱乏,開發利用不足,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此次湄公河航道恢復,各國可利用技術及資金支持沿岸地區進行資源開發。可以說,這是歷史賦予瀾—湄流域各國的多羸互利機遇,不能輕易錯失。